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2016-09-05 07:41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刘敏
河南农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全蚀叶鞘锈病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 刘敏

小麦田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刘敏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好坏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为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务必搞好小麦田的病害防治。现将小麦田常见的几种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小麦锈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俗称黄疽病,根据发病部位和病斑形状又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这三种小麦锈病在全国主要麦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植株枯死,不能抽穗,历史上曾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重。

(一)症状识别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短褐斑”,这是区别两种锈病的口诀。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黄色粉疱,呈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发病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疮斑。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进而出现红褐色粉疮,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发病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可为害叶片及穗部,发病初期呈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合成大斑;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长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孢状的冬孢子堆。

(二)发病规律

病菌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夏和越冬。越夏病菌可使秋苗发病。春季,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小麦或靠气流从远方传来病菌,使小麦发病。发病轻重与品种有密切关系,易感病的品种发病较重。春季气温偏高和多雨年份,植株密度较大,以及越冬病菌量或外来病菌较多时,易发生锈病。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避)病品种。

2.药剂拌种。用粉锈宁按种子质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或12.5%特谱唑按种子质量0.12%的有效成分拌种。

3.叶面喷药。发病初期每667m2用20%粉锈宁乳油30~50mL或12.5%特谱唑15~30g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二、小麦白粉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在全国各类麦区均有发生,尤其在高产麦区。由于植株生长量大、密度高,在田间湿度大时,白粉病更易于发生。目前,白粉病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影响,造成穗、粒减少,粒重降低,特别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产。

(一)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的霉层,后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发病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

(二)发病规律

病菌在被害残株上越冬,春天放出大量病菌侵害麦苗,以后在被害植株上大量繁殖病菌,借风传播再次侵害健株。小麦白粉病在0~25℃条件下均能发生,在此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展速度越快;温度大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植株群体大、阴天光照少、氮肥过多时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适当控制群体,合理肥水促控,健株栽培,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用粉锈宁按种子质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并可兼治锈病、纹枯病和黑穗病等病害;或每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g,对水喷雾防治。

三、小麦纹枯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一)症状识别

小麦纹枯病是近年来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叶鞘和茎。叶鞘上病斑为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斑,病斑扩大连片形成花秆。茎秆上病斑呈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不能抽穗,或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成为初侵染源。小麦群体过大、肥水施用过多,特别是氮肥过多、田间湿度大时,病害容易发生蔓延。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

2.控制适当群体,合理肥水促控。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并及时除草。

3.药剂拌种。每667m2用2%立克秀10~15mL对水0.5~1kg拌种10kg,或用20%粉锈宁以种子质量0.15%的药量拌种,或用33%纹霉净以种子质量0.2%的药量拌种。

4.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每667m2用5%井冈霉素100~150g,手动喷雾器对水100~150kg喷雾,或每667m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或25%丙环唑乳油30~40mL,对水均匀喷雾,防治2次可控制病害。拌种结合早春药剂喷雾防治效果更好。

四、小麦全蚀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全蚀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小麦产区,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我国华北、西北均有发生。近年来,病害蔓延到长江流域,在局部造成严重危害。一般发病麦田减产10%~20%,重者可达50%,甚至绝收。该病除为害小麦外,还能为害其他麦类作物,以及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

(一)症状识别

小麦全蚀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该病主要为害植株根部和茎基部。幼苗期轻病株地上部没有明显症状,重病株略矮,根变黑,严重时造成成片枯死;拔节期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根变黑,茎基部及叶鞘内侧产生灰褐色菌丝层;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早枯的穗,根全变黑腐烂,茎基部叶鞘内侧布满黑褐色菌丝层,形成典型“黑脚”症状,潮湿条件下,在菌丝层上会形成黑色的子囊壳。由于基部受害,受害株略矮化,叶变黄,分蘖少,重者枯死或形成白穗。

(二)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病菌寄主很广,该病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的土壤、种子和粪肥。土壤温度在12~18℃时,适于侵染。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小麦全蚀病在田间有自然衰退现象,即一般地块连续发病数年,病情加重至高峰期后,会衰退下降,即是所谓的“病害搬家”。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及合理轮作。

2.药剂拌种。每667m2用全蚀净悬浮种衣剂6~8mL拌1kg麦种,或用2%戊唑醇拌种剂1.5g拌1kg麦种。

3.药剂喷雾。每667m2用20%三唑酮乳油100mL,对水30kg,于早春返青拔节期对病田进行喷雾防治,隔7~10d再防1次,连防2~3次。

猜你喜欢
全蚀叶鞘锈病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辣蓼及其常见混伪品种的真伪鉴别
稻秆叶鞘表面雾滴沉积特性试验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三氯异氰尿酸对香蕉叶鞘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谷子品种耐锈病性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