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保护护理对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静脉炎的影响

2016-09-05 02:24魏玉涛贾志强魏玉莲王维维李爱明张洁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白血病

魏玉涛, 贾志强, 魏玉莲, 苏 微, 孙 娜, 王维维, 李爱明, 张洁新

(1.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 护理部, 河北 保定, 071000;2. 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 情感障碍科, 河北 保定, 071000;3. 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 放射科, 河北 保定, 071000)



静脉保护护理对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静脉炎的影响

魏玉涛1, 贾志强1, 魏玉莲2, 苏微1, 孙娜1, 王维维1, 李爱明1, 张洁新3

(1.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 护理部, 河北 保定, 071000;2. 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 情感障碍科, 河北 保定, 071000;3. 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 放射科, 河北 保定, 071000)

目的探讨静脉保护护理对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采用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静脉保护护理,比较2组的血管变化以及静脉炎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72 h的血管厚度小于对照组,微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他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保护护理能够保护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的静脉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形成。

静脉保护护理; PICC置管; 白血病; 静脉炎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白血病患儿自发病到完全缓解、巩固强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化疗,静脉输注是化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给药方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长期化疗不可缺少的手段,具有操作简单、穿刺危险小、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但PICC置管一段时间后可发生静脉炎等导管相关并发症,有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5.7%~32.3%[1]。小儿皮肤娇嫩,静脉炎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且可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预防静脉炎是PICC置管护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对部分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儿实施静脉保护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0例白血病患儿,纳入标准: ① 均经骨髓穿刺以及骨髓切片检查确诊,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 ② 均为初诊患儿; ③ 家属均同意治疗方案; ④ 无化疗禁忌证,均采用PICC置管; ⑤ 血管条件符合PICC置管要求; ⑥ 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KSP≥70分; ⑦ 无血管外科手术史或皮疹、凝血功能异常。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皮肤疾病或置管处有皮肤问题; ② 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③ 合并有心理疾病; ④ 置管后<7 d拔管或者死亡。由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12岁,平均(8.5±2.4)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9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26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13岁,平均(8.2±3.1)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25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患儿采用的PICC置管材料均为同一公司生产,化疗输注的药物基本相同,置管方法基本相同[3]。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静脉保护护理,内容如下: ① 改良PICC置管的时机。对照组在化疗当天置入PICC管,经贵要静脉按规范要求穿刺,在穿刺点及导管外露部分用3M透明无张力粘贴敷料覆盖,距穿刺点5 cm处再用脱敏胶布以高抬平举法、蝶形交叉法固定连接器。置管成功的标志为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内[4]。置管成功后,采用0.9% NaCl溶液静脉滴注之后,遵医嘱化疗。PICC置管使用期间每周更换1次敷贴、正压接头。观察组在化疗前2 d置入PICC管,置管方法与对照组一致。观察组置管后采用0.9% NaCl静脉滴注,然后用20 mL 0.9% NaCl脉冲式冲管,再予5 mL肝素盐水(25 U/mL)正压封管。2 d后遵医嘱化疗。② 药物湿敷预防。自置管后第1天开始给予50%硫酸镁30 mL 联合山莨菪碱注射液(1 mL含10 mg剂量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数支)加热至28~40 ℃,用2层无菌纱布浸湿(以敷料无水滴为宜)敷于贴膜上方至三角肌中部,同时沿血管走向采用螺旋式手法轻轻按摩,按摩力度以不引起患儿疼痛为宜。每次外敷时间30 min,1次/d。③ 强化家长的健康教育。置管护士向患儿家长发放PICC静脉保护的宣传资料,并结合宣传资料介绍PICC置管的注意事项,如避免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提重物等;告知患儿家属保持患儿局部清洁干燥,仔细观察患儿贴膜情况,不要擅自撕下贴膜,一旦膜有卷曲、松动或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通知护士更换。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所穿衣袖应肥大,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受压,勿过度外展、旋转及屈肘运动。向患儿家属示范PICC换药方法,嘱其日常注意观察置管侧上臂有无出血、红肿、异常渗出等,并指导家属紧急情况下的维护管道方法。④ 功能锻炼。采用示范方式指导患儿进行日常功能锻炼,并教会患儿家属,嘱其监督患儿每日进行锻炼。具体方法为置管侧上肢轻轻握拳、旋腕及上肢做抬高(双手梳头)运动,手指依次进行伸屈活动,每次10 min。

1.3观察指标

① 血管变化:于置管前以及置管后24 h、72 h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评价,探头频率选择22 MHz。由专业超声医师观察诊断,指标包括血管内膜的厚度和微血管的形成情况。② 静脉炎发生情况[5]:0级为无症状;1级为注射部位局部红斑,无或有轻微疼痛,未触及硬结;2级为注射部位皮肤有红斑或水肿,有疼痛,未触及硬结;3级为注重部位皮肤有红斑或水肿,有疼痛,可触及条索状静脉;4级为注射部位非常疼痛,有条索状静脉,长度在2.54 cm以上,有脓液流出,伴有皮肤红斑或水肿。③其他置管并发症:皮肤过敏(皮肤瘙痒及红斑)、感染、局部渗血,所有阳性结果需由2人判定,观察者与操作者互不交叉。

2 结 果

2.12组患儿血管情况比较

2组患儿置管前、置管后24 h的血管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72 h的血管厚度小于对照组,微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血管情况比较 [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患儿静脉炎及相关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他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静脉炎及相关并发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静脉炎是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期间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5-6]报道,PICC置管后静脉炎多出现于置管后的5 d内,最常发生于穿刺后的48~72 h内。早期静脉炎的出现多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而后期静脉炎的发生多与患者的特殊体质以及化疗药物的刺激有关[7]。

静脉炎的发生是能够预防的,但其目前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方面与护理不当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差有关。为了减少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静脉炎的发生,本研究对部分患儿实施静脉保护护理措施,包括改良置管时机、药物湿敷预防、强化家长的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静脉保护护理组的患儿在置管后72 h内的血管状况好(增厚小、微血栓形成率低)、静脉炎以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8]指出,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与置管时机有关。PICC置管后,导管会对血管壁产生摩擦和撞击作用,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管痉挛,局部释放炎性物质刺激血管,进而引发静脉炎。本研究选择在化疗前2 d对患儿实施PICC置管,可有效分散由于化疗药物和机械作用给患儿血管带来的双重压力,使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进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舒英等[9]指出,选择在化疗前2 d进行PICC置管,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药物湿敷是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有效方法,刘月利[10]研究显示,硫酸镁联合山莨菪碱低温湿敷能够有效预防小儿长期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硫酸镁联合山莨菪碱湿敷能够阻断钠离子内流,改善血管微循环,增加炎性物质的吸收,从而减少静脉炎发生。本研究在实施静脉保护护理的过程中,还特别重视家属在预防静脉炎中的能动性作用,责任护士结合宣传教育资料采用讲解和演示的方法,强化对患者及家属静脉保护知识的健康教育,并告知家属保护患儿静脉的方法、PICC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应急处理和卫生清洁等,提高了家属对患儿PICC导管的管理能力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能力。

[1]何晓玉, 赵凤娥, 杨秋平, 等. 综合干预对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4, 36(17): 2718-2719.

[2]宋善俊. 白血病[M]. 武汉: 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4: 83-90.

[3]王建荣. 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92-192.

[4]谭蕾, 侯琼, 曹文辉, 等. 3M透明敷料联合液体敷料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皮肤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19): 1450-1452.

[5]劳永聪, 江锦芳. PICC 置管化疗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J].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4, 6(2): 215-217.

[6]陈芳, 陈静. 化疗性静脉炎两种护理方法效果比较[J]. 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2): 160-161.

[7]李卫英.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 上海护理, 2015, 15(5): 73-76.

[8]梅俊辉, 赵婷媛, 刘霞. 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时机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7): 22-23.

[9]舒英, 毛淑芬, 俞筱兰, 等. 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时机与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1): 1006-1007.

[10]刘月利. 硫酸镁联合山莨菪碱低温湿敷预防小儿输注甘露醇引起局部疼痛及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30): 3802-3804.

Effect of venous protection nursing on phlebitis of leukemia children with PICC

WEI Yutao1, JIA Zhiqiang1, WEI Yulian2, SU Wei1, SUN Na1,WANG Weiwei1, LI Aiming1, ZHANG Jiexin3

(1.DepatmentofNursing,BaodingFirstHospital,Baoding,Hebei, 071000;2.DepatmentofEmotionalDisorder,TheSixthPeople′sHospitalofHebei,Baoding,Hebei, 071000;3.DepartmentofRadiology,BaodingChildren′sHospital,Baoding,Hebei, 0710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enous protection nursing on phlebitis of leukemia children with PICC. MethodsA total of 90 leukemia children with PIC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enous protec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Changes of blood vessels and incidence of phlebiti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72 hours after catheterization, the blood vessel thickness, the incidence rate of micro thrombus, the incidence rate of phlebiti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other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Venous protection nursing can protect the venous blood vessels in leukemia children with PICC,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venous protection; PICC catheterization; leukemia; phlebitis

2016-01-11

贾志强

R 473.72

A

1672-2353(2016)10-138-03

10.7619/jcmp.201610044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白血病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阅读理解Ⅰ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