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2016-09-12 02:5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草原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房址墓葬考古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5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新发现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多处重要的考古遗存。田野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取得了较大收获。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到明清时期遗存。今年,辽代考古发现较多,除了辽上京遗址持续进行发掘外,其余皆为辽代墓葬的发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锡盟多伦辽代贵妃墓的发掘,该项发掘工作是继辽代陈国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吐尔基山辽墓之后的又一大新发现。

一、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延续了往年对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初期过渡的裕民遗址的发掘。本年度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多处圆形房址,丰富了该文化的文化内涵;哈民文化又发现一处新的遗址,并进行了部分发掘工作;此外,还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

1.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裕民新石器遗址

裕民遗址从2010年发现至今,通过三次发掘和对周边的调查,对其分布范围和文化面貌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该遗址文化层厚薄不一,最深处可达2.1米,可分为五层。所发现的房址和灰沟皆位于第四层下。该文化所发现的房屋皆为圆形半地穴式,房址中部多有一突起的地面圆形灶,未发现门道,柱洞痕迹不明显,房址墙壁为黄砂土,损毁较严重,保存较差,部分房屋仅保存有居住面。居住面为灰褐色砂土,地面粗糙,未见任何加工痕迹(图一)。房屋依坡势分布,大小不一,直径2.8—4.0米。灰沟位于发掘区的西南部,东南至西北走向。沟的南沿坡面为自然坡面,略显慢坡状,沟的北沿坡面较为陡直,可能经过粗糙的修理。沟口宽3.5—4.0米、沟底宽1.5—2.0米、沟深2.4米(图二)。

该文化发现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目前发现的陶器数量不多,多为夹砂黄褐陶、夹砂黑褐陶。质地疏松,火候低。陶器制法为泥片贴筑法。器型有圜底筒形罐、尖圜底釜、敞口罐等。纹饰有较乱的麻布纹、戳刺的坑点纹、绳纹等,部分器底有草编纹(图三)。石器较为发达,除细石器外,还有打制和磨制石器。细石器有刮削器、片状器、石叶、石核等,打制石器有石铲、片状砍砸器、矛形器、三角状石锥等,磨制石器有石球、磨盘、磨棒和磨石。此外,还出土有大量的石料废片。骨器仅见骨锥、骨刀、骨镰等。

通过数次发掘,目前可知裕民遗址时代可上朔到7800—8200年前,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一支向新石器时代初期过渡的考古学文化,反映出一种以采集渔猎为主、农业为辅的定居聚落形态。

2.通辽市腰伯吐哈民文化遗址

2015年8—10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对腰伯吐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的房址平面皆呈“凸”字形,为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方形,多数进深略大于面阔,均为半地穴式建筑。穴壁存高0.1—0.4米,房址穴壁为斜壁,个别房址保存有较好的居住面。圆形灶位于居室中部偏南,正对门道,有平底和圜底两种。个别灶内及灶附近发现有陶具(支脚)。居住面出土有少量陶、石、骨、角器及动物骨骼等。门道呈长方形,多为东南向(图四)。房址成排分布,且较为密集,间隔在0.5—3米不等。房屋面积较小,7—24平方米不等。灰坑散布于房址周围,坑口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出土遗物较少,仅见少量陶片和动物骨骼。

图一 裕民遗址发掘区航片

图二 裕民遗址F4全景

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以砂质陶为主,少量泥质陶。器型以筒形罐为主,有少量的钵、杯、纺轮等。纹饰多见素面纹,麻点纹和“Z”字纹也占相当数量,另外还有少量的彩陶和泥质红陶等。石器有磨盘、磨棒、锛、镞、石球等。骨角器有锥、针、镞、鱼鳔、牙饰等,此外还有蚌器等。

从腰伯吐遗址的文化面貌来看,该遗址与以往发掘的哈民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为深入探讨哈民文化的文化内涵再添新的资料。

3.赤峰市敖汉旗乃林皋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2015年7月-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学系联合对乃林皋遗址进行了勘探、调查和发掘工作。

遗址发现有房址、灰坑(窖穴)(图五)以及壕沟等遗存。房址共发现15座,有地面式和半地穴式,平面以圆形为主。F12为圆形地面式建筑,面积12.5平方米,墙体为夯土墙,呈环形,内外皆抹有黄泥。房内踩踏面保存较好,坚硬而光滑,但此活动面呈锅底状,四周高,中间低,大体可以分为5层。房内有3个柱洞,均为圆形,其内为较纯净的黄沙土,黄沙土下有许多碎陶片,在柱洞的中心部位,存在一块柱础石,形状不规则,下部填碎小陶片,未发现柱子及相关遗迹。在房内中心位置出现了灶,灶的周围有大量红烧土和炭样,为地面式锅底状。房址东南向设有门道,宽约1.3米,呈斜坡状。在房址的东北部和西侧墙外,有断断续续的外部活动面。

图三 裕民遗址出土陶片

图四 通辽市腰伯吐遗址F10全景

图五 乃林皋窖穴遗址

F10为地面式土坯错缝垒砌建筑,有内外两道墙体。内侧墙体圆角方形,边长推测超过5米,外侧墙体近圆形,直径可达7米;内外两道墙相交于圆角方形的角上,且相交处为夯土。内侧墙体应为居室墙体,外侧墙体推测具有保暖和保护功能。外侧墙体保存较差,仅能发现西侧墙体及南侧墙体的局部,为土坯墙,由单排黑褐色土坯建成。居住面为白灰地面,保存较差,墙角处发现少许白灰面碎片,墙体的白灰面与居住面一次抹成。房址的中心处发现有近圆形的地面式灶,边界模糊。居住面以下有两层垫土。

该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种类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其中石器的数量最多,有铲、凿、斧、刀、锛、饼形器、杵、人像、磨棒和磨盘等;骨器有锥、针、笄、匕、铲以及只钻不灼的卜骨等;陶器有罐、鬲、甗、瓮、豆、碗、盆、钵、杯、尊、鼎、盘和纺轮等;玉器有圆形权杖首和残佩饰;青铜器仅发现1件青铜小刀。

从发现的房址建筑模式和遗物来看,该遗址属于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土台式聚落,在赤峰地区发现较多。对其发掘和研究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土台式聚落的形成、布局以及建筑技术等课题都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4、敖汉旗热水汤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

2015年6—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敖汉旗博物馆为配合基本建设对热水汤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房址9座、灰坑64座、墓葬3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各类器物200余件。

房址多为圆形袋状地穴式,斜壁、平底,部分坑壁上残存工具加工痕迹。居住面由于长时间被烧烤而呈黑色,部分地面较坚硬,未发现灶。多数房内堆积可达3-5层,出土有大量陶片、兽骨及草木灰。灰坑分布在房址周围,从平面形状来看,有圆形、圆角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形四种,以直壁平底和袋状平底坑为主。灰坑出土有陶片、残石器、骨角器及大量兽骨,其中犬科动物的颌骨数量较多。遗址中发现墓葬三座,M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双人合葬墓。M3为灰坑套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三座墓葬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仅M3随葬有1件残陶杯(图六)。

出土遗物多为陶器残片,大部分为素面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夹砂灰褐陶,部分陶器器表施红陶衣或局部抹光。器型有罐、壶、豆、鼎、甗、盘、钵。发现的陶器纹饰有附加泥条、绳纹等,多为素面。石器发现有刀、斧、钺。骨器数量较多,有锥、管等。通过清理的遗迹及出土陶器的器形、纹饰、陶质等各方面分析,该遗址时代当与夏家店上层文化龙头山类型相当。

图六 热水汤遗址M3全景

二、战国 —— 唐代考古

1.内蒙古中南部战国秦汉长城资源调查

2015年,在编写《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战国赵北长城卷》和《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南部秦汉长城卷》两部报告的过程中,发现了关于石门障、高阙和昡雷塞等有待商榷的问题,随即带着这些疑问对内蒙古中南部、西部地区的战国秦汉长城的部分墙体及其沿线单体建筑作了专项调查与测绘。

针对石门障的问题,对包头市五当沟进行了系统调查,初步认定石门障位于五当沟。五当沟之中有一条叫石门沟的支沟,石门沟北端为高耸的山崖,在山崖当中有人工开凿的一道底宽2~2.5米的石门,石门两侧山体高耸,应该就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山。石门障得名自石门,显然该道石门最晚在汉代已经开凿而成。此外,在五当沟沟内及其两侧山上,调查汉代当路塞长城墙体2段、烽燧6座、障城2座、遗址1处,它们以石门障为中心,共同构成了石门塞,兼具塞防和通道作用。此外,通过对出石门障五城的深入研究,初步推断所谓的五城一线应是出石门障通往漠北的一条重要驿道。

关于战国秦汉时期高阙及高阙塞的位置所在,一直是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一个是阴山高阙,一个是阳山高阙。阴山高阙为战国赵北长城的西端点,位于大青山-乌拉前山山系的西端,初步认定为今乌拉特前旗张连喜店村北侧的大沟。中国古代的关隘具有随着区域开发和疆域拓展而向外侧推移的规律,“高阙”这一关口在汉代迁移至乌拉后山-狼山山系汉长城沿线的一处山口,为阳山高阙,也就是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高阙。

而阳山高阙的位置所在,多数学者认为在今乌拉特中旗狼山口。经过对石兰计障城的调查发现,该障城位于乌加河镇石兰计村北1.6公里,地处山前平缓地带,由于常年农耕灌溉,墙体等遗迹于地表已不太明显,当地老乡仍称之为城圪卜。据巴彦淖尔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障城墙体为土筑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初步推断,该障城为汉代高阙塞候官治所,北魏沿用为高阙戍戍城。此外,通过2015年秋天对达巴图障城的调查,发现“北城”是障城的主体,所谓“南城”实际上是障城南侧的坞院。此类障城结构,在内蒙古西部汉长城沿线是极为普遍的。这一发现打破了达巴图障城高阙塞说以前认为的障城分为北、南两城,南城的修筑时代要晚于北城,北城为战国赵北长城西端的高阙塞,南城为秦汉时期沿用加筑的高阙塞之说。

眩雷塞为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塞址,调查项目组对位于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镇政府所在地西北约11公里处的乌兰布拉格障城作了调查与测绘,初步将其认定为眩雷塞候官治所,以乌兰布拉格障城为中心的哈鲁乃山南麓列隧,应是眩雷塞的管辖范围。西汉时期,汉王朝数次从西河郡出兵匈奴,走的就是眩雷塞。

该障城平面呈长方形,障墙采用大块片状石材错缝堆砌,自下而上有收分,内部以石块和沙土填充。南墙中部设门。障内东墙内侧有斜坡踏道直通墙体顶部,东南角有石砌房址。障城南部相连有近似方形石砌坞院。障城内采集有灰陶壶、罐等残片。

2.额济纳旗红庙西汉代墓群

9-11月,为配合京新高速公路(G7)建设,对位于西夏时期红庙废墟遗址西部的红庙西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24座,出土各类遗物50余件。

墓葬分布较为密集,形制均为长方形单室墓。依据墓葬形制,可分为砖室墓、竖穴石壁墓和竖穴石壁铺砖墓三类。砖室墓9座,墓壁、墓底均以长方形砖作“人”字形垒砌、平铺。墓壁、墓底采用小条砖砌成“人”字形。竖穴石壁墓11座。墓壁以自然砂石板垒砌而筑,墓底为原生土。竖穴石壁铺砖墓4座。墓壁用砂石板垒砌,墓底铺砖,呈“人”字形铺法。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也见双人合葬墓。

随葬品有陶、铜、漆器和铁器等。陶器以泥制灰陶为主,有矮领罐、盘口壶、盆、碗、豆、器盖等,明器有陶灶(图七)。铜器有日光镜、盆、带钩、樵斗以及小泡钉、“五铢”钱等。铁器见有铁剑。

汉代的居延地区,行政建制为张掖郡居延县,军事建制为张掖郡居延都尉府,居延都尉府下辖殄北、甲渠、卅井等候官。本次发掘的墓葬群,距离居延都尉府治所温都格城较近,在温都格城东南6.1公里处,初步推断其为居延都尉府下属的一处西汉晚期汉族平民墓地,亦可能与戍边士兵有关。

图七 红庙西汉代墓群M18出土陶器组合

图八 杭锦旗锡尼镇达布素汉墓出土三足鼎

3.杭锦旗锡尼镇达布素汉墓

因鄂尔多斯市杭锦锡尼镇达布素村附近的一座大型墓葬被盗,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锦旗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通过调查发现,该处墓葬周边还有其它墓葬,应为一处汉代墓地。

墓葬所在地地表现为沙丘覆盖。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6、宽2.1米,残高约1.5米。封土堆顶部距墓室底部约10米。墓室与墓道部分被破坏,斜坡式墓道处于墓室的南侧。墓室内木椁与棺木腐朽严重,残存棺边和棺底均发现彩绘痕迹。墓室中未发现人骨。清理发掘出土遗物有铜盆、漆器和残骨片等。另外经公安机关追缴的文物有圆形壶、带盖三兽形足鼎、壶、鈁、甑、三足盉、鸭形熏炉、灯、四神温酒炉等铜器二十余件,其中大多铜器上还施有彩绘(图八—图一一)。

从墓葬形制、清理发掘出土及追缴的器物推测,该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晚期。在该墓葬东南约10公里处的阿鲁柴登曾出土有匈奴金冠,且该墓葬距离西汉时期的西河郡郡治霍洛柴登古城也较近,故该处墓群的发掘对研究该地区汉代的历史、汉匈关系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图九 杭锦旗锡尼镇达布素汉墓出土四神温酒炉

图一○ 杭锦旗锡尼镇达布素汉墓出土三足盉

图一一 杭锦旗锡尼镇达布素汉墓出土鸭形熏炉

4.准格尔旗城壕村头道沟遗址

2015年8-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联合对位于准格尔旗城壕村壕赖圪蛇社北部的头道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揭露有房址、墓葬、灰坑、垫土台等各类遗迹49处,出土大量陶、石、青铜、铁、骨、蚌器等遗物。

根据典型陶器类型与风格、地层叠压关系进行分析,头道沟遗址遗存可分为两期三段。战国晚期早段遗存,这一时期的房址为地面式建筑,墙体的构造较为多样,破坏严重。仅存的南墙由土坯垒砌而成,南北方向排列四列土坯,每列10-15块不等,共65块,土坯规格较为统一,为30×20.5厘米。部分墙体为黑色胶泥所夯打而成,可见明显夯窝。局部墙体填土为红褐色粘土,土质致密,较均匀地夹杂有小颗粒石子,墙体宽厚高大,宽约1米。房址南墙东端有东西相连的两灶(东为Z1,西为Z2)。Z1火眼略呈圆形,灶壁稍外凸,经火烤呈红褐色与黑灰色硬面,灶底较平整,略由火门朝内倾斜,后壁上部有一烟道,应朝上通入墙内。Z1灶口直径0.4米、灶坑最大宽0.48米、坑深0.48米、烟道直径0.16米。Z2形制与Z1相似,平面呈瓢形,灶壁外凸呈袋状,上有人工修筑痕迹,经火烤呈砖红色和灰黑色硬面,灶底微凹,有灰烬以及红烧土残留,烟道位于后壁中部。Z2灶口长0.5、宽0.36、深0.5、烟道直径0.12米。

典型陶器组合以釜、甑为炊具,以盆、折肩罐为盛储器具,以碗、豆为食具。以各类灰陶为大宗,偶见褐陶和红陶,陶质轻薄坚硬,纹饰以各类绳纹、旋纹及其组合纹饰为主,纹饰规矩整齐,立体感强。

战国晚期晚段遗存较为丰富,以H10、H7、H6、F1、F2、F3等单位为代表。其典型器物组合与战国晚期早段并无明显区别。遗物包括陶、石、青铜、铁、骨、蚌器等百余件。其中以陶器为大宗,泥质陶居多,间有夹砂陶,器形主要有罐形釜、甑、罐、盆、碗、豆、奁等容器,通常饰绳纹、弦断绳纹、附加堆纹及砑光暗弦纹等纹饰。此外,战国晚期遗址还出土灯、瓦、纺轮、圆陶片、陀螺等日常器具。货币有“安阳”布。铜器多箭镞、铜锥。铁器出土数量较多,器类有铁锛、刀、镰、、锥、镞、车軎、带钩等。石器有斧、锛、砍砸器、刮削器、磨棒、石杵、石环、网坠等。

晚期遗存时代可能为北朝时期,包括H4、H21、H24三个典型单位。器物为平沿凸唇的盆、长弧腹小平底的罐或壶,纹饰为方格纹、叶脉纹,纹饰漫漶不清。此外还出土西魏大统五铢一枚。

头道沟遗址的主体部分为战国晚期赵文化遗存,该遗址的发现为认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战国晚期的文化面貌,研究战国晚期赵文化北向扩张及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互动关系,赵、秦文化的彼此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以H4为代表的一批晚期遗迹单位的揭露,则丰富了该地区的北朝遗存。

5.和林格尔盛乐古城

为配合盛乐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于2015 年4月至12月对盛乐古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古城的南城和北城,发掘面积为835平方米,清理的遗迹有灰坑109个,水井4眼、灰沟7条、房址7座、墓葬9座、窑址2座、窖藏4个、瓮棺葬58个、道路1条,获得了一批陶器、瓷器、骨器、铁器、石器、铜钱以及建筑构建等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一二 盛乐古城南城发掘区航片

图一三 盛乐古城南城汉代瓮棺葬W87

北城(唐城)发现的遗迹有房址6处,灰坑(窖穴)37个,水井1眼,窖藏3个,灰沟3条,窑址1处,瓮棺葬3座。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遗存的时代为汉代。该类遗存的地层堆积以第⑤层和第④层下的部分遗迹为代表,遗迹主要有瓮棺葬、灰坑、灰沟等。瓮棺葬3座,平面呈长方形或椭圆形,竖穴土坑,穴坑较浅,葬具为陶釜等。灰坑3个,平面呈不规则形,斜壁或直壁,底不平。灰沟1条,清理部分呈南北向,平面呈梯形,直壁,平底。出土遗物有陶釜、陶盆、板瓦等。第二阶段遗存的时代为唐代。该类遗存的地层堆积以第②~④层为代表;遗迹有房址、灰坑、水井、壕沟、窖藏、窑址等。出土遗物较为丰富,陶器有壶、罐、钵等。瓷器有碗、盘、钵等。铁器有刀、锛等。骨器有骨锥、骨簪、骨钗等。建筑构件有方砖、长砖、筒瓦、板瓦、瓦当等。钱币以唐代钱币居多,以开元通宝居多。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动物骨骼。

图一四 准格尔旗脑包湾唐代陈氏家族墓地航片

图一五 准格尔旗脑包湾唐代陈氏家族墓地M4墓室

南城(汉城)清理的遗迹有灰坑72个,灰沟4条,水井3眼,墓葬9座,瓮棺葬55座,房址1座,窖藏1个,窑址1处,道路1条(图一二);出土物有陶器、铁器、石器、骨器等。第一阶段为汉代,该类遗存的地层堆积以第②层和第③层及③层下的遗迹为代表。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墓葬、瓮棺葬、房址、窖藏、窑址、道路等,以灰坑居多,瓮棺葬次之。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大体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瓮棺葬55座,除1座为偏洞式外,其余均为竖穴土坑。坑口有长方形、圆角方形、梯形、不规则形等,直壁,平底。葬具大部分为陶釜,少部分为陶罐或陶盆,1座为板瓦。大部分没有随葬品,1座瓮棺葬随葬一件小陶罐(图一三)。部分瓮棺葬是空的。墓葬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1座平面呈梯形,其余呈长方形。墓坑较浅,单人墓,无葬具,葬式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侧身屈肢。大部分骨架保存较差。第二阶段为魏晋时期,遗存较少。仅见灰坑(窖穴)一种。遗物有陶器、铁器。第三阶段为唐代,该类遗存未发现地层堆积,仅见遗迹。出土物较少,有连珠纹瓦当、开元通宝铜钱、白瓷片等。

此次考古发掘为配合盛乐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而进行,这是同以往盛乐古城考古发掘(配合基本建设)的不同之处。在南城除清理出灰坑、墓葬、瓮棺葬、水井等预想的遗址之外,还清理出房址、窑址、窖藏、道路等遗迹,遗迹种类增多了;此外,在南城(汉城)首次发现了唐代的遗存;在北城处发现的汉代的瓮棺葬,也扩大了瓮棺葬的分布范围。遗物种类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蚌器、钱币以及建筑构件等。此次古城的发掘,发现了汉代、魏晋、唐代三个时代的遗存,为研究盛乐古城历史沿革、文化分期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6.准格尔旗脑包湾唐代陈氏家族墓地

2015年8月~1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联合对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脑包湾一处唐代家族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唐代砖室墓7座,出土遗物38件(组)(图一四)。

7座墓葬均为带斜坡墓道和甬道的单砖室墓,坐北朝南,多数墓葬的墓道略呈梯形,南窄北宽,部分口大底小,底部呈斜坡状。甬道较为短窄,顶部券成拱形,甬道入口及甬道内皆用砖封堵(图一五)。墓室形制有方形墓室和船型墓室两种。葬式有双人合葬、三人合葬及单人葬。墓葬全部遭到盗掘,墓室内人骨散乱,已无法判断具体葬式。随葬品较少,分布位置较为凌乱,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壶、陶碗、铁剪、铜带銙、铜钱、骨簪、墓誌、蚌壳及漆器残片等。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墓誌。通过发现的墓誌不仅得知该墓地是唐代胜州榆林陈氏家族墓,而且还对墓主人及下葬时间有了了解。此外,通过墓誌还反映出家族墓地的一些埋葬情况,埋葬的方向和位置反映出一些当时的墓葬制度。墓誌内记载的关于陈氏家族的渊源等内容,为研究颍川陈氏的流布,唐代胜州榆林县的历史沿革和周边区域的民族构成及葬俗葬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辽代考古

本年度辽代考古发现较多,除了辽上京的发掘为城址外,其余皆为大小、规格不一的墓葬遗存。

1.辽上京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于2015年7月至11月,对辽上京皇城东门、宫城东门以及宫城内的大型院落等一系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收获。

辽上京皇城东门遗址由瓮城和城门组成。根据钻探和试掘资料可知,瓮城门朝南。东门门址呈一门三道格局,为石地栿、木地栿立木构排叉柱的建筑结构。金代城门已改为单门道。东门遗址由夯土基槽、台基、磉墩、踏道和南、北两侧的附属设施遗迹等组成。基槽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宽约32米,东西进深13米。台基由夯土筑成,建在基槽之上。台基顶面不存,但下部基础部分多保存较好。圆形磉墩打破夯土台基,总计22个,相对应的柱网结构应为面阔5间,进深2间的地面建筑。根据发掘的遗迹现象和磉墩的排列情况推测,宫城东门很可能亦为一门三道格局(图一六)。

通过考古勘探,沿皇城东门和宫城东门的轴线向东,在宫城内可确认一组东向的宫殿院落,平面呈长方形,编号为一号殿院落。通过局部试掘可知,院落东侧中央设门,南北两侧有廊庑,西侧正中为大殿,编号为一号殿址(图一七)。一号殿址建筑规模宏大,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米,东西宽约27米。台基局部残存磉墩。一号基址出土遗物主要有瓦当、滴水、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皇城东门为一门三道格局,中门道破坏严重。两侧门道保存较好,尚存门道基础及大量火烧倒塌的砖木构件。关于宫城东门的形制结构和营造做法,虽然晚期破坏严重,但幸运的是,仍保存了夯土基台的基础和以磉墩承重的柱网结构。面阔5间,进深2间,很可能亦为一门三道格局。此外,根据地面踏查和考古勘探的线索,结合考古发掘,确认了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

2.通辽市奈曼旗大代村辽代砖室墓

2015年11月中旬至月末,对通辽市奈曼旗大代村一座被盗的辽代砖室墓进行了发掘。墓葬为砖砌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全长16.4米,方向130度。墓道长12米,由甬道与墓道组成。墓道后端较平,前端呈斜坡状。甬道长1.4、宽1.4、高约1米。甬道两壁砖砌,墓室南约0.60米的甬道地面铺青砖。墓室内用柏木围成六边形木椁,边长1.6—2米,高约0.84米,厚约0.06米。墓室内地面铺青砖。墓室北部设长方形尸床。由于墓葬曾遭水侵蚀并早期被盗,尸床腐朽且已移位。尸床为柏木板制作,长约2、宽约1米。该墓为男女合葬,男内女外,尸体均为仰身直肢,头向朝东。墓主人骨骸保存较差,仅存肢骨和颈椎骨。墓主人骨架周围见有丝织品残片。女性颈部发现一组琉璃、水晶项饰,包括鸳鸯纹水晶挂件、水晶珠、玻璃珠、玛瑙等。手部还有1件交颈鸳鸯石佩饰。男性左、右手部各发现一件石雕狮子小佩件。此外,还出土有辽白瓷盘、碗、陶罐等器物残片。

3.商都县北大村辽墓

2015年5月,在商都县北大村发现了一座辽代古墓,形制为土坑六角木椁室墓,由墓道、墓室、木椁壁、墓门组成(图一八)。斜坡式墓道长3.2、宽0.9米,墓道深0.4—2.8米,墓室为方形,边长3.5、深3.4米,椁室为长六角形,用长方木叠涩、内缩、平顶,顶部东西对角长2.1、南北宽1.2米,底部东西对角长2.8、南北宽1.5、高1.4米。墓门由长方木封门,墓门高0.8、宽0.86米。墓椁室顶横木大部分散失,早期被盗掘,扰乱。墓椁室内人骨散落异处,葬俗不详。墓内随葬品被盗,残存有陶壶、白瓷碗、骨柄饰、玛瑙珠、琥珀耳坠、琥珀坠饰等。此外,在墓椁室外围填埋有大量的陶器残片,皆为泥质灰陶,有盆、罐、壶、瓮等,多为素面和篦点纹,火候较高。从填埋的大量陶器残片看,还有部分烧制变形的残器,说明是有意利用陶窑的废弃陶器残片来填埋。从墓葬的形制与随葬品种类推断该墓的时代应为辽代中晚期。

图一六 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全景

图一七 辽上京一号殿址

4.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苏仁浑迪墓葬发掘

图一八 商都县北大村辽代墓葬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苏尼特左旗文物管理所于2015年6月清理辽代墓葬1座 ,钻探4万多平方米。墓葬为斜坡式直壁墓道六边形木椁墓,方向135度。墓道平面呈梯形,长16.3、宽1.1—1.7、深6.3米。木框为长方形,长5.3、宽4.6、深6.3米(图一九)。木椁为六边形,因严重破坏仅剩西北、西、东三边底部三层。椁木长1.6、边长0.15—0.20米,方木,木质为落叶松和柏木,方木两端有榫卯,保存较差,严重腐朽。椁室内沿木椁底部平铺一圈木板,宽0.15米,其余全为青砖铺地。在底部椁室门口处有两块大石头摆放不规则,判断可能为当初的封门石。未发现任何随葬品,扰土中清理到少量的丝织品和部分瓷片,有粗白瓷碗、黑釉牛腿瓶等。这一发现对草原深处辽代墓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为今后草原地带辽代考古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性资料。

5.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辽代贵族墓葬的发掘

2015年6-12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伦县文物局等联合对多伦县小王力沟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一号墓葬盗掘较为严重,墓道为长方形斜坡阶梯状,墓室为圆形砖砌穹窿顶,椁室为方木搭建的八角形结构。墓室底部可见方形铺地砖,铺砌平整,且上面有彩绘花纹。木椁位于墓室内壁一侧,可见残存的木椁,大致为长方形,内存一较完整的殉牲。墓葬破坏较严重,随葬品发现较少。

图一九 锡盟苏仁浑迪辽墓

二号墓较为完整,该墓葬整体朝向东南,左、右、后三方被山环绕,呈“椅子”型,山下平原丘陵交错。在墓葬不远处,发现了辽代牙帐城(即管理某一地区的行政中心)遗址。墓葬的规格从目前发掘清理的情况来看,属于辽代一座比较大型的墓葬。古墓由斜坡式墓道,砖砌前庭方木结构推木门,拱顶甬道,及圆形穹窿顶墓室组成。其中斜坡式墓道深约4米、长20.1米,前庭由青砖砌成,深4~7.5米,平面略呈长方形,长15.3米,墓室为彩绘结构,拱形木门。上端用砖砌成并雕刻出仿木椽头、斗拱等,且用红、黑两色彩绘,斗拱之间绘有红彩花卉纹。该墓葬出土遗物极为丰富,发现金、银、铜、铁、瓷、玉、玻璃、琥珀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金花银高翅镂花冠、金花银凤纹镂花高靿靴、包金龙纹玉带銙、仰覆莲纹白釉定瓷罐、鹦鹉纹影青执壶、金扣口白瓷盏、玻璃瓶等皆为辽代文物中的精品。此外,从墓室中央清理出的墓志盒,其表面有阴刻篆体“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9字。以此为依据,发掘人员初步判断该墓葬为辽代贵妃墓。由于墓志没有开启,墓主人身份依然是谜。

根据以往对辽墓发掘资料和早前出土的遗物及墓葬形式来看,可初步确定该墓葬为辽代中期大型贵族墓,距今约有1000年历史。这座辽代贵妃墓的发现意义重大,对研究辽代历史,特别是辽代后族萧氏家族及辽代奚族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外,萧姓贵族在辽代是显赫的皇权贵族,而多伦县小王力沟古墓墓葬形制与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等辽代墓葬在墓室形态、墓门彩绘、出土文物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四、元代考古

元代考古内容较少,近年在乌兰察布市集宁路古城周边区域一直延续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一批元代家族墓地。

2015年5~11月,为配合呼和浩特市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建设,内蒙古治自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察哈尔右翼前旗文物管理所联合对集宁路古城遗址东南旗杆山墓地(第Ⅱ区,位于2014年发掘区北部)内工程建设地带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并对古城外东北部破坏较为严重的大荒滩墓地(第Ⅰ区)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清理。勘探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清理古代墓葬50座,灰坑3座,灰沟1条。出土了一批陶、瓷、银、铜、铁、石、骨、木等不同质地的遗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元代,收获颇丰。

新石器时代、东汉鲜卑和辽代的遗存较少,新石器时代仅见遗物,不见遗迹单位;而东汉和辽代则仅发现个别墓葬。主要为元代遗存,发现有墓葬、灰坑及灰沟等。但重要的发现为元代墓地、瓮棺葬等遗存。

共清理元代墓葬46座。其中带墓道砖室墓2座,土坑竖穴墓44座,多南北向,个别为东西向。46座墓葬中有18座被盗扰,余者28座中,单人葬15座,合葬6座,骨灰葬7座。合葬墓有双人合葬,尸骨与骨灰合葬。墓葬多长2.3米左右,宽0.5~1.6米,深多不足1米。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有部分屈肢葬,二次葬较为流行。葬具有木棺,陶罐、瓷罐等。随葬有陶、瓷、银、铜、铁、石、骨、木器及铜钱等。瓷器均为粗瓷,有罐、碗、钵等。铜器有手镯、铜镜、印章、饰件等。银器均为小饰件。

瓮棺葬有5座,均为土坑竖穴,方向15°。平面呈圆形,斜直壁,平底。直径0.5、深0.5米。骨灰葬葬具为一黑釉罐,内置骨灰。

结合去年发掘的元代墓葬,集宁路周边元代墓葬的发掘为集宁路古城的综合研究、特别是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五、中蒙联合考古调查与发掘

2015年6-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继续在蒙古国境内实施古代游牧民族考古研究项目。对蒙古国布尔干省布雷杭盖苏木宝拉格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对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和日门塔拉城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此外,还对上述遗址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

宝拉格遗址发掘有祭祀台基1座、砖窑1座、葬马坑1座。

经过对十字探沟解剖得知,祭祀台基建于平地之上,最高处2.5米。基底呈方形,东西长17.2米,南北长16.9米。土台顶部非常平整,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米,四角分别放置扁平石块,根据石块的形状和位置推测系柱础石。石块间还垒砌了土坯矮墙,垒砌方法为人字形立砌。土台的东侧居中有长斜坡形踏道,经解剖,踏道长24.1米,横截面为梯形,基底宽2.25、顶宽1-2米,高0.8-0.1米。初步推测该遗迹为一座亭式建筑的台基,用途可能与祭祀有关。土台南北两侧各有一道壕沟,推测应为堆垒土台取土形成。

砖窑位于土台南侧壕沟的西端,呈椭圆形,东西长径5.85米,南北长径4.8米。窑门位于窑室的东北方向,拱形券顶门,两侧窑壁由土坯垒砌,门内填满了倒塌的土坯和砖。火塘在窑室内前方,窑门入口处,平面椭圆形,内部填土为灰黑色,遗留大量木炭屑。窑床位于窑室后半部,窑箅已经坍塌,形成15厘米厚的黑灰色土堆积。烟囱位于窑室后壁的两侧,宽30厘米,烟囱底部距离窑床高0.75米。操作坑位于窑门外,平面呈长梯形,长1.3米,宽0.66-0.94米。

葬马坑东南距祭台500米左右。地表为石堆,平面分布大致呈圆形,直径约4.5米。葬马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直壁平底,坑长2.15米,宽0.9米,深1.05米。坑内填土较松软。马体左侧卧,头西尾东,长1.95米,宽0.8米,头向285°。出土铁马衔、骨马镳、铁矛头,铁甲、铁马镫等遗物,此外,还有羊的椎骨、肋骨和肢骨。

宝拉格遗址的三处遗迹中,祭祀台基与砖窑的年代问题尚不清楚,但二者具有关联性;葬马坑的年代也缺乏关键性证据,推测可能与前二者并无关系。

和日门塔拉城址发掘了三处遗迹。 IA土台遗迹经过东西向探沟解剖,在东、西两侧发现了建筑外围的墙皮、柱洞、木柱等遗迹和遗物。通过探沟剖面复原,发现土台的基底为长方形,东西长25.6米,南北宽18.8米。现存高度最高为3.1米。晚期石堆遗迹经过发掘,初步判断应为一处清代时期类似敖包的祭坛。石堆下发现了一件青白瓷罐,推断为清雍正年间。

II-M1位于中城(II号城址)的中心土台(IIA)东部50米处。地表形制为石堆墓,平面大致呈圆形,直径约3米,深仅24厘米,墓圹痕迹不明显。墓主人肢骨不全,仅剩颅骨与椎骨。在填土内发现一件粗白瓷碗的残片,无底无沿,上有轮制形成的旋纹。根据瓷片年代推定该墓的年代也为清代。

2015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收获较多,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裕民遗址、通辽腰伯吐哈民文化遗址、长城资源调查中的重要发现、盛乐古城南城和北城的发掘、辽上京遗址、锡盟辽代贵妃墓、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以及中蒙考古等等重要的发现,无疑都为该阶段的考古增添了新的内容。

资料整理:党 郁

2015;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discovered nearly twenty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2015. The related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nd periods are the Hamin Culture,the Xiajiadian Lower Culture, the Xiajiadian Upper Culture,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n dynasty, Tang Dynasty,Liao Dynasty, Yuan Dynasty and other periods. The types of remains are city, settlement, family tombs, aristocratic tombs and sacrificial relics etc. These findings are rich in connotations,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cultures. And the Liao Dynasty remains hold a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is year than others.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Liao Dynasty tombs have been found, except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of Liao Shangjing site.

猜你喜欢
房址墓葬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房址分析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山西吕梁德岗遗址
墓葬中的女人
内蒙古中部发现8000余年前的16座房屋遗址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
—— 以岱海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