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换肤治疗464例轻中度痤疮疗效评价

2016-09-07 10:30简杏玲秦晓蕾邹彦芬李玉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换肤果酸痤疮

简杏玲 秦晓蕾 李 惠 邹彦芬 熊 维 李玉红 于 波

果酸换肤治疗464例轻中度痤疮疗效评价

简杏玲1,2秦晓蕾1李惠1邹彦芬1熊维1李玉红1于波1

我科采用果酸换肤液治疗542例痤疮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院皮肤科542例确诊并进行果酸治疗的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符合痤疮诊断标准[1],其中464例按照痤疮分级诊断为I~III级(轻中度)痤疮患者纳入研究。排除标准:①IV级痤疮;②治疗次数少于2次者;③相关临床资料不全者。

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I级(轻度):粉刺为主要的皮损,可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II级(中度):有粉刺,伴中等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III级(中度):有粉刺,伴有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损害,分布广泛,总病灶数51~100个,有少数结节;IV级(重度):除上述皮疹外,又伴有结节与囊肿,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1]。

1.2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464例痤疮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单一果酸治疗组(单一组)及果酸联合临床用药组(联合组)。单一组只采用果酸治疗;联合组采用果酸与相关痤疮用药结合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①局部治疗主要有: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药物等;②系统治疗主要有:维A酸类、抗生素类、抗雄激素类药物等。

果酸治疗组:采用果酸换肤液(甘醇酸),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滇(昆)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 1580031号],浓度为 20%、35%、50%、70%。治疗前常规洁肤,用棉签蘸取少量凡士林涂抹在眼睛、鼻翼、上下唇线、嘴角的皱褶部位及皮肤破损处。每例患者中果酸的起始浓度为20%,于30~60 s内快速均匀涂于面部,避开眶周及口周,停留3~6 min,当患者出现面部明显潮红、白霜等不能耐受的自觉症状时,及时用4%碳酸氢钠液(中和液)中和,最后用透明质酸修复贴敷料及冰袋冷敷30 min。根据患者的疗效和耐受程度逐渐延长停留时间或增加果酸浓度,每2~4周治疗1次,5次一疗程,具体治疗次数根据患者意愿、耐受度及疗效情况而定。治疗期间常规使用保湿产品及防晒剂(SPF≥30,PA+++)。

联合治疗组:果酸治疗方法同上,具体用药情况根据患者痤疮严重程度及皮损性质、耐受性及患者要求等进行选择及调整,单一药物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每次治疗前统计患者的皮损(非炎症、炎症)数目,予以数码拍照,定期随访,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在末次治疗后4周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皮损计数:统计整理每次治疗前及最后一次治疗后4周的非炎性皮损(闭合性粉刺、开放性粉刺)和炎性皮损(红斑、丘疹、脓疱、结节)的数目。

评判标准:皮损改善率=(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100%。治愈:改善率≥90%;显效:60%≤改善率<90%;有效:20%≤改善率<60%;无效:改善率<20%。有效率以治愈+显效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及radit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患者464例,其中单一组208例,男97例,女111例,平均年龄24.3±4.5(14~36)岁,平均病程8.7±5.3(2~62)个月。联合组256例,男118例,女138例,平均年龄25.8±3.9(15~38)岁,平均病程9.0±4.8(1~68)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疗效比较 单一组治疗I、II、III级痤疮的有效率分别为80.6%、66.7%、50%,联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3.2%、91.7%、90.8%,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在不同分级的痤疮治疗中,联合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图1),且平均治疗次数相对减少,在II、III级痤疮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I级痤疮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组中不同分级痤疮治疗有效率及治疗次数均有差异,随着级别增高有效率降低,且治疗次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中不同分级痤疮治疗两两比较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痤疮严重程度增加,治疗次数相对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 讨论

果酸多数是从植物中提炼的一组化学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可分成3类:α-羟酸、β-羟酸、多聚羟酸。其中α-羟酸(Alpha hydroxy acids,AHAs):是指在羧基(-COOH)面第一个(α)碳原子位置上有一个羟基(-OH),是一类生理的、天然的、无毒的酸,其相对分子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甘醇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2]。而甘醇酸是果酸中分子量最小的酸,易透过皮肤表层,吸收效果明显,是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最广泛的AHAs[2,3]。果酸对表皮主要的作用是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连性和避免角质层过度堆积,清除堆积在皮脂腺开口处的角质形成细胞,使皮脂腺排泄通畅。而对于真皮,果酸能促进真皮乳头的数目和厚度增加,黏多糖增加,可激活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使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密度增高,从而使真皮的厚度及弹性增加[2-4]。果酸换肤属于浅中层化学换肤,Fabbrocini等[6]将果酸换肤分为:非常浅层换肤(30%~50%GA,停留1~2 min);浅层换肤(50%~70%GA,停留2~5 min);中层换肤(70%GA,停留3~5 min)。其中甘醇酸渗透的深度主要与其浓度、治疗过程刷的遍数及停留时间相关[4]。我们所采用的果酸换肤液主要成分是甘醇酸及戊二醇(增效剂,提升渗透性),未经碱性中和,游离酸含量高,生物利用度高。不同浓度溶液的酸碱度(PH)为0.51~1.46,随溶液浓度的升高,PH值降低,渗透性增高,剥脱效果更强。

果酸治疗痤疮的相关临床研究多为前瞻性研究[6,7],但是在临床应用中,痤疮患者通常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我们发现,单一组中不同痤疮分级的治疗效果有差异,对于I级痤疮(非炎症性皮损为主)的效果要优于II、III级痤疮(炎症性皮损为主),这可能与果酸能活化类固醇硫酸酯酶和丝氨酸蛋白酶降解桥粒,加快角质层细胞脱落,松解堆积在皮脂腺开口的角质形成细胞,使原有粉刺开口并抑制新粉刺形成有关[4,6,8]。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II、III级痤疮亦有较好的效果,可能与果酸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有关[9]。亦可能与果酸的表皮松解作用能直接去除丘疹和脓疱的顶部,加速痤疮皮损清除有关[7,8]。另外,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且可减少果酸治疗次数,缩短病程。两组比较,联合组果酸治疗次数相对更少,但疗效更显著,特别在II、III级痤疮中。联合药物治疗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加疗效。

果酸治疗过程中局部可出现暂时性红斑、肿胀、刺痛、灼热、白霜等不适[3,4,8,10]。术后可出现面部紧绷感、红斑、脱屑、结痂等反应,一般 3~7天可恢复[3,11]。但是,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为联合组部分患者同时局部外用或系统口服维A酸类药物。然而,临床中使用维A酸类药物期间是否能行果酸治疗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在6个月内曾口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是果酸治疗的禁忌症之一[2]。在系统口服异维A酸期间进行化学剥脱术有引起伤口愈合延迟,增加疤痕发生率的可能性。可能与其能增加真皮血管合成及胶原沉积有关[11]。但是,亦有研究指出小剂量口服异维A酸联合AHAs治疗对局部抗老化治疗有良好疗效且认为是安全的[12]。而且有学者指出果酸治疗联合外用含维A酸类药物可提高剥脱治疗的有效性及降低炎症后色素沉着[13]。我们发现,治疗期间外用或口服维A酸类药的部分患者对果酸治疗反应比较强烈,术中更易出现水肿、红斑或表皮松解现象,可能与用药后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增加果酸渗透有关。术后结痂一般1周左右恢复,严重时嘱其暂时停用并加强保湿,必要时予短期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抗生素药膏外用,并在其后的治疗中注意果酸浓度及停留时间。随访观察在末次治疗后4周未出现色素沉着、瘢痕等不良反应。因此,果酸治疗术前合理选择病人,术中注意把控治疗时间及时中和,术后加强护理,临床观察中并未出现持久的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瘢痕、喉头水肿、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果酸换肤对轻中度的痤疮有良好疗效,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根据患者需要及病情发展,灵活选择联合药物治疗,可以缩短治疗起效时间及病程,提高疗效。要针对术中及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此外,本文属回顾性研究,由于临床药物众多且随患者情况调整,故难以评估每种药物联合果酸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1]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67-69.

[2]项蕾红.痤疮的非药物治疗[J].皮肤病与性病,2012,34(1):17-19.

[3]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果酸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10):748-749.

[4]Sharad J.Glycolic acid peel therapy-a current review[J].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2013,6:281-288.

[5]Fabbrocini G,De Padova MP,Tosti A.Chemical peels: what’s new and what isn’t new but still works well[J].Facial Plast Surg,2009,25(5):329-336.

[6]Kessler E,Flanagan K,Chia C,et al.Comparison of alphaand beta-hydroxy acid chemical peels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ly severe facial acne vulgaris[J].Dermatol Surg,2008,34(1):45-51.

[7]Kaminaka C,Uede M,Matsunaka H,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glycolic acid chemical peeling in patients with acne vulgaris: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split-face comparative study[J].Dermatol Surg,2014,40(3):314-322.

[8]Lee SH,Huh CH,Park KC,et al.Effects of repetitive superficial chemical peels on facial sebum secretion in acne patients[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6,20(8):964-968.

[9]Takenaka Y,Hayashi N,Takeda M,et al.Glycolic acid chemical peelingimprovesinflammatoryacneeruptions through its inhibitory and bactericidal effects on Propionibacterium acnes[J].J Dermatol,2012,39(4):350-354.

[10]Periĉ S,Bubanj M,Bubanj S.Side effects assessment in glicolyc acid peelings in patients with acne type I[J].Bosn J Basic Med Sci,2011,11(1):52-57.

[11]Abdelmalek M,Spencer J.Retinoids and wound healing[J].Dermatol Surg,2006,32(10):1219-1230.

[12]Gerber PA,Kukova G,Bolke E,et al.Severe hyperpigmentation and scarring following glycolic acid peel treat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low-dose isotretinoin[J].Eur J Med Res,2014,19:60-64.

[13]Chaudhary S,Dayal S.Efficacy of combination of glycolic acid peeling with topical regimen in treatment of melasma.J Drugs Dermatol,2013,12(10):1149-1153.

(收稿:2015-08-26 修回:2015-10-09)

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518036
2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515063

于波,E-mail:yubomd@163.com

图1口服异维A酸联合果酸治疗患者疗效

1a术后即刻的白霜反应;1b术后3天面部较多红斑伴结痂;1c术后2周伤口愈合,未见遗留色素沉着或疤痕

表1两组治疗不同级别痤疮的疗效比较 例(%)

分组分级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平均治疗次数单一组I级10344391825.0±1.6 II级8721372367.1±1.6 III级1845278.0±2.1联合组I级744128414.7±1.3 II级844928615.1±1.1 III级985831725.8±1.5

2.3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以面部紧绷感、红斑、脱屑、结痂为主,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联合组为15.7%,其中单一组出现面部紧绷感13(6.3%)例、红斑8(3.8%)例,脱屑7(3.4%)例,结痂4(2.0%)例;联合组出现面部紧绷感21(8.3%)例、红斑12(4.7%)例,脱屑17(6.7%)例,结痂11(4.3%)例。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猜你喜欢
换肤果酸痤疮
“刷酸”能变美采用要慎重
“刷酸”过度可致“烂脸”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油痘肌的换脸术
齐墩果酸对自然衰老大鼠睾丸DNA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
水线草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测定
越换越黑『换肤』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