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

2016-09-05 02:2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流程护士

王 静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区分院 急诊科, 江苏 扬州, 225009)



论著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

王静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区分院 急诊科, 江苏 扬州, 225009)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急诊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进行抢救;将2013年5月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抢救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心率、血压较对照组平稳(P<0.05);观察组在进出急诊室时间、PCI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死亡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效果,缩短等待治疗处理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护理路径; PCI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流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起病急、病情凶险、变化快、死亡率极高,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急救护理集多学科综合,专业性及实践性要求较高[1]。急救护理存在时间和程度的差别,急救中的环节多而繁琐。如果不能有效合理规划护理流程,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患者便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2]。本科自2013年5月以来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采用了护理优化路径,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 ①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 ② 持续剧烈胸痛超过30min服用硝酸甘油仍然不能得到缓解; ③ 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提示:相邻两个或超过两个ST段抬高≥0.1 mv; ④ 心肌损伤标记物异常升高,不伴有其他疾病,神志清楚,具有沟通和判断能力; ⑤ 符合PCI适应证的,发病小于12 h的患者。将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2013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37~78岁,平均(53.4±12.6)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0~76岁,平均为(55.1±11.3)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遵照常规的急救流程实施抢救,快速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优化的急救护理流程路径进行抢救,具体内容为: ⑴ 急诊分诊护士及时预检分诊,识别判断,要求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协调配合能力的心脏专科医生、有急诊抢救准入资质的责任护士和急诊心电图室、急诊检验科、介入科组成的急救小组,按照既定的心肌梗死抢救流程图,进入多科联动模式,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⑵ 流程实施的步骤: ① 接诊患者后急诊预检护士边询问、边评估、边分诊,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急诊及心内科医生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② 一名急诊抢救护士A立即给氧2~5L/min,另一名护士B行心电监护,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实施重症护理,做好除颤准备。A护士建立静脉通路(选择上肢粗大静脉行留置针固定到位),同时采集血标本做血常规+血型、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心电图室医师描记并评价“18导联”心电图,B护士嘱患者安静卧床,禁活动,安抚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上述工作10 min内完成。护士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化,必要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使用镇静止痛药,快速且准确评估是否具有“溶栓”或“PCI治疗”的适应证,对拟行“PCI治疗”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药物准备、实验室的检查、交代患者病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导管室做好准备、做好转运准备等)。做好患者“急诊室→导管室→CCU”安全转运准备,在90 min内配合医生将血管开通,术中使用肝素抗凝、抗血小板药、血管活性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给予特级护理,吸氧,持续心电、血压检测,密切观察并记录救治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应及时的告知医生并且进行相应的处理[4]。③ 给予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安置在安静的床位上,医务人员保持镇定,开展医疗护理工作严谨细致,动作轻柔。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疼痛较重,应给予焦虑、恐惧情绪患者心理支持和疏导。医务人员要耐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让家属在抢救室外等候,由一名高年资的医师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患者的病情、实施的治疗方案和可能出现的预后,缓解家属的不安情绪,以精湛的急救技术和从容不迫、严谨有序的工作态度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1.3观察指标

从呼吸、心率、血压(收缩压)等指标,对2组患者抢救后的基本生命体征加以观察;比较2组进出急诊室的时间、PCI时间;同时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2组患者抢救后,观察组呼吸、心率、血压较对照组平稳,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患者急救效果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的时间为(38.81±17.08) min、PCI为(50.71±12.69) min,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1.24±20.47) min、(60.43±12.57)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表2 2组急救效果比较 mi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

在死亡率、复发率上,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较严重冠心病类型,发病凶险、进展快、死亡率高,临床上较常见[5]。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致使斑块破裂,使冠状动脉发生急剧闭塞从而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性坏死[6]。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不同,心肌坏死的程度就不同,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闭塞18 min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出现就会坏死,闭塞3 h后坏死区迅速扩展至全层的2/3, 而闭塞6 h则可引起透壁性心肌坏死[7], 较多患者由于心律失常在发病1 h内发生猝死。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患者在症状发生后就立即就医,心律失常可通过尽快使冠状动脉再通得以救治,关键要迅速改善紧急症状、防止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抢救梗死区边缘带,缩小梗死面积,降低病死率。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根据急诊科及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诊疗措施严谨有力,优化的护理流程体现了急救的时效性[8],对患者采取紧急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缩短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率[9]。

医疗服务是一个特殊的过程,环节多,团队协作要求高[10]。多学科的协作是赢得救治时间的先决条件[11]。既往常规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无标准化流程,无指定负责人,分工不明确,患者就诊过程中需要等候检查结果出来再次返回就诊,浪费大量时间;同时护士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缺乏明确的时间要求及护理工作目标,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12]。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使用,强化了急诊医护人员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的时间观念[13-14],缩短了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的滞留时间,抢救过程科学化,抢救时间最小化,强化医护相互协调与配合。医护诊治同步,临床各部门紧密配合,全方位救治,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时间观念,去除护士机械等待医嘱,将循证护理的理念涵盖其中,动态观察和解决问题,增加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岗定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各环节衔接紧密,一体化无缝隙,完善、清晰的护理流程使抢救过程更为严谨和快速有效,很大程度上减低了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

[1]景丽伟, 张超, 赵雅宁, 等. 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4, 28(7): 2547-2548.

[2]吴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与心理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1): 297-298.

[3]陈竹芳, 黄鹤.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19): 87-89.

[4]林桂珍, 蓝惠兰, 黎春常.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0): 2316-2317.

[5]杨宏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8): 1327-1328.

[6]张美红, 祖强锋. 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医学, 2013, 24(9): 1280-1282.

[7]李志勇, 周敏, 周健. 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作用[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7, 13(5): 235-236.

[8]王曼, 李蓉, 辜丽梅, 等. 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8): 9-11.

[9]马春微, 李艳. 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 河北医学, 2013, 23(18): 151-152.

[10]樊建民. 医护联合查房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12): 1431-1433.

[11]曾登芬, 李希西, 程丽霞, 等. 急救绿色通道模式下204 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J]. 创伤外科杂志, 2012, , 14(2): 108-110.

[12]朱秀芬.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6): 13-15.

[13]范锦娣. 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 26(5): 16-17.

[14]裔雅萍, 徐宇红, 韩惠芳. 急诊护理流程再造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2, 26(9B): 2484-2485.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path in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NG Jing

(DepartmentofEmergency,WesternBranchofYangzhouFirstPeople′sHospital,Yangzhou,Jiangsu, 225009)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ptimized path on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The 50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rescue from May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design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y were treated with optimized path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Another 5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efore May 2013 were designed as control group, and they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mode. Change of vital sign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escue effect and prog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reathing,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ime in emergency room and PCI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mortality and relapse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Optimized path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can improve rescue effect of AMI patients, shorten the waiting time for treatment,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and the prognosis is good,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nursing path; PCI time

2015-12-15

R 472.2

A

1672-2353(2016)10-001-03

10.7619/jcmp.201610001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流程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