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2016-09-10 07:22张子春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7期
关键词:儿童学校孩子

张子春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现在,国内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恐怕是难以统计的。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尚在户籍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目前,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单亲家庭、离异或父母双亡五种情况的孩子也被列入留守儿童群体,因此,总人数至少超过了6000万,并且这一数字是不断变化的。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群体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随着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的发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模式已被打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有妈的孩子幸福享不了,没妈的孩子幸福哪里找?”唱出了孩子的辛酸;“城市的孩子问爸爸去哪里,农村的孩子问爸爸在哪里?”问出了孩子的可怜;“年年无望年年望,年年望年年无望”,这是多么心酸而又无奈的现状。

然而,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特有的现象。历史的脚步是不会停留的。这些留守儿童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各有特色,但形成的共性是“人—留守的人—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他人溺爱或无爱的人—缺失真爱自卑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生理、心理、性格方面不完美不完整的人”。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中有一部分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还有大批建校之初从各学校分流而来的全县各地的留守儿童,更有虽在城区有楼有房但父母在外工作的新型留守儿童。根据前文的五种类型划分,学校留守儿童472人,分布于一至六年级,占在校学生数的9.2%。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因缺少和父母交流,缺少家庭关爱,致使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胆小;交流上少言;生活上有恶习;心态上不阳光”等特点。如何针对这一群体实施课堂、课程、社会课堂模式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要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地期待每一个儿童。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如何运用好“鲶鱼效应”从而产生“晕轮效应”,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更要注意运用合适的策略与措施。

经过一系列深入调查、调研,笔者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应留守儿童特点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充满爱,学科教学渗透爱,社会课堂人人奉献爱”的“以人为本”的“爱心”教育模式,并在多个环节强化突出“爱”。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充满爱

课堂教学实施:“爱+个习;爱+共习;爱+内习”三段式程序。

1.课前感受爱

尽量多给留守儿童创造表现机会。可以让他们讲一个接受爱、给予爱的故事或谈一段话或背诵几句诗句,及时表扬鼓励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同学、班集体的关爱,不再感到孤单;对其所具缺点的改进、所犯错误的纠正要讲究方法,单独在办公室面谈并提出鼓励和要求。使他们在同学面前敢抬头挺胸,敢大声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班级同学的关爱、阳光,感受到集体正能量,增强他们的自信。

2.课中充满爱

从教58年并担任班主任58年的著名教师李庾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一切在于育人,育人从育心开始。”育心是从“关爱”做起的,留守儿童属于性格中较敏感、感情较脆弱的群体,教师应及时捕捉他们脸上的表情、细微的肢体语言,这是很重要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笔者注重先让听明白的留守儿童积极回答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尚未完全听明白的留守儿童,则给他们提供适度提醒提示,鼓励他们把问题解释得更清楚明白,但不苛求完美精确。此外,教师要多使用不同层次、内容的鼓励语言,保护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表情,因为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到他们。有学生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老师,你的一个眼神,充满爱意,写满爱心,鼓起我回答问题的勇气,我越来越想也敢于回答问题了。你鼓励的话语,回荡在我的耳边,我自信,我自豪。”

3.辩中体会爱

留守儿童因时间、地点、环境因素造成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有时自我封闭,甘于孤独、寂寞。在讨论辩疑环节,他们可能不想说、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如果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如何谈学习效果?又何谈和其他学生融为一体?笔者尝试先从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让留守儿童先回答,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他们,让学生之间不再有“留守”与“非留守”的界线。当他们针对问题想说了,敢说了,会说了,渐渐地能够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于质疑答疑中或找到答案,或留下思考,也就加深了与班级同学的感情,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总之,要优先给留守儿童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主动权,让他们越来越阳光。

4.学后享受爱

学习消化吸收结束后,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让留守儿童总结回顾所学知识,谈感受,谈体会,谈进步。适度多安排其协助教师、学生干部管理及其他事务,让非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一起写作业,多多交流互助;让这些学生定期向父母汇报学习、进步、收获,感受父母的回应和关爱,分享个人成长进步的喜悦。

二、学科教学渗透爱

在实施国家规定学科包括校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留守儿童多关爱、多体贴、多关心、多鼓励之外,笔者还注重对学科教学内容的调整、综合及拓展,带动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实施在学科教学中融汇相关知识。“只要心中充满爱,时时事事都是爱。”

我们知道,在留守儿童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孤独、冷漠、自闭、偏爱极端等特点,那么在保证留守儿童自尊、安全的前提下,应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个性与共性存在的问题,更多地增加有关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方面的常识;更多地增加有关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心理方面的谈心交流;更多地增加有关留守儿童礼仪、行为习惯方面的建议指导;更多地增加有关留守儿童热情、积极、阳光心态方面的培养。打破学科教材内容界限,适当进行内容知识穿插、融汇、拓展。

在让这些孩子感受教师、同学、班级、学校关爱的同时,更多地让其学会感恩、学会担当、学会负责。让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用语言感情、负责担当、进步成长、帮助他人等回馈大家、回报社会。通过演讲、竞赛、演唱、表演等多种方式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到大集体中,同时让非留守学生、家长及社会力量加入进来,共献爱心,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集体的力量。教师要俯下身子、低下头来和学生心连心,手牵手,知其所想、所说、所做。特别是向学校积极建议添置文体活动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开展参与性强的集体项目,师生一起交流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学校温暖、班级温暖、教师温暖、同学温暖。

此外,为更好地及时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笔者在建议学校建设阳光健康心理室的基础上,又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学习,并动员身边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现已有多名教师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三、社会课堂人人奉献爱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想到、做到的只是“沧海一粟”,所以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发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从物质上、心理上、情感上真正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笔者在建立本班微信群的基础上,又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组建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微信群,送亲情,送温暖,送关爱;同时利用搭建的这一平台让更多爱心人士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更多交流关爱培养这些孩子的方式、办法。现在又积极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尽量就近就地打工,经济上可少收入,感情上多投入,收获的将是更多家的亲情幸福。

笔者认为,这些留守儿童在物质上不一定缺乏,缺少的是亲情的关怀,学校教师所能做到的都努力去做了。比如,于馨雪老师自己还未结婚,却主动为一名留守儿童洗衣服,三年来担当了爱心妈妈的职责。

学校积极与教育局、关工委、团县委、县妇联及爱心人士社团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网络体系,搭建社会保护、法律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四大关爱留守儿童网络;积极与关工委、团委、妇联、社会公益组织接洽,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中。

县公安网监的徐蕊科长一直关心着唐堤村的两个孩子,并把九点阳光小区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辅导学习、交流感情,孩子们把她当成知心妈妈。大家一起开展送温暖、结对子、悄悄话、书法艺体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乐·雅”文化理念指导下“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社会所提供的关爱不仅是衣服、书籍、文具,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大课堂中一颗颗无私的心,一颗颗大爱的心,虽然只是一点点温暖,但却能融化孩子冰冻的心,一点点融化,一点点升华,孩子们从中学会感恩、负责、担当,一点点成长,一点点进步。学校荣获“全国基层家长示范学校”“德州市留守儿童活动站”的称号,全德州市仅此一校。

当然,关爱是一种呵护,不是溺爱,不是无原则的爱。教师要在工作中,从具体关爱方式、方法上注意避免留守儿童思想上滋生“理所当然”“理应如此”的错误认识,不能顾此失彼。如教育他们语言举止文明,做人诚实守信,待人礼貌热情,生活自理自立,个人积极阳光,关爱团结他人,敢于担当负责,感恩回报社会。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但也必须让他们觉悟到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信通过教师的努力,一定会让这些孩子们更加自信诚实、进取阳光、积极负责、知恩回馈;一定会让他们在生理、心理、性格等诸方面成为健全之人;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坚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儿童学校孩子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