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6-09-10 22:26苏凡董继刚杨致瑗
时代金融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苏凡 董继刚 杨致瑗

【摘要】近日,人民币加入了特别提款权(SDR),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程度度量、路径选择等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风险

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不断的升温和深化,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助力和参考。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吴富林(1991)指出,对于货币国际化这一现象,应当结合国际货币的制度背景、国际政治背景以及国际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他认为在货币国际化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一国经济实力。在货币国际化的外部条件中,国际货币垄断的消除,国际经济的协调以及国际政治的可容行尤为重要。

陈彪如(1998)较早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的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贸易联系,增加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建立完善自由的金融市场,增强政治实力,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具有现实基础。

赵海宽(2003)提出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的论点。他通过分析几种主要的世界货币指出,较高的国际信用地位,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银行系统,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孙立和王东东(2005)认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应考虑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约束性条件,还应认识到,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是宏观层面,但微观层面的企业是承担者,应该加强微观层面的发展规划。

张礼卿(2009)指出,虽然中国人民币区域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欠佳,资本市场的开放度不够等方面,与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存在较大距离,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仍然任重道远。

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指出,从长远看人民币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在许多方面见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该把重点放到如何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完善离岸市场,促进金融自由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郝玉彪、田春生(2011)指出,只有理顺国内微观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才可以具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要想从根源解决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必须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张萌和蒋冠(2013)利用SWOT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地域范围、规模和货币职能都非常的有限,人民币与国际货币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外在美元在国际货币中心的地位无法动摇,即使中国贸易经济规模扩大,众多国家和地区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仍将是缓慢的。

林乐芬和王少楠(2015)利用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在“一路一带”建设过程中,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和投资功能逐步被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实现经济的互动效应与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可以有力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对于货币国际化程度度量的研究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度量问题,国内相关的研究比较晚,主要集中于最近十年。相关学者主要借鉴国外的主要研究模型,利用现代计量工具,探求各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因子,以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借鉴。

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2006),通过货币境外流通数量指数,货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等七个指标加权计算出2002年相关货币的国际化综合指数。但由于2002年时中国关于人民币度量的主要指标指数近乎于零,以及主要的指标缺乏官方统计,故这一方法有待进一步考量。

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对各国央行国际储备、贸易结算和国际债券中的各国货币比重进行了模型计量,找出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性内在因素,并进行回归分析,特别是假设了在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可能占据的比重。

周宇(2009)对国际货币的衡量进行了研究,认为外汇交易份额可以描述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最能直接体现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是交易货币的规模。魏昊(2010)指出,货币国际化水平一方面可以用国际债券的币种结构来说明,主要根据一国货币标价的国际债券与国际债券总量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比重来考察。

元惠萍(2011)从理论上分析了可能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各种因素。指出GDP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刘艳靖(2012)对目前国际储备币种构成的历史演变(1980~2008)进行了计量分析,尝试从实证的角度探讨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的大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动态面板的计量方法,用F检验、Hausman等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的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说明了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走向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3),提出构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主要围绕世界贸易总额中人民币结算比重、全球对外信贷总额中人民币信贷比重、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储备比重、全球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直接投资比重等六项指标进行衡量分析。

彭芳萍,连玉君,胡新明等(2013)采用了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分析了中国货币存在的高货币化现象,这一模型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分组回归带来的样本量减少问题,分组方式过于主观等缺陷,另一方面,该模型有效的克服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规避了工具变量法中常常面临的弱工具变量现象。

丁剑平和楚国乐(2014)以美、欧、日、英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对国际货币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净出口、经济增长和网络外部性等内在结构的体现因子,和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具有非线性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2015)编制了一系列的指数测度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并进一步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指数、人民币国际化动态指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信心指数等。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陈彪如(1998)认为,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时,就要分担储备货币的权利和义务。张青龙(2005)从模型分析的角度考察人民币国家化的经济效应。研究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国际化降低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但要求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浮动汇率下,人民币国际化对宏观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直接的,需要防范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张宇燕和张静春(2008)提出,中国实行货币国际化可以获得较大的金融和经济利益。伴随成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持有大量的美元储备会降低投资于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国际货币的发行国需要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责任;国内的利率、汇率以及物价水平波动增大;货币大规模回流的潜在状况会给国内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马光明(2009)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分析主要基于不平等升值压力的视角。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外部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使中国人民币面临显著地不平等升值压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缓解这一压力。

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跨境贸易,以及中国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帮助中国维持其外汇储备的价值。但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又不可忽视,如果中国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可能存在遭受国际投机者攻击的危险。同时任何支持资本管制的理由似乎都可以用作反对人民币自由化的依据。

范小云,陈雷和王道平(2014)通过理论模型对储备货币稳定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检验了不同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条件,他们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储备货币构成中加入经济增长快的国家的主权信用货币,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有助于解决国际储备货币的供给难题,提高国际储备货币的支付能力,保持币值的稳定。

郑国姣和杨来科(2015)研究认为,港沪通是中国跨境投资试点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开放资本项目,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是应该防范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汇率波动风险、资本流动风险以及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借鉴

徐明棋(2005)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认为中国应通过采取加强人民币相关的金融服务、改善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综合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改善中国金融市场等措施,使人民币首先作为东亚区域内经常账户交易的结算货币,然后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何慧刚(2007)认为,金本位时期的英镑模式,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及以后的美元模式,都是属于“强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欧元模式和日元模式也属于此类。但是鉴于中国目前发展现状,并没有达到国际货币的资本金融要求,只能够靠合理的制度安排去补偿经济上的不足,走“弱经济—强制度”的路径。

孙海霞,斯琴图雅(2009)将日元国际化划分为初始、发展和日元亚洲化几个阶段,深入分析了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由于日本对外依存度过高,对美元有着固有的依赖性,而且日本进出口企业谈判力较弱,日元汇率不稳定,加之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使日元难以成为国际货币。中国必须在日元教训上,更加谨慎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韩龙(2012)认为,当下人民币与一百年前的美元境况相似,中国可以对美元的发展轨迹进行借鉴。但人民币国际化又和美元境况不完全相同,鉴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预先优势,人民币近期比较现实的目标是成为两极或多极货币中的一极。

付敏和吴若伊(2014)研究发现,过去德国货币当局对马克国际化进行限制,目的在于维护货币价值国内稳定这一目标,保护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德国长期实行资本管制,金融产业的相对落后也阻碍了马克的国际化进程。德国马克国际化的历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参考。

乔慧超和沙文兵(2015)利用日元1960~2011年的季度数据进行SVAR实证分析,重点关注了日元国际化对日本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是不重蹈日本覆辙的重要前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循序渐进、谨慎管理。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跨境贸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区域货币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双轨制、渐进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分步走的路径等。以下对代表性观点进行论述。

巴曙松(2003)认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力是边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应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以区域化带动国际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循序渐进的。

孙健,魏修华等(2005)研究分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货币国际化路径,认为在中国现实的情况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采取两种兼容的路径,即一方面在大陆、港澳台地区推行“欧元模式”,另一方面在东南亚等更大的范围内采取“日元模式”。

何慧刚(2007)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采用“弱经济—强制度”模式,走“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路径,逐步放松对资本的控制,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促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改革。

张宇燕和张静春(200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线。一条是走区域化路线,推进东亚货币合作,将人民币培育成区域内的关键货币之一,然后借此走向国际化;另一条是直接走国际化的路线,即推进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体系中除美元和欧元外的又一关键货币。

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在计量研究的基础上,主张采取双轨制的步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一方面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对外贸企业采用人民币结算进行鼓励,在境内对资本账户推行有步骤、渐进式的可兑换;另一方面在境外发挥香港的优势,利用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相对独立性,发展人民币证券市场。

王元龙(2009)认为分步走的人民币渐进国际化路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实施这一路径的时候,应注意缓解人民币流通量不足的问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与相关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发行人民币债券,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努力构建人民币的市场微观基础。

张萌和蒋冠(2013),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的路径,对人民币职能按“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顺序进行推进。

李炳念和朴基石(2013)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通过“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即建立与国际货币发行国之间的常态性货币互换机制,推进人民币海外做市商机制,发行人民币海外债券机制。寻求在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路径。

任倩(2013)基于人民币计价结算国际收支结构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近期路径和远期路径。通过重新构建国际收支恒等式,人民币国际化近期路径应当以人民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远期路径则应当以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人民币贸易逆差维持人民币国际化。

王晓芳和于江波(2015)认为在“一路一带”的背景下,需要遵循“贸易合作-金融合作-货币合作”的总体路径,推动区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贸易合作,按“金融机构-资本市场-金融产业”的融合路径,实现区域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六、文献评述及研究展望

(一)文献评述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国内的研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实证研究也较少。另外,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缺少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风险的关注。

(二)研究展望

今后关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系统、定量的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特别是加大对风险的关注。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须要客观的冷思考。中国应做好风险防范机制,主动应对潜在的汇率变动,资本流动,资本账户开放等引发的国内外风险。当前对人民币国际化伴随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对相关风险的研究应当作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2.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探讨如何有效建设更协调的金融制度环境。发达完善的金融环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研究金融市场如何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在把成本降到最低的前提下,实施制度改革,是迫切而且关键的。

3.从动态的角度,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研究。国内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变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关变动会对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应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和应变能力,稳健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加大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进程计量方面的实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和进度的衡量是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尤为重要的板块,而目前我国对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相关研究不够深入。今后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富林.论国际货币和货币的国际化[J].经济学家,1991(2):74-82.

[2]陈彪如.关于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的思考[J].上海金融,1998(4):4-6.

[3]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J].经济研究,2003(3):54-91.

[4]孙立,王东东.人民币国际化的约束条件[J].当代经济研究,2005(8):27-30.

[5]张礼卿.应该如何看待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0):24-28.

[6]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46-64.

[7]郝玉彪,田春生.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J].经济学家,2011(11):64-72.

[8]张萌,蒋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分析和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20-25.

[9]林乐芬,王少楠.“一路一带”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1):72-90.

[10]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策略[J].中国金融.2006(5):12-13.

[11]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与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1-16.

[12]周宇.试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J].世界经济研究,2009(5):23-28.

[13]魏昊,戴金平,靳晓婷.货币国际化测度、决定因素与人民币国际化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0(9):95-100.

[14]元惠萍.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3-19.

[15]刘艳靖.国际储备货币的计量分析研究[J].环球金融.2012(4):69-76.

[16]Yu Lu Chen and Bo Hu.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an Evaluation Framework,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Vol.1,No.1,January 2013,5-20.

[17]彭方平,连玉君,胡新明等.规模经济,卡甘效应与微观货币需求——兼论我国高货币化之谜[J].经济研究.2013(4):83-93.

[18]丁剑平,楚国乐.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子分析[J].金融理论与政策.2014(12):35-46.

[19]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研究[J].上海金融.2015(8):29-34.

[20]陈彪如.关于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的思考[J].上海金融.1998(4):4-6.

[21]张青龙.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效应:一般均衡分析[J].国际金融.2005(8):44-48.

[22]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J].当代亚太.2008(2):9-43.

[23]马光明.论发展中国家货币的不平等升值压力[J]经济评论.2009(4):65-73.

[24]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46-64.

[25]范小云,陈雷,王道平.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J].世界经济.2014(9):3-24.

[26]郑国姣,杨来科.沪港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分析与风险防范[J].经济体制改革.2015(4):143-148.

[27]徐明棋.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J].国际金融.2005(12):39-44.

[28]何慧刚.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制度弹性化与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学研究.2007(5):19-25.

[29]孙海霞,斯琴图雅.日元国际化进程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0(1):30-34.

[30]韩龙.美元崛起历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10):37-45.

[31]付敏,吴若伊.德国马克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4):100-112.

[32]乔慧超,沙文兵.日元国际化的宏观经济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5(4):44-52.

[33]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的边贸之路[J].浙经观察.2003(15):11-12.

[34]孙健,魏修华,唐爱鹏.从三大货币发展历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05(2):69-71.

[35]何慧刚.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制度弹性化与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学研究.2007(5):19-25.

[36]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J].当代亚太.2008(4):9-43.

[37]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与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1-16.

[38]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若干问题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9(7):16-22.

[39]张萌,蒋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分析和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20-25.

[40]李炳念,朴基石.资本账户管制下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2013(6):88-95.

[41]任倩.人民币国际化路经研究—基于人民币计价结算国际收支结构视角[J].经济纵横.2013(21):67-68.

[42]王晓芳,于江波.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区域国际化的渐进式路经研究[J].经济学家.2015(6):68-77.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论“新汇改”及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