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2016-09-07 17:42汤声云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语感课文阅读教学

汤声云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作为初语文老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3.提高质量,更新观念

提高阅读质量,更新观念是关键,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所以,要求阅读教学要端正教学思想,改变教师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更改目前普遍存在的惟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首先,要明白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弘扬主体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应该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引导,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其次,根据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而阅读,作为语言艺术的直接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应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我们就不能根据教材和教参,对学生作出统一的指导。在注重共性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在阅读中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

4.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这语感的形成必须在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中获得。那么在一节课上,如何训练语感?“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教有千法,读为上策。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产生对文本的亲切感、认同感,让学生有强烈的诵读意识,尤其是讲读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以上,养成自我诵读的良好习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好的句段应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再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地迅速地得出直觉的感受,这种感觉,是死读硬背所达不到的,也是教师替代不了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吟咏,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要读出层次,这是了解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属于认知性阅读。第二次是分角色朗读(“迎春”、“绘春”、“颂春”),这是重点揣摩文本的情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理解性阅读。如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景物的,一共绘出了几幅图画?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第三次是赏读,要求学生从文中发现疑难问题,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属于评价性阅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四次是安排一段时事资料的阅读,属于创造性阅读,以拓宽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想,在这样完整的阅读实践中,学生一定会通过反复阅读,细心咀嚼,最终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思维得到锻炼,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5.整体感知,培养能力

有人指出,教师分析课文就是一把解剖刀。一般常规下,教师为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就问学生:“你喜欢文章哪一段、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语,简要说明理由。”这种问题把课文肢解了,学生感到含糊。这样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意思是不要用琐碎的分析和贴标签式的教学手法将课文肢解,问题的设计应照顾到整体的形成,分析部分不离整体。

因此,整体要注意突出细节。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有助于理解课文。比如,朱自清《春》一文的解读,如果把内容肢解开来,不注重把握文章的整体,那学生读起来就很乱,背诵也感到吃力。

6.学会积累,形成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从点滴积累,从每一天开始积累,逐字成词成句再成篇章,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

语文教师应在平时教授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识记的词语数量,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长久坚持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做笔记,做笔记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注释、写感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7.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语感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