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美的研究对思想政治课的启示

2016-09-10 07:22白冬梅孟庆男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德育

白冬梅 孟庆男

[摘 要]思想政治课在基础教育阶段担负着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往往缺少活力,学生乏有兴趣。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美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提示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与美学的结合,摆脱课堂现实困境,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使教与学都能达到美的境界,使师与生都能享受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美;德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当代又有著名学者在德育世界的探寻中大力倡导“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载体,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进而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此,有必要对国内外教学美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找到美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点,更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国内关于课堂教学美含义的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美含义的研究,长沙理工大学林有祥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美,是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潜因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快的和谐状态[1]。这实际上是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达到浑然一体的和谐理想状态。杭州师范大学汪刘生教授认为,教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成功的、卓越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美的,因为这种教学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2]。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在遵从规律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才是美的。中南工业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授曾力生和学者刘黎明认为,教学美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3]。探究教学美的本质,一定要首先弄清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襄樊学院彭文晓教授认为,教学美,即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和谐运作,使教学呈现美的特征,实现教学的审美化[4]。这里也强调了和谐,与林有祥教授对教学美的界定有相似之处。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5]。即教学美作为一种综合美,由各种美的潜因组合而形成的,笔者较为支持这种观点。国内学者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角度来对教学美的含义进行界定,虽也综合了各种因素,但尚未达成一致性。

2.国内关于课堂教学美特征的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美特点的研究,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指出,超越性文化品质使和谐教学的课堂活动充满无穷的韵味、生机和活力[6]。和谐的充满美的课堂教学,必然具有超越性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美学家赵宋光教授提出:育人始立于美。趣而有味的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美的状态,所彰显的教育性比其他教学方式更能收到教育效果。学术界对课堂教学美的特点以多样视角进行了说明,但课堂教学美除了这些特点外,还应有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

3.国内关于课堂教学美诉求的研究

关于教学美的诉求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博学多才、为人师表、因材施教等无不彰显教学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7]。特级教师李吉林也曾说:“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8]这些教育家、学者都在不同时代表述了教学应有的美。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学家倡导“自然的人化”原则,将美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对于教学应然诉求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气氛、美的意识、美的志趣、美的灵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教学美的诉求在国内一直是学者们所推崇的,但在与美学的整合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在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

4.国内关于课堂教学美创造的研究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优秀的教师熏陶出来的。教师需要具有审美理念,提升审美修养,言传身教,这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教师的教的活动应该是立美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审美活动[9]。也就是说,教学美的创造活动要坚持立美和审美统一。他还强调“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10]。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创造课堂教学美。国内学者很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并提出大量的理论观点作为支撑,但教学美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渗透和运行的并不是那么理想,对于这方面的实践操作活动需要加大关注力度。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美在国内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教学美的实施效果不明显。此外,国内学者在教学美的价值和教学美的创造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教学美特征的研究

关于教学美特征的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说:“对于美的心上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的愉快。”美是情感、知识和道德的桥梁,美具有愉悦性的特征。教学美的根本追求在于: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鼓励引导学生美化自身,充实灵魂,进而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日常生活中,这样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的目标,即可由内而外地随之达成了,这又体现了教学美生活性的特征。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11]这意味着充满美的课堂教学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征。海德格尔强调,心境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说明拥有自由灵活的审美心态,可使师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超越教师传授的局限和自我认识的有限,追求理想化教学,体现超越性的特征,产生审美而进入无限的精神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切使儿童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12]。教学美不同于其他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教育性的特点。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智慧是从人的灵魂中引发出来的。”美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启智作用,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2.国外关于教学美价值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要和善地教育儿童,在没有厌恶的氛围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都认为教学应营造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们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13]。教学美的价值在于教师把枯燥乏味的课堂生活转变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接受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过程若没有审美价值,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教学美的价值很早就有了广泛的关注。

3.国外关于教学美创造的研究

关于教学美创造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14]。他还强调,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的这些理论观点为我们研究教学美的创造指明了方向。美学家帕克认为,“美的事物是人创造的,不是被动地发现的,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创造的,正像人所制造的其他东西一样[15]。所以课堂教学美也需要教师与学生有目标地共同创造。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16]以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倡导者主张接受是最本质的,启示我们在对教学美的研究中,对“教美”研究的同时,应给予“学美”更多的关注,尤其关注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及其接受效果问题,从而真正达到“教的美”与“学的美”相统一。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开创了从审美视角研究教学的先河,较早对教学美进行了研究,大量汲取了艺术学、美学、教育学、哲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各因素来研究教学美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国学者借鉴和参考。但国外学者对教学美诉求的研究缺乏,在创造方面没有明确指出方法。笔者认为,应当遵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劳动创造了美,既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又要遵循美的规律,注重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寻出可操作的创造教学美的方法。

三、教学美的研究对思想政治课的启示

1.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课往往面临一些教学困境: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教学过程中缺乏审美性,学生不能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甚至滋生厌学情绪;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表述难免抽象枯燥,课堂缺少活力;教师对美的教学研究缺失,鲜有人去致力于探寻可操作性的措施。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不自觉,教学没有与美学结合,未能实现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美的研究道路是充满挑战的。

2.走出困境需要新的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走出困境,需要通过美学视角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理论,交叉学科相互融合,力求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切实可行的突破点,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教师要自觉地运用美的理念去指导课堂活动,并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渗透,使师生拥有幸福的校园生活,真正摆脱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吸引力的现实困境。法的教育是“堵”,心理教育是“疏”,而德育是“引导”。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相一致,由“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化过程完成了,便把一个完美的人塑造出来了。

3.交叉学科的研究意义

注重教育学与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具体到思想政治学科与美学的交叉研究,使两者联系更为密切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找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与美学的交汇点,可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美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的教学美境,实现教师“为幸福而教”、学生“享受学习”,师生共同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促进教学美的研究得以科学化、系统化和进一步深化,并最终走向繁荣。

“教学美”这一教学理想已成为时代的召唤,作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已经走进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它生机勃勃、富蕴魅力、追求健康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们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美的课堂和美的形象,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对话交流、相互欣赏、展开想象、启迪智慧,创造出“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美境,释放教学魅力,教与学方可有“享受”的味道。

参考文献

[1]林有祥.课堂教学美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87(2):52.

[2]汪刘生.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1):17.

[3]曾力生,刘黎明.论教学美的定义、特点及形成过程[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1):78.

[4]彭文晓.试论教学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4):116.

[5]李如密.教学美的意蕴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2):14.

[6]孟庆男.和谐教学的文化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0(3):30.

[7]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5.

[8]李吉林.教师应该是思想者[J].中国教师,2007(6):17.

[9]檀传宝.教育学和美学交叉研究的三种水平——兼论“美学教育观”概念的建立[J].中国教育学刊,1995(3):20.

[10]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43.

[1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12]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3.

[1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6.

[15]帕克著.张金译.美学原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16]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13.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