college=university?:再论大学校名翻译

2016-09-01 09:36余新兵张蕾
关键词:专名描述性校名

余新兵,张蕾

(1.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63;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college=university?:再论大学校名翻译

余新兵1,2,张蕾1

(1.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63;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校名翻译;专名;指称性;约定;最佳关联

校名翻译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如何将校名翻译好却是众说纷纭。通过厘清专名与通名的区别,认为校名以整体作为专名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指称性。为了在翻译中保留指称性,校名翻译应遵循约定优先的原则。约定并非凭空产生,在寻找或创造约定的过程中,应该以最佳关联性为指导准则。

校名的重要性非同寻常,据新闻报道泸州医学院于2015年4月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容易与后者所拥有的川医品牌混淆,更名仅仅半年多的四川医科大学与2015年12月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校名翻译是校名在另一种语言里的名称,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与深入,中国高等院校的校名英译是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第一名片,如何合理有效的将校名翻译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如韩江洪,&姚巧巧 2011;李健 2010;张顺生 2009;郭晋勇2011;王银泉,&崔燕2012;麦新转2012;陈胜利2011;万永坤,&张文力2011等)。以“校名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可以获得一百多篇文献,考虑到研究对象并不宏大,如此多的研究投入是相当可观的。另外,校名作为机构名称,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确立可以为到其他类似对象的翻译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但我们也注意到,之前的研究多限于就事论事,有从院校所属学科领域展开的如理工科院校的校名翻译研究、农业高校校名翻译研究等等。有从翻译策略切入的,如归化异化与校名翻译、语义组合与校名翻译等等。还有从院校级别展开的,如高职类院校的名称翻译研究等等,更有甚者进而推进研究某某省的高职类院校名称英译。

我们认为,造成如此混乱情形的最主要原因是语言哲学层面的,即我们对校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缺乏根本性认识。作为名的一种,校名属于专名(proper name)还是通名(common name)?专名与通名之间是什么关系?名的意义可以分为描述性和指称性或曰内涵(sense)与指称(reference)两个侧面,那么在校名翻译里,是描述性优先还是指称性优先?如何平衡校名的描述性和指称性?只有厘清这些关键性问题,才能保证在校名翻译过程中我们把握正确的方向。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校名翻译或更广泛的机构名称翻译问题有章可循,避免其陷入信马由缰之虞。本文试图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专名与通名

专名(proper name),一般指人名或地名,是语言研究里的一个重要领域,六卷本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里第一卷第七章、第二卷第七章和第四卷第四章就专门以onomastics为题分别叙述古代英语(the beginnings to 1066)、中古英语(1066-1476)和现代英语(1776-1997)里的专名使用情况。专名也是语言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处在语言哲学的核心(陈嘉映2003:323)”。弗雷格认为专名既有指称(或外延)也有意义或(内涵),而且专名是通过意义来确定指称的,即所谓意义决定指称。而克里普克坚持专名没有意义只有指称。专名没有内涵只有外延,等于说专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标记,我们通过它和心里关于对象的观念或它所指的对象联系到一起(陈嘉映,2003)。

大量语言事实表明专名与通名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也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马军,2014),比如Class 1,Type A可视为通名向专名转换。更典型的例子是绰号,如过江龙、小旋风、草上飞等等,这些词本身有极强的描述性,可视为通名,但由于在一定群体里与指称联系固化之后,指称性日益凸显,就专名化了;而雷锋、百度、Xerox等词作为专名,本来仅具指称性,但在一定语言群体里长期使用后,可以用来描述与指称具备类似特质的实体,即描述性凸显,可以视为专名向通名转换。再如“江”“河”二字,在西汉之前,“江”与“河”分别指长江与黄河,是专名。但研究表明,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这两个字的泛指倾向,到了东汉时期,它们完成专名向通名的转化,“江”“河”二字广泛运用于普通河流的名称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将全部名词以指称性和描述性为此消彼长的两极关系置于一条连续体上,绝对的专名无限靠近指称性那一端而绝对的通名无限靠近描述性那一端,如下面图1所示:

图1 专名与通名-指称与描述

由于专名与通名之间可以转换,专名与通名在连续体里的位置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也可以从人名的历史演变中得以体现,人名是典型的专名,一般认为仅具指称性而不必在意其描述性,但绝大多数的人名在最初都存在充足的理据或说描述性,比如英语里的人名最初的涵义往往与现在的名称所有者的特征是没有关系的,姓名词源网站www. behindthename.com提供了大量的例子。

二、校名属于专名还是通名

中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名称也五花八门,但名称的基本结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王银泉、崔燕(2012)的分类,中国80%以上的高校校名的语义结构组合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地区名/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2)地区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如:北京师范大学。

以上的组合类型里,学校性质类别变异性较小,往往就是大学和学院的区别。而存在较大变异的就是地名、特色名和学科名了,其中地名和特色名大致属于专名范畴,学科名比如交通、师范、农业等单独而言属于通名。

首先,我们看看包含学科名的大学,比如邮电大学、师范大学等,名称里的“邮电”、“师范”等普通名词毫无疑问属于通名,极具描述性,而且在创建初期这些学校的特色也大致与这些名词体现的描述性吻合,比如师范大学以培养未来的教师为己任,邮电大学专注于邮政电信人才培养。但是,随着时代变化,大学本身也在不断拓宽其领域,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不一定从事教育职业,邮电大学的毕业生不一定投身于邮政电信事业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造成一个名(name)与实(reality)不完全对应的问题,说到底这是语言作为离散符号去表征客观的、动态变化的、连续的世界过程中存在的先天不足。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产生更名以对应实的动机,即便觉得有些名不副实,也会考虑到更名容易导致混乱而压抑这种冲动。这就深刻说明虽然学科名单独而言是通名,但作为校名的组成部分后,其独立性减弱。校名整体作为机构名称的一种,在语言交流过程里主要依据的是指称性,只要能顺利完成指称,描述性是可以被牺牲的或者说描述性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

其次,以人名、地名嵌入的校名明显更具指称性,这里的地名也包括古地名,如天津大学、广州大学、东吴大学(台湾)等。这类校名本身包含专名,其指称性多于描述性是毫无疑问的,比如除了猜测广州大学位于广州这个城市以外,我们几乎得不到任何其他信息,而广州本身就是一个指称,并没有描述性。

再次,关于学校性质类别的词语。中文里一般就三个,即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和大学。但对应的英文译法却有多种,如余新兵(2006)的初步考察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等教育机构名称

我们注意到,实践中尽管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综合性大学一般应该翻译为university而学院一般翻译为college,但出于各种各种的考虑,中国的各类高等院校一般更愿意将自己的英文校名翻译为University。最近的实例是2015年9月,教育部宣布18所本科院校更名,此18所院校无一例外都是学院更名为大学,但访问其官网,我们发现这18所学院的英文名除了两所是institute之外,其余全部都是U-niversity,如下表2所示:

表2 2015年9月18所大学更名前后及其英译

换言之,从学院改为大学,其实并不影响其英文名称。不仅国内许多学院的英文名就是university,而且鼎鼎有名的伦敦大学学院英文名竟然将university和 college用在一起变成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有些时候,校名里的学科名尽管具有充分的描述性,但在作为校名的一部分时,这种描述性却不必在目的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表2里的中国计量学院,其英文翻译就是China Jiliang University,计量一词本来是类属名,典型的通名,一般而言其描述性强于指称性,但在作为校名的一部分时,“计量”直接采用汉语拼音,这种翻译没有在目的语里体现源语词的描述性或含义,但只要不影响其指称性,我们就不能否定这种译法的合理性。这充分说明高校校名的组成部分里,不仅人名、地名或特色名等本来即为专名的部分仍保留强烈的专名属性,学科名和大学/学院等类属名也应该随其整体专名化,而且,校名作为专名往往衍生出独立的指称性。也即是说,校名不管其组成如何,都应该将其整体视为一个独立的专名。我们在翻译校名时,也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整体里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处理,都必须以顺利达到指称性为终极目标。

综上,我们可以判断不管其组成部分如何,大学校名从本质上讲属于专名,与人名或地名等典型专名的获得过程并无二致。试想一下,一个人取名也许最开始也会在名字上寄托一些美好的寓意,但一旦成为其名称之后,这些寓意就不必然与其产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往往是无关紧要的了,重要的是那个名字能与他本人产生联系。校名翻译表面上看是翻译,实际上是在另一种语言里重新命名而已,我们的这一主张其实与何自然教授的“重命名”论(2012)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三、校名翻译应约定优先

既然校名翻译的关键在于保证其指称性,那么如何实现呢?

我们认为,语言符号本身具有约定性。约定是任意性(arbitrariness)和理据性(motivation)竞争的产物和必然出路。比如美国电影Cold Mountain,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教授吴冰称应该被译为寒山,其依据有二,一为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已经被译为寒山,二为美国自然文学一派中的许多作家,尤其是年轻一代,都熟悉并推崇唐朝诗僧寒山及其诗作,作为精神上的导师和生活中的楷模。从两方面综合分析,译为寒山都是比较合适的。但实际情况是尽管寒山的译名占尽道理,冷山的译名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

约定性在专名翻译领域就更为重要了。专名被翻译时,其约定性在源语和目的语中往往都应该得以体现。如果忽视甚至否定这一点,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将会处处受挫甚至寸步难行。比如英文专名Jordan,作人名时在汉语里通常被译为乔丹,作国家名时则是约旦,很难想象如果漠视这种约定,将其对调甚至另外音译会造成怎样的认知混乱?在校名翻译领域,忽视约定行,就会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尴尬,比如四川外国语大学,其所在地重庆市曾经属于四川省,这是其名称中四川一词的理据。但由于中国的区域调整,重庆省级为直辖市,与四川已不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四川外国语大学其实并不在今天的四川境内,但这并不影响四川外国语大学这一名称的合理性。虽然名不副实,但保留这一名称无疑是出于约定俗成的考虑。还有一例是台湾东吴大学,其前身为解放前位于苏州的东吴大学,苏州古属吴国东端,故名东吴。1951年在台湾前东吴大学校友倡议复校,东吴大学得以重现,虽然其位置与真正的东吴毫无关系,但丝毫不影响这个名称被外界接纳,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叫东吴大学可能更让人接受不了,尤其是矢志复校的前东吴校友。所以,在校名翻译领域,约定性往往是最先需要考虑的。

约定优先在校名翻译过程中不仅体现在汉译英里,也体现在英译汉里。比如著名学府Oxford和Cambridge,其汉译名称并未遵循一般对地名采用音译的习惯,而分别意译为牛津和音加义翻译为剑桥,虽然有悖于一般常理,但已经在汉语里被广泛接受,妄加改动反而违反约定进而造成指称混乱。

四、约定之源——最佳关联

仅谈约定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个困境是:约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毕竟约定似乎涉及的只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我们认为,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交际行为,也符合成功交际所必需的关联性。按照语用学领域的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95)解释,翻译无非是一个对源语(source language)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过程,译者需要平衡交际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之间可能的冲突并作出取舍,翻译的质量取决于交际者和接受者之间各种认知资源的契合度,这种契合度的极致就是最佳关联。

不管是直接命名(何自然,2012),还是基于搜索引擎等自然语料(余新兵,2007),其实都是寻找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的不同实现途径而已,区别仅是依托潜在的认知资源还是已有的语言资源而已。故本文认为校名的译名确定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2 专名译名的动态生成过程

我们首先确定校名是一类专名,其译名应该保留其指称性,在这一阶段,如果有合适的能够实现顺利指称的译名,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的采用,而无需考虑其是否在描述性方面有瑕疵。如果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名,我们则应考虑约定优先,即从早从众,哪种译名使用的多就采用哪种,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指南或语料库完成。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适合,我们就需要运用最佳关联,为校名在目标语里“重命名”。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指称性、约定优先和最佳关联并非彼此绝然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说一个合适的译名往往能在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依靠最佳关联创设译名需要依托认知资源,合理创造一个全新的目标语,使之成为潜在的约定。比如在戴镏龄的译作中,最为大众所知的,则是他翻译了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其中堪称译名经典的“乌托邦”一词,便是由他首创。该书的原著是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Utopia是他根据希腊文生造出来的一个词,ou在希腊文里主要是“无”的意思,topos在希腊文里有“位置、地方、空间”的意思。译名“乌托邦”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这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在校名翻译领域,我们也不乏碰到如下的情形。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如果直译为Beijing No.2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不仅容易与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混淆,而且自我矮化的意味明显。译者另辟蹊径,创造性的抛开“第二”的桎梏,直接译为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命名”,避免了混淆,顺利实现了指称,这就是最佳关联。

五、结语

本文涉及的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视。我们认识到校名以整体作为一个独立专名,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校名翻译策略选取的关键,如果是专名,我们应注意专名的指称合适;如果是通名,我们应注意通名的描述准确。才能坚定确立翻译过程里必须以其指称性为重点把握的目标。而在语言使用过程里,专名的指称性主要依赖语言群体的共同约定,这种约定是动态变化的,其准确把握必须建立在源语和目的语的最佳关联基础之上。

[1]陈胜利.中国外语院校英文校名述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42-45.

[2]郭晋勇.大学校名汉英翻译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05):74-75+77.

[3]韩江洪,姚巧巧.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国高校校名英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00-103.

[4]何自然,李捷.翻译还是重命名——语用翻译中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12(01):103-106.

[5]李健.中国大陆普通高等院校校名英译:问题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6-40.

[6]刘丹青,石汝杰.专名翻译规范化的两大课题——统一与保真度[J].语言文字应用,1993(04):9-17.

[7]马军.专名与通名互转的认知机制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4):29-32.

[8]麦新转.论标识语视域下的高校校名英译[J].嘉兴学院学报,2012(04):100-103.

[9]万永坤,张文力.云南省高校校名英译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01):180-183.

[10]王银泉,崔燕.从语义组合看中国高校校名的英文翻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1(06):25-30.

[11]王银泉.对外传播新闻中的专名翻译技巧探析[J].中国翻译,2011(02):56-59.

[12]文有仁.新闻报道中外国专名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8 (03):68-71.

[13]徐晓红.专名意向性理论及其对专名翻译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4):29-31+43.

[14]余新兵.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的现状及其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72-175.

[15]张顺生.“理工学院”和“工学院”的英译与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2008(04):33-36.

[16]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 edi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50-54.

College=University?:Further Discussion on College Name Translation

YU Xin-bing1,2,Zhang Lei1
(1.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China;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China)

college name translation;proper name;referentiality;convention;optimal relevance

The translation of college names is necessarily important.However,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how to achieve a good translation.With the clarification of difference between proper names and common names,a college name is holistically regarded as a proper name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and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a college name is its referentiality.In order to retain its referentiality,the principle of priority of agreement,should be followed.Conventionality can be assured by the guidance of optimal relevance.

H315.9

A

2095-2708(2016)03-0096-06

2016-03-10

猜你喜欢
专名描述性校名
专名的定义和分类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211”和“985”高校校名谁题写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