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妙对

2016-09-10 06:17袁道一
初中生 2016年22期
关键词:经堂熊希龄蔡锷

民国妙对

张謇幼时即表现出读书人的天分,4岁能背诵《千字文》,且一字不差。入邻塾,至10岁时,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蒙学的基本书籍。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11岁时,老师见一武官骑马从门前而过,即兴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下联随口而出:“我踏金鳌海上来。”由此看出他的聪颖机敏和远大志向。

熊希龄5岁读《三字经》,三四日即能背诵,光绪年间考取沅州校经堂的第一个秀才。一日,经堂先生想试他的才学,出了上联:“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希龄稍加思索,对答道:“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老先生被眼前这位才智超人的少年所折服,料定其未来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但另一位陈姓举人不相信,便又将熊希龄叫来,出联曰:“四只足行,有何能干?”熊希龄见对方拿自己的姓氏开玩笑,便毫不客气地回敬道:“一边耳听,算甚东西!”陈举人一听,觉得该少年虽是反唇相讥,但也将他的姓氏巧妙地嵌进了对句,确实是才气逼人,便打着哈哈解嘲而去。

蔡锷广征贤士,某日酒至半酣,出一上联求对:“或(鹤谐音)在園中,逐去老袁还我國。”这既是个拆字联,又是个置换联,语义双关。从文字上看,把“園”里面的“袁”去掉,换上“或”字,就成了“國”字。这个上联的实际意思是:打倒袁世凯—— “逐去老袁”,恢复中华民国——“还我國”(“园”的繁体字是“園”,“国”的繁体字是“國”)。

席间乡贤刘斗山当即应声对曰:雚(鸛谐音)邻柱侧,取消君主复民權。从下联来看,“柱”字去掉“主”换上“雚”字,就成了“權”字。这个下联的实际意思是:推翻袁世凯的帝制,恢复民权(“权”的繁体字是“權”)。

刘斗山的下联工整贴切,蔡锷十分欣赏,抱拳说:“兄弟适才名为求对,实则求贤。斗山先生既具文章功力,又富革命精神。可敬!可敬!可敬!”于是,蔡锷当众宣布聘任刘斗山为行辕秘书,众人无不点头称赞。

于右任和郭沫若共邀吴南轩一起到北温泉议事。当时正是暑热天气,行至途中口渴难耐,吴南轩欲购西瓜解渴。于右任才思敏捷,笑对郭、吴道:“适才得一下联,请二位对上联。联曰:‘游北温泉,吃西瓜,吴南轩做东。’”郭、吴两位大文人沉思良久,苦无佳句。当天,于、郭两人搭公共汽车返回市区。车抵上清寺时,售票员说:“到上清寺的乘客请在这里下车。”一连说了两遍。仍然在思考对联的于右任一听,顿时来了灵感,对郭说:“有了,有了,上联有了。曰:‘到上清寺,请下车,于右任朝左。’”原来于右任就住在上清寺的左边。联中亦含有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词,真是巧妙绝伦。

(袁道一)

猜你喜欢
经堂熊希龄蔡锷
做了即完成
做了即完成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熊希龄:空负凌云万丈才
《从芷江走出的民国总理熊希龄》序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的考古发现
蔡锷与樊锥
此君一出天下暖
经堂教育存在问题述略
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