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愿与中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16-09-02 13:51
凤凰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乔纳森亚投行气候变化

王衍

5月下旬,欧洲投资银行(下称“欧投行”)行长霍耶尔率领高级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其核心主题为加强欧投行与中国合作、推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此行中,欧投行代表与财政部、发改委、外交部领导会面,并拜会了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和国开行行长胡怀邦。

大陆媒体最为关心的是,5月30日,欧洲投资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签署合作框架文件。在发布会现场,霍耶尔透露,“欧投行与亚投行最可能首先在印度开展联合融资,欧投行对此的首要标准是商业上可持续。因为其资金100%都是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募集,因而免受政治上压力,只做商业上、生态上、社会上可持续的项目。”

事实上,早在亚投行创办阶段,欧投行曾与其分享技术与财务方面的经验。欧投行方面预期,将与亚投行达成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新框架,简化联合资助项目的流程,并确保双方定期举行战略对话。那么,欧投行会与亚投行在哪些领域进行合作?作为气候相关投资的全球最大贷方之一,欧投行和中国政府又将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上共同发力?

日前,《凤凰周刊》记者在欧投行高层访京期间,对负责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的副行长乔纳森·泰勒(Jonathan Taylor)进行了独家专访。

与亚投行合作空间巨大

记者:听说你今年来过中国好几次,但这次的成果似乎尤其丰硕?

乔纳森:是的。今年年初我来华参与了亚投行的开幕式,3月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同时来京开了几场会,5月末是我今年第三次来京。

说到成果,这次最大的(成果)是我们和亚投行签署了合作框架文件。具体说来,我们对环境、气候问题有着强烈关注,这在欧投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很多地方都得以体现,我们也会持续在绿色经济领域开展动作。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明确表示,亚投行的发展愿景是清洁和绿色的。所以我认为,亚投行的第一笔贷款很可能用于可再生能源方面,而与之相关的领域是我们所熟悉的。未来我们的合作空间会非常大,这样的需求不仅仅来自中国,而是横跨亚洲,因此我们与亚投行能进行良好的合作而非竞争。

访华期间,我们还和长期的合作伙伴——财政部的官员见了面,了解贷款给中国政府的资金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具体项目取得的进展;和外交部高层,我们也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会谈。自从去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后,气候变化成为了欧投行目前的工作重点;中国政府更多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工作重点,这一领域我们有许多共同利益,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开展合作。

记者:此次为期五天的访问中,你第一次考察了欧投行在内蒙古的贷款项目。最终的考察结果如何?

乔纳森:欧投行在内蒙古的项目主要是林业项目,这是我们自2007年和中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呼和浩特附近,由当地政府挑选并跟进,所有贷款是由我们和中国财政部合作拨出的。从技术层面来看,该项目由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审批通过,最终由内蒙古当地林业部门和环保部门负责落地实施。

应当说,内蒙古的项目是我们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众多项目中极具实质性的一个——有重新绿化过的土地、新栽植的植物,能看到它们正在生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我们还参观了呼和浩特市的一个供热项目,这是当地自己的项目,但该领域是我们感兴趣的。这个项目和传统能源相关,会产生环保效益,比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这方面,我们很乐意提供帮助。

林业领域是对华合作重点

记者:欧投行已成立57年,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为欧洲国家提供贷款的公共银行。但听说,你们已经和中国政府合作了20多年,能谈谈这部分合作么?

乔纳森:的确,我们的成员国主要来自欧盟,大多数业务在欧洲,大约占90%。也就是说,还有10%的业务在欧洲之外的国家开展。具体数额上看,每年欧投行会增加800亿欧元的新贷款,目前我们也致力于向欧洲以外地区提供最多占总贷款额30%的贷款。

如今,中国是我们在亚洲最大的客户。我们的贷款有两种授权方式:一个是外部借款授权;另一个是在我们的环境气候框架内进行的对外贷款。对华贷款主要集中在后者。从1995年开始,我们为中国的道路建设、能源开发等项目提供贷款;但从2007年开始,我们的资金主要集中在气候和环境领域。

2008年-2009年,我们与中国签署了两项《气候变化贷款协定》,均为5亿欧元。之后,我们还对四川省贷出了2.5亿欧元(进行灾后重建、生态修复)。总体来说,目前我们与中方总共达成了约200亿欧元的贷款协定,其中100亿已经调配到位,剩下的仍在与中方进行商榷。最新还有一笔针对林业的贷款,总额达5.8亿欧元,主要为了支持中国林业领域的14个项目。

记者:为什么将对华合作的重点转向气候变化领域?

乔纳森:首先,欧投行一直很关注气候变化领域,我们的目标也很清晰,那就是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贷款项目至少要占到总贷款额的25%。其次,作为欧盟内部的一家银行,我们是一家公共机构,这意味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与欧盟公共政策重点相呼应,气候变化正是欧盟国家关注的焦点。

对中国而言,气候变化议题也逐渐被重视。中方也希望我们对气候变化项目进行贷款和合作。当我们和各国进行商谈时,一般会在总原则上达成一致,大致确定工作内容,在客户制定的大框架内达成原则性共识。中方会带着他们认为合适的项目找到我们,这些项目在我们最初确定的框架列表中。接下来,我们会具体分析每个项目,确保这些项目有可行性,能够产生收益,能起到成效。

作为一家公共银行,我们需要向外界展示我们所做的都是有经济附加值的,并且对于任何一家银行而言,都要确保贷款的项目是值得的,能有回报。我们还有更多预期,那就是项目能够反映我们的公共政策导向,展示出其政策价值,再加上其经济附加值。我们在此基础上与中国政府、项目推介人进行紧密联系,审核项目。

记者:影响气候变化的环境议题有很多,为何主要选择在林业方面进行合作?

乔纳森:在造林领域,我们和中国的合作方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对话,他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他们知道我们需要考察什么,来确保项目可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他们可以提供优质合适的项目,我们能够快速审批,让项目通过。过去有一些项目虽然被外界所看好,但环境效益不如预期,最终正负影响相互抵消,只好放弃了。相比而言,造林就属于一个很好的领域,能在中国各地开展,因此我们很乐于选择该领域来合作。

绿色领域正成为主流投资领域

记者: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会遭遇什么困难?

乔纳森:困难是有些项目比看起来要更难操作。我们需要去判断之前的措施,因为最终要对我们做的每件事负责,要体现它们达到了网站上所说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当中有一些阻力特别大。所以,我们会重点关注有一定经验的领域,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尽快取得进展,中国的合作方也会希望能尽快取得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专注于一些领域的原因。

记者:一些关注中国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发现,中国政府致力于应对问题,并出台一系列措施,但当相关政策落地到基层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阻力。

乔纳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会遇到。通常越细节的层面,人们就会越不熟悉如何应对。在我看来,中国地方层面所遭遇的这些问题到处都存在,而这也是需要合理机制的原因。

记者:未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提升?

乔纳森:我们一直和中国财政部保持着良好的对话,探讨在未来怎样建立更有成果的政策项目。我们也会在新领域挖掘机会,比如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等方向靠近。这些领域都极富挑战性。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的举措和努力?

乔纳森:我认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已经转化成中国自上而下都有的一种坚定的共识。从那以后,中国不断鼓励在气候领域的新发展,这种成果也正在被市场所承认。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现在很多民营企业的代表,特别是基金管理人在调整其投资组合时都在向绿色经济项目靠拢。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采取包括环境、社会及政府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模型来评估项目。在他们看来,政府会采取政策措施来实践承诺。结果就是,绿色领域正在成为一个主流的投资领域。这些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

猜你喜欢
乔纳森亚投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战略变革的三条路径
一颗热爱自由的心
书与人
2007:绿色企业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美男子坚持每日自拍 16年狂拍近6千张
关于亚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