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为什么长七寸六分?

2016-09-10 06:41
初中生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夹菜贾府

中国筷子为什么长七寸六分?

筷子一点都不起眼,却与中国人日日相伴。几千年的浸润,它也成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古人把筷子称为“箸”

中国古人对筷子的称谓是“箸”。现在,除了在一些方言区还保留着这个叫法外,很多人对这个字已经不怎么熟悉了。

在中国的典籍中,“箸”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那么,筷子最早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呢?这个从史料上已经无法考证了。而从实物考古来看,“箸”的古字为“櫡”,从木从竹,可见最初的筷子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

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食时一般都是匙、箸并用,文献中也常常是匕、箸并提。所谓匕和箸,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汤匙和筷子。

在我国黄河流域,1934年至1935年间对安阳殷墟侯家庄考古发掘时,M1005墓曾出土商代青铜箸6支。说明距今3000多年前,在商代后期已有青铜箸使用。这也为“纣为象箸”的史籍记载提供了证据。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3000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这双2100多年前的西汉实物,弥足珍贵,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古典名著中的“筷子”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也有一些与筷子有关的精彩段落。

最为人们熟知的,要属《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那个著名桥段了。书中写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为进行无碱二元复合驱中表面活性剂组分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建立9注16采的3层纵向非均质概念模型见图1。注采井距为200m,有效厚度为18m。网格数为 76×76×5,网格尺寸为 20m×20m×6m,地层孔隙度为0.2,三层的渗透率分别为700×10-3μm2、500×10-3μm2和 300×10-3μm2。初始水饱和度为定值0.32,地层压力为定值9.42MPa。油井含水率达到95%,开始注二元,注入0.6PV,后续注水至98%。

《红楼梦》一书的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部分,写贾府的一次宴会,也出现了“四楞象牙镶金筷”“银三镶乌木筷”等富有装饰特征的筷子。《红楼梦》写贾府被抄,其中被抄物中便有“金筷子五把”。

中国筷子长度为什么是七寸六分

现在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约为22至24厘米)。这是有特殊含义的——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以区分人与动物本质上的不同。

但是,并不是筷子产生那天起,就有了这个标准长度。从出土的古代筷子来看,春秋至两汉间的各种筷箸,一般较短,多在17至18厘米之间;唐代的银箸,一般较长,最长的达到了33.1厘米。

筷子礼仪

中国人吃饭,除了婴幼儿,不使用筷子的人极少。那么,这里就会涉及到用筷礼仪。

需要注意的是,餐桌上,使用筷子有六忌:

一忌敲筷:在等待就餐时,不能拿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与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相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 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谈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道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十分失礼的。

小小的筷子,大大的学问。

你,弄懂了吗?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夹菜贾府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夹菜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筷子上的爱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胖子的童年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