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的影响

2016-09-05 02:24李佳昕张铭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代偿肝硬化心理

周 敏, 李佳昕, 张铭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消化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的影响

周敏, 李佳昕, 张铭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消化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探讨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8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成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进行干预,分别使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干预前后的2组患者予以评分。结果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之后2组患者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其对于疾病的不确定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肝硬化失代偿期; 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 疾病不确定感

肝硬化失代偿期即肝硬化晚期典型的临床表现, 指的是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代偿能力已经超出了肝脏工作量,主要症状为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肠胃淤血、脾大、内分泌失调等[1-2]。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如果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知识比较欠缺,无法对病情发展和预后进行准确预判将会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医学将这种盲目的认知称为疾病不确定感,导致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即护理和治疗方法过于复杂繁琐、缺少对疾病典型症状等的了解、未掌握疾病发展过程和预后、欠缺对疾病自我诊断的知识[3]。为了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于疾病不确定感,本院采用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显著成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患者均是本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计68例,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将其分成人数相等的2组,对照组患者34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男20例,女14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7.5±1.4)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为(3.2±0.7)年;观察组患者34例,采用认知-心理-社会支持的护理模式,男21例,女1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为(54.1±1.6)岁,病程4~7年,平均病程为(5.3±0.2)年。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本次实验的患者均采用B超、CT或者MRI等检测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B超扫描显示患者的肝脏表面非常粗糙,肝脏肿大、回声增强显著;肝区叩诊会出现叩击痛和压痛情况;肝区触诊肝脏肿大明显甚至触及脾脏;肝功能检查显示,直接胆红素(DB)、血清总胆红素(TB)均有所升高,谷草转氨酶(AST)、丙谷转氨酶(ALT)升高显著。排除标准: 排除存在交流障碍患者,心、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精神异常患者,不愿意在实验授权书上签字患者等。

1.3方法

1.3.1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① 多注意休息: 由于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因此必须确保其绝对卧床休息,营造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确保其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② 饮食护理: 饮食上多摄入维生素和足够的糖类食物等,比如新鲜蔬菜、粗粮、水果和新鲜蜂蜜等,必要时可以服用维生素类药物或者叶酸,确保营养的均衡,同时保护肝脏组织;以流质和软质食物为主,叮嘱患者在进餐时做到细嚼慢咽,严禁食用油炸类、坚果类、刺激性强、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特别注意若肝脏组织严重损伤,应禁食蛋白质类食物[4]。③ 口腔护理: 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如清晨指导患者刷牙,进餐后使用漱口液进行漱口,若出现由于恶心、呕吐造成食欲下降的画着,先进行口腔护理待患者缓解后再行进餐。④ 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且不能自行洗漱,所以必须每天帮助其擦拭身体保持皮肤的清洁,擦洗时水温要适宜,动作尽量温柔;频繁帮助患者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定期帮助修建患者的指甲,更换床单和衣服等[5]。

1.3.2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干预。① 认知干预: 患者在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引导患者去熟悉医院的环境,讲解医院的相关制度,详细登记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患者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疾病不确定感程度等进行准确评估。治疗阶段根据医生讲解和患者的表现分析造成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原因,然后根据不同原因分别进行信息支持[6]。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向患者讲解致病因、临床表现、体征变化、饮食、自我检测和护理方法等,敦促家属仪器参与到患者治疗过程中。② 心理护理: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因此患者大多会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因此可以指派专业心理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告知患者自己的治疗效果,多用积极、鼓励的话语与其交流;另外可以邀请病情得到控制且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的患者现身说法,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了解患者的喜好,在不影响其治疗的情况下满足其需求,比如听歌、看书、适当的活动等,以积极的心态和态度配合治疗[7-9]。③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是朋友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援助,或者是来自其他人的尊重等。被信任、被关心、被尊重都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社会支持力量越大,患者的信心也就越强烈也就能够应对各类挑战。健康宣教知识可以交由患者的家属和亲戚朋友来配合完成,这样会让患者更快更全面的了解疾病信息,增加可信度提升治疗护理效果[10]。

1.4评价标准

采用MUIS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价,该量表Cronbacha值0.65~0.95,共计4个维度(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不明确性、复杂性)细分为32个小条目。采用Linkerr评分方法,分为3个类别,低水平评分区间32~74.7, 中水平评分区间74.8~117, 高水平评分区间117.5~160,评分和不确定感程度呈正相关。

1.5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MUIS评分对比 分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疾病不确定感自提出后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最后形成了如今的MUIS理论。造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心理调节功能等,而且随着病情的变化患者的该种不确定感也会发生改变,表现最为显著的是其应对疾病的态度和心理调节的能力两个方面[11]。作为医护人员应该采用科学的护理方式,分别从知识讲解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予以干预,逐渐地降低并消除该种盲目的认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2]。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且死亡率较高,患者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要遭受精神上的折磨,有些患者出于经济能力的担忧,有些患者则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再加上对自身的疾病了解得过少等,情绪波动大加大了治疗的风险性[1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认知方面进行干预,实验中通过讲座、发放疾病知识手册、护患问答等方式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另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比如电视、医学杂志、报刊等媒介让患者搜集到相关的信息,了解目前先进的治疗设备和方法增强治疗的信心[14]。心理护理方面是从造成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入手,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比如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可以发动医院、社会、亲戚朋友捐款的方式解决治疗费用;对于死亡恐惧的患者可以邀请病情明显改善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忧虑、恐惧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主要是来院方、社会公益团体、家人和朋友等,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非常值得推广使用。

[1]周怡, 方秀敏. 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干预对改善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2): 608-609.

[2]赵艳红, 王艳丽. 护理干预对肺癌放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7(12): 182-183.

[3]Mishel MH.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s manual. Dana Epstein MS. College of Nursing,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4, 11(23): 98.

[4]孙红. 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38(1): 44.

[5]王芳. 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不确定感的影响[A]. 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8): 43-45.

[6]黄颖.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 2010, 11(8): 3044-3045.

[7]张兰, 张观英, 林巧旋.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14): 141-143.

[8]刘青. 系统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8): 27-29.

[9]徐锦江, 孙铭, 顾立学, 等. 延续护理在乳腺癌化疗患者居家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袁2012, 15(9): 972-974.

[10]张小娥, 蒋玉蓉, 谭月坚, 等. 心理护理对妊娠期合并乳腺癌患者护理效果的探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4): 75-76.

[11]陈先飞. 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2): 29-31.

[12]刘玉华, 王艾宁.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胆石症合并肝硬化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2): 84-86.

[13]佟凯. 不同麻醉方式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11): 1505-1508.

[14]陶四玉, 张静. 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变化[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6): 802-804.

Effect of cognitive-psychology-social support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isease uncertainty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period of cirrhosis

ZHOU Min, LI Jiaxin, ZHANG Mingguang

(DepartmentofDigestion,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 of cognitive-psychological-social support nursing on disease uncertainty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period of cirrhosis. MethodsA total of 68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period of cirrh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4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gnitive-psychological-social support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MUIs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both groups. 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 the MUIs sco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Implementation of cognitive-psychological-social support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period of cirrhosi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disease uncertain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decompensated period of cirrhosis; cognitive-psychological-social support nursing; disease uncertainty

2016-01-25

张铭光

R 473.5

A

1672-2353(2016)10-048-03

10.7619/jcmp.201610016

猜你喜欢
代偿肝硬化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心理感受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