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并不认识南锣鼓巷

2016-09-05 00:59月寒
商业文化 2016年19期
关键词:小店古老胡同

文 | 月寒

其实你并不认识南锣鼓巷

文 | 月寒

说起南锣鼓巷,大部分去过的人会摇头叹息,表示不会再去第二次;没有去过的人则心向往之,想要一睹其作为北京著名景点的风采。无论如何,南锣鼓巷之名被炒得太红、太烂了。

我就是不会再去南锣鼓巷第二次的大部分人之中的一个。2013年“五一”期间我第一次到访南锣鼓巷,说来惭愧,彼时还不知南锣鼓巷是北京必游景点之一,只是在北京朋友的带领下才去的,结果一见成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浩浩荡荡、看不到边际的人潮,看不出与普通商业街有何区别但却打上“老北京特产”名号的小店,快比人高的垃圾桶里堆着满满的一次性饮料杯……除了狭窄的胡同和触摸不到的建筑实体外,我实在看不出这条要用一个多小时才能挤出去的七百多米的街道有什么“文化内涵”。

然而,被“人为消解”了文化内涵的南锣鼓巷其实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无愧“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名。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元大都50坊中昭回坊和靖恭坊的分界巷;到明代,昭回坊与靖恭坊合并,南锣鼓巷变成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名为“罗锅巷”,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性如人驼背;至清乾隆时期,改称“南锣鼓巷”,并沿用至今。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大富大贵之人的聚居之地,故多王府豪庭、深宅大院,如僧格林沁王府。到新时期,南锣鼓巷成为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南锣鼓巷的兴起得益于中戏。因中戏文青的聚集,这里逐渐出现了诸多创意小店、咖啡厅以及酒吧,咖啡厅和酒吧被填充进胡同的中西合璧,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文化氛围:点一杯洋气的咖啡坐在窗前,欣赏斑驳青砖垒就的古老四合院;看老北京人在胡同里踅进踅出,平静的面容下隐藏几世关于荣华富贵的故事——时空交错的冲击感便扑面而来。于是,相比于现代气息更浓厚的什刹海和三里屯,宁静的南锣鼓巷无疑更文艺、更富有文化内涵,也更适宜容纳那些打着“文艺”旗号的小店。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北京,也让南锣鼓巷之名越来越盛;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选出25处“亚洲最佳风情地”,南锣鼓巷榜上有名,且其评语颇多溢美:

南锣鼓巷,怀念老北京的人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最地道的北京味儿,从明朝将军到满清末代皇后、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个宅院都有数不尽的人物风流;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他们一贯的雅致情调和浪漫情怀,“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光听店名就让人无限神往。

门外是古老中国胡同的往日尘烟,门里是熟悉的蓝山咖啡和杜松子酒。似有似无间,你仿佛在古今交错的时间里徜徉,在中西合壁的空间里感受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就是这般矛盾,却又难以置信地和谐。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北京可以如此悠然。

我不惜篇幅将这段文字备录于此,是为了彰显南锣鼓巷真正的魅力所在,然而这种魅力在我第一次到访时已经变成“纸上谈兵”了。

游人的趋之若鹜,导致南锣鼓巷的房租水涨船高,元老级别的文艺小店相继落幕,取而代之的是纯商业化的饮品店、特色小吃店;胡同里的老北京人也鲜少出现了,或因不堪忍受喧闹,或因贪恋高价租金,闭门的闭门,搬走的搬走。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居民区,南锣鼓巷却变成了北京最不宜居的地方。北京民俗鲜少看见了,胡同口悠闲的棋局、胡同里极具穿透力的京腔消失了,当初《时代》周刊所推崇的“悠闲”成了奢侈品。南锣鼓巷终是没能逃出与后海、三里屯一样的境遇,甚至要更差一些。每到节假日,南锣鼓巷依旧人声鼎沸,慕名而来的游客在人气的裹挟下买着攻略里提到的“必吃美食”,而这些必吃美食不过是哪里都能吃到的鲜花饼、炸鸡排之类,唯一能和老北京沾上关系的大概只剩“文宇奶酪店”了。人们挤完787米的胡同,吃点儿并不具有什么特色的小吃,喝点儿随处可见的果饮,便又见识了一个“著名景区”;至于体味出何种“文化内涵”,就见仁见智、不太重要了。

2016年4月25日,不堪重负的南锣鼓巷宣布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主动取消国家3A级景区资质。此次主动出击,虽是充分考虑到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的诸种不便,想必更多是因为南锣鼓巷的发展太过偏离原初的“文化”定位,严重拉低了这条古老街道的品位和层次——具有诸多文化资源的南锣鼓巷不应沦为可随意复制的小吃街或商品街。而如何向文化回归,才是南锣鼓巷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猜你喜欢
小店古老胡同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凯特的小店
年味小店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东明胡同
古老的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