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节奏和文势的关系

2016-09-10 07:22邹小华
文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关系

内容摘要:节奏本是音乐术语,后来被应用于一切艺术之中。绘画、舞蹈、文学创作都有节奏。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仔细考量中国古代文论,“文势”范畴与现在的文学节奏有极大的相似处,尽管二者不能形成完全对应。本文试从文学节奏与文势内涵和特征出发,观照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论证文学节奏与文势的关系:即文学节奏是文势的手段,文势是文学节奏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学节奏 文势 关系

我们经常提到节奏这个词,如生活节奏,音乐节奏,舞蹈节奏等等。《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奏,奏进也。”以及《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部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辞源》中:“节奏,音乐的高下缓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典叙事学的引导下,学术界关于节奏理论的研究日趋丰富和成熟,目前研究者已经达成共识:节奏是一切艺术共有的元素,是“一切艺术的灵魂”。[1]如在文学节奏的研究中,对诗歌节奏、小说节奏的研究已经构建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充分肯定文学节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范畴,就是“文势”。最早重视文势并对之有所研究的建安诗人刘祯说:“文之体势,实有强弱,使其辞已尽而势有余者,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2]那文学节奏和文势有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想探寻和解答的。

一.文学节奏与文势的丰富内涵和特性

郭沫若先生在分析文学的本质时指出:“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3]郭沫若先生抓住了文学的要素之一,即文学节奏。那什么是文学节奏?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词典》对文学节奏下的定义比较详尽和具体:“在文艺创作中,节奏是指文学语言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及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停顿,包括作品在结构布置及情节安排上的收纵起伏、开合变化的气势及格局。”通过这个定义,传递出的信息是:文学节奏是一种气势与格局,它是通过文学语言、情节设置、结构安排等经过运动变化组合后一种综合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节奏的第二个解释诠释了其特点: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可见文学节奏具有以下特性:即规律性、运动性和变化性。

可见,文学节奏是与作者有意识的生命精神有关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文学创作中利用语言、结构以及情节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形成的作品内在的生命动力。文学节奏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要素:时间、变化、速度和力度。

何为文势?刘勰《文心雕龙》中《定势》篇中对文势的描述是: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4]

我很认同吴建民教授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势’一般指受作品体制规范制约、在表现作品内容时所体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动态感的格局态势。‘文势’的特征在于具有动态感、力量感和生命感,能诱动引发欣赏者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情趣。”[5]

文势是根据事物的便利而形成的,是作家的“情”和文学的“体”共同决定的。不同的作家借助不同的体裁表达各种情感而形成不同的文势,它特别强调“自然”,其特性是具有动态感、力量感和生命感。

二.文学节奏和文势的共性

1.二者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关,具有生命感

文势的形成是“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即作者常常选择最能表现自己情感的文体,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情感点,不同的文体也自有不同的表现技巧、艺术方式,势必造成不同的文势,有的典雅,有的刚强,有的柔美。如“右手写诗左手为文”的余光中先生能诗能文,尽管他的诗歌《乡愁》和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具有相同的乡愁情感,但是一个诗歌,一个是散文,不同的文体语言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是不一样的,其二者的文势自然是不同的,前者清新简洁,后者典雅华丽。

文学节奏也是如此。郭沫若先生指出:“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作者的个人情绪、表达的情感是会影响节奏的快慢、轻重、缓急,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如郭沫若的诗歌《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作者运用相同的句式,重复“我”内心的渴望,感情爆裂,诗歌节奏急促且明快。

2.二者都是速度和力度的结合,具有运动性

文学节奏和文势都在时间中形成发展,运动变化,而且离不了两个很重要的关系: 一个是速度,一个是力度。

金圣叹批《水浒传》中宋江揭阳镇脱险时说:“此篇节节生奇,层层追险。节节生奇,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险不绝必追。真令读者到此,心路都休,目光尽灭,有死之心,无生之望也。”“节节生奇,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险不绝必追。”可以见出作者通过不断给人物增设困境,面临绝境又峰回路转,在运动变化的情节中形成逼人心魄的文势,具有速度和力度。

鲁迅的《风波》第一段对土场环境的描写,那是一幅怡然自得的农家乐图画,节奏舒缓悠闲;随着辫子风波的陡然发生,人物对话紧张,心理紧张、气氛紧张,节奏急促,直到辫子风波结束,一切又恢复了宁静,节奏又趋于平缓、静默。小说节奏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加速、减速。

尽管文学节奏和文势都在时间中形成发展,运动变化,但是仔细分析,文学节奏开始要早于文势,从一篇完成的文章看,文势是在文学节奏完成后的时间里才最终成型,再运动变化,形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从小段落来看,也是文学节奏在先,文势在后。

3.影响文学节奏和文势的要素相同

文学节奏和文势都会因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结构的安排、表现方法、艺术技巧等变化而出现不同的风格。语言如音节与音节间的停顿,字与字的重叠等都会影响文学节奏和文势的形成。如《文心雕龙·定势》:“夫情固先辞,势实须泽,可谓先迷后能从善矣。”《文心雕龙·声律》言:“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圆;讹音之作,甚于枘方。”[6]点出了文势与语言的修饰、语音相关。又如徐寅的《雅道机要》指出:“凡为诗者,须分句度去看,或语,或句,或含景语,或一句一景,或句中语,或破题,或颔联,或腹中,或断句,皆有势向不同。”再比如在艺术技巧上,余秋雨的《都江堰》中第二部分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技巧,使得这篇散文曲折有致,印证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文学节奏也是如此。如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写陈家洛的出场就匠心独运,极力渲染千里接龙头的情节,造成强烈的悬念感和节奏感。

三.文学节奏和文势的差异性

1.文学节奏可以人为设置,文势是自然形成

童庆炳先生曾感慨到:“节奏是有规律的重复,节奏是有节制的变化,节奏是延长,节奏是间隔,节奏是交换,节奏是速度,……节奏的基本规则是动态,节奏可以是疾速的,也可以是徐缓的,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交错的,也可以是疾速与徐缓的复合,也可以是一致与交错的复合。节奏永远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7]如诗经中有规律的四言句式,大量有意识的叠字、叠词、叠句,以及段落的重复运用。《关雎》、《蒹葭》、《采薇》等诗篇都如此。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亦如此。在小说中,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写许三观共卖了十次血。情节不是简单的重复,通过每次卖血都进一步让读者了解许三观这个人物的内心,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和《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多次重复大儿子不是自己的,用嘴给三个儿子各炒了一个菜,有意识地将语言重复和情节重复加以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效果。鲁迅的小说《风波》中反复由九斤老太太说“一代不如一代”。这些语言或情节的重复,加强了文学作品自身的时代感和节奏感。再如《水浒》中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在结果显现之前,中间插入了“吃酒”、“开枷”、“置赏银”三处停顿,小说情节的停顿增加了小说的紧张感和节奏感。

而文势则是自然形成的,“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无需刻意为之,顺应自然。

2.文学节奏和文势的表述不同

描述文学节奏和文势的词汇是两是套词汇。关于文学节奏的描述有高与低、快与慢、轻与重、缓与急、松与弛、凝重与舒缓。

刘勰认为:“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8]“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郛,难得逾越。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9]

文势内涵至少有典雅、艳逸、浅切、酝藉、辨约、繁缛、奇正、刚柔等样式。王昌龄在《诗格》中总结了十七势,可见文势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3.文学节奏在过程中运动,文势在结果中呈现

文学节奏是内容,重在过程,因为“节奏感是个不可忽视的美学境界,它是文学内部运动的标志。”而文势是整体格局,是在结果中呈现。也犹如一套服装,它从理念设计、剪裁、拼接到缝制,最后做成成品,节奏就贯穿了它的整个过程。文势就在成品完成后给人的整体感受。毛宗岗言:“文前必有先声,文后必有余势。”

通过文学节奏和文势的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差异性,我们不难见出一个结论:文学节奏是文势形成的前提和手段,文势是文学节奏的综合体现和终极目的。文学节奏是文势的生命,文势没有节奏,如同人失去跳动的心脏。

中国古典文献《礼·乐记》中提到了节奏的作用:“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可见文学节奏的控制直接影响到文势的优劣。宗白华先生认为:“节奏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节奏是一项特殊的使命, 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文势就是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体现。

正如刘斯奋所言:“一切艺术之最终抽象,无非节奏而已!”那一切文学节奏的最终抽象,也无非文势而已!

注 释

[1]《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第11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3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郭沫若,《文学的本质》,《沫若文集》4卷,第2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4]刘勰著,《文心雕龙》,范文澜注,529-5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吴建民,《中国古代“文势”论》,《学术论坛》,2012年第3期,第46页。

[6]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3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童庆炳,《节奏的力量》,《文学自由谈》,2003年2月

[8]刘勰著,《文心雕龙》,范文澜注,第5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刘勰著,《文心雕龙》,范文澜注,第5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叶维廉.中国诗学(增订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邹小华,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学、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关系
商业保险与信用担保关系问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