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

2016-09-10 07:22洪银兴
唯实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结构性库存要素

洪银兴

当前,中国要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同时发力,这不仅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对国际竞争新格局、新趋势做出的主动选择。在需求侧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需求管理方式,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在供给侧方面,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进一步完善需求侧的管理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实际上是需求侧的改革,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体制上,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取消指令性计划,等等;宏观体制上,强调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尤其要突出财政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经济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完善需求管理,把“三驾马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以及出口的促进作用。

首先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完善需求管理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消费的拉动作用问题。当前,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是进一步培育消费力。过去我们只谈生产力,不谈消费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专门讲了消费力的问题。实际上,宏观经济平衡就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平衡,如果生产力进步了,而消费力滞后,仍然不可能有发展。培育消费力的关键在于增加收入,扩大就业,解决好社会保障。这三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

二是发展消费经济。发展消费经济,实际上就是发展服务经济,只有当服务经济发展起来,才可能有消费经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制造业的生产地点和消费地点可以分开,企业找一个生产基地,土地便宜,资源便宜,把生产的产品运到市场上销售就行了,但是服务业必须有相应的消费人群。也就是说,服务和消费不可能分开。所以,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轰轰烈烈地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如果没有相应的消费人群,服务业无法持续发展。当然,当消费经济发展起来后,服务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两者相辅相成。

三是拓展新型消费业态。所谓新型业态,就是能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的业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网络消费。2015年,天猫的“双十一”全球狂欢节,一天网购就达到了928亿,网络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有人认为网络消费把实体店挤掉了,但是如果消费业态不转变,还是维持老样子,消费就很难发展起来。文化消费也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健康消费尤其是养老消费、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都是一些新型的消费业态。

其次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当我们谈到消费拉动的时候,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以为消费拉动可以代替投资拉动。事实上,在短时期内,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像预期的那么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像预期的那么高。因此,为促进实体经济迅速回归,还是需要发挥投资的积极作用,在诸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品的供给方面加大力度。

最后要发挥好出口的促进作用。这对江苏尤为重要,因为江苏有这方面的传统优势。面对当前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需要调整战略。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其出口五年翻一番,对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带来了很大压力,而欧盟市场和日本经济还没完全复苏,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困难。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研究供给侧问题,尤其要把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1.当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在加强需求管理的同时,要逐步转向供给侧改革。当前的经济下行,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经济下行,如果是周期性问题,那么只要需求逐步旺盛起来,就可以把經济拉动起来。但如果是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存在过多的库存和过剩的产品,形不成有效供给,那么,无论需求怎样扩大,都不可能实现增长。当前,我国一方面存在大量过剩、污染和落后的产能,形不成有效的供给,存在较高的库存,产生严重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由于高杠杆和高成本,缺乏活力,靠贷款过日子,甚至有许多企业成为“僵尸企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预期。从统计数据看,我国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已连续46个月负增长,意味着大量生产企业有产量、无效益。

当前,需求侧“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像预期的那么高;投资需求、增量调节结构效果不佳,反而带来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了过剩和库存问题。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问题

供给侧要素包括结构、技术、效率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并不能依靠市场经济自动解决,也不能靠需求侧进行调节,而是都要依靠供给侧自身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供给体系本身的问题解决之前,即使把消费需求激发出来了,却没有对本国经济有所拉动,这就是我国供给侧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我国的供给侧矛盾,就是有效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并存。从有效供给不足来看,是结构性短缺。到了中等收入阶段,消费者关注的是质量、技术、服务、卫生、安全等,但是由于产品质量、技术档次、服务水平、食品卫生、产品安全等原因,我们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当前,我国的消费者比过去更加理性,而且选择面比过去更加广,所以,供给侧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同时,我们的许多产能又严重过剩,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都处于一种过剩状态。这种状况短期内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所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发展方式是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为生产而生产,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也没有做出改变,这就造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当前,有一种误解,认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部目标,但事实上,这“五大任务”只是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我认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改变发展方式,而解决短期问题不能算是改革,而且单纯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是消极的思路。从长期看,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在发展中解决过剩产能,在发展中解决库存问题,在发展中去杠杆。因此,我们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1.寻求供给侧的增长动力

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几点需要我们注意。虽然经济转向中高速发展是由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是供给推动不足造成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只是需求推动力,而轻视供给侧的动力作用。我国目前供给的推动力在消退,需要需求来拉动,但是不能认为只靠需求拉动就能解决问题。正确的认识应该是要寻求供给侧的发展动力,也就是全要素生产力问题,即供给侧也需要动力。因此,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寻求供给侧的增长动力。因为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不仅有需求要素,也有供给要素。在当前需求拉动效应弱化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在供给侧寻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供给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投入,技术,结构,效率,制度。现在我们仅仅是投入要素不足,也就是物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供给推动力不足,但是在供给侧还有其他动力,如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提高效率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提高效率。相比需求的拉动力,供给侧的推动力更加长期。因此,我们要关注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土地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就是指这些要素投入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生产率会高于单个要素的生产率之和。比如,资本投入产出和土地投入产出加起来形成的合力会大于单个的生产率,其中的差额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当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资源配置的效率、投入要素的质量都有可能提高,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也会产生,企业制度也有可能得到改善,各种因素叠加会使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后,产生的生产率比单个要素的生产率更高。这说明,当各种要素投入遇到极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创新、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使其产生更高的生产率。目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现在许多要素投在过剩产能、无效产能上,投在库存产品里,如果能把这些过剩和无效产能去掉,把高的库存去掉,把生产要素投到有效供给里,要素生产率就会提高。这就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问题,去库存、去产能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当然,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办法,其中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高附加值,这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条重要途径。苏南地区许多企业虽然进入了全球价值链,但却处在加工组装这一低端环节。改变这种低附加值情况,就要进行低端转移,通过创新,掌握核心高技术,攀升全球价值链中的中高端,增加附加值,实现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向中国转移。这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只想着如何去库存、去产能,而是要解决好替代问题,用高端制造业替代低端制造业,高端现代服务业替代低端的服务业。如此,效益才会提高。二是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关键是解决好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用高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而这个增长动力将是巨大的。

2.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我国供给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短缺,也就是我们的产品在档次、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有效衔接机制。中国能够生产出各式各样的圆珠笔,但却生产不出圆珠笔头上的珠子。这对泱泱大国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原因在于,一则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够高,二则缺少工匠精神,所以我们急需提高技术档次。

二是解決好结构调整和优化问题。解决有效供给需要加大力度调整存量结构。去产能、去库存等是存量结构的调整,过剩产能大多集中于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这些存量必须调整,否则,还会产生无效过剩产能。在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注意补市场供给短板,使有效供给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建立精细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有效解决供给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问题,为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管理文化中缺少精细精神,隐藏其中的“马虎”文化造成了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精细化管理的体制和精细化文化,解决有效供给问题。2016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了工匠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

四是解决好供给侧有效供给需要改变竞争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竞争所采用的形式并非标准经济理论所描述的单纯的价格竞争,还有技术革新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参与竞争的企业会生产更新、更好的产品,并提供更新、更好的服务,这就是非价格竞争。我们一般都热衷于价格竞争,降价,涨价,但实际上要形成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在竞争上还应该引入供给侧竞争。只有这种竞争形成,才能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五是建立有效供给长效机制必须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并且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要真正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严格的市场监管,加强诚信体系和质量管理。比如,新加坡的企业特别重视质量、卫生、安全等问题,原因在于法律严苛,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倾家荡产。江苏必须打造江苏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去产能、去库存就是市场出清。这个任务属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要采取改革的办法。去产能既需要需求侧,也需要供给侧。在需求侧,要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由市场来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形成相关的去库存的外在压力。在供给侧,去产能就是采取化解的方式,因为过剩的生产能力并非都是无用的,可以借助相应的激励机制,寻求这些产能的新用处、新去处,减少资源的浪费。“一带一路”就是去产能、去库存的很好路径,可以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国际贸易,实现产能转移。去库存在需求侧可以通过降价的方式刺激需求,也可以通过供给侧扩大供给渠道。对于去库存问题,我们需要一些“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来解决,关键是要精准,就像精准扶贫一样。

3.释放企业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个目标是释放企业活力。需求侧经济学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的选择,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市场选择资源的流向。而供给侧经济学关注的是激励问题,激发企业活力,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积极性问题。供给侧的经济问题,还包括在信息不完全对等条件下如何克服道德风险,如何克服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从机制上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这都需要激励性的体制。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缺少激励机制,一旦解决了激励机制问题,即使无人监督也能关注质量、安全、卫生等问题,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无论去杠杆还是降成本,目标都是要激发企业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在于释放企业活力,给实体经济减负。实体经济的企业身上有三座大山,高税,高息,高负担。有些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重要原因就是负担重、负债高、有产量、无效益。而且江苏的企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金融杠杆高,尤其是苏南,很多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借贷,导致企业的高成本。不仅是一些虧损企业还不起贷款,而成为“僵尸企业”,就是一些本来运行好的企业,也因为担保而成为“僵尸”。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去杠杆、降成本,去除企业的金融债务。处置“僵尸企业”,在市场、在需求侧,主要依靠市场进行淘汰;但是在供给侧,就不能简单采取破产、倒闭的办法,而是要更多地采取并购、重组的方法,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走出困境,获得新生,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去杠杆,对许多企业来说有两条途径可以考虑:一是债转股,把企业的负债转成股权。二是政府和银行要寻求为负债企业解套的有效方式。因为企业相互之间欠了债,很有可能帮助某一个企业还掉债务的同时,也把其他企业的债务解决了。降成本就是要减轻企业的负担,只要把企业的费、税负担减轻了,企业才能真正活得起来。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让企业活起来。

综上所述,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强调:首先,当前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经过30多年的需求侧改革,改革的重点转向供给侧是必要的,需求侧主要是完善需求管理。其次,改革要解决长期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要解决有效供给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释放企业活力。再次,在改革进程中,要解决去产能、去库存等问题。对去库存、去产能等,应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各地的重点不一样,要因地施策。最后,解决供给侧问题,也离不开需求侧。适当采取扩大需求的方式,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解决供给侧问题,还是需要的。

(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结构性库存要素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