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的发现与认识

2016-09-12 02:51李有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草原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石片台面砾石

李有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龙江省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的发现与认识

李有骞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龙江省 中部山区 旧石器时代

黑龙江省中部山区由南部的张广才岭山脉和北部的小兴安岭山脉组成,二者以松花江相隔。中部山区以西为开阔的松嫩平原,向东为平坦的三江平原,往北为相连的大兴安岭,面南为绵延的长白山山脉。以往中部山区报道的旧石器遗址有阿城交界①和嘉荫常兴屯②遗址,但在这些遗址发现的所谓石制品的人工性质还存在争议,该地区的旧石器考古还基本处在空白状态。最近几年新发现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目前虽然对这些遗址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和石器工业的大致特征已出露端倪。笔者主持或参加了这些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现将这些遗址的发现情况和对它们的基本认识介绍如下。

一、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的概况

(一)南部的旧石器遗存

南部地区的旧石器遗存集中在海浪河流域。2007 年7月,笔者在黑龙江省海林市东南的秦家东山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根据这一线索,次年5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流域进行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又发现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目前在南部地区共发现旧石器遗址10余处,其中遗物比较丰富的有杨林西山、杨林南山、秦家东山、炮台山、龙头山和满城南山。

1.杨林西山遗址③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南约33公里处,秦家至长汀公路南侧,在东距杨林村约1公里,北距海浪河约1.5公里的小山上。地理坐标为北纬 44°23′24.1″,东经 129°03′50.4″。遗址坐落的小山相当于海浪河南岸相连的第III和第IV级阶地。遗址被采砂活动破坏严重,很多石制品被扰动到地表,还有一些石制品嵌在砂坑的断面上。我们对一些砂坑断面做了简单的清理,对地表的石制品进行了采集。在砂坑断面的褐色砂质粘土层中获得石制品30件,原料绝大部分为黑色玄武岩,少量为流纹岩,包括石核、石叶、石片、石锤和石片工具。其中,石核反映了石叶技术生产的完整过程:a.预制台面阶段,在砾石的一端打击数下形成台面(图一,1);b.修理核体阶段,从台面开始沿核体的一侧纵边连续打击形成直的棱脊(图一,5);c.开始剥片阶段,利用修理出的棱脊进行剥片(图一,2)。一件石叶标本背面左侧的横向石片疤记录了以上核体修理的过程(图一,3)。石锤利用长条形砾石制成,包括单端石锤(图一,6)和双端石锤(图一,7)。石片工具器型较大,在10-17厘米之间,器型不规整,在石片较厚的部位进行修理,形成把手,石片薄锐的边缘不做修理直接使用(图一,4)。在地表采集的石制品共计135件,原料仍以玄武岩为主,其次为流纹岩,还有一定数量的黑曜岩、石英和水晶。采集标本中的大部分与地层中的器型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细石核、压制石镞、网坠、石铲和磨制石器。细石核以黑曜岩或流纹岩为原料,从一侧面向另一侧面修理形成台面,底缘为两面修理。至于压制石镞、网坠、石铲和磨制石器则是牡丹江地区新石器时代常见之物,说明杨林西山遗址除包含旧石器遗存之外,还有更晚期的遗存,在地表采集的小块夹砂红陶片也印证了这一点。

图一 中部山区南部的旧石器

2.杨林南山遗址④位于杨林西山遗址东偏南约2.5公里,杨林村南0.5公里的小山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4°22′41.2″,东经129°05′43.3″。遗址坐落的小山相当于海浪河南岸的第III级阶地。遗址被采砂活动破坏严重,在采砂场断面的褐色砂质粘土层中获得石制品13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还有板岩和安山岩,其中包括石核、砍砸器、双面尖状器和琢背刀。石核中有与杨林西山遗址相同的柱状石叶石核(图一,8),有简单修理台面对向剥片的石核(图一,9),还有勒瓦娄哇的石核(图一,10)。砍砸器由砾石从一面向另一面打击而制成(图一,11)。双面尖状器是一件残的标本,修疤浅平,为软锤加工(图一,13),另有一件毛坯(图一,12)。修背刀以石片远端为毛坯,一边有细小、浅平而连续的修疤,另一边有细碎的使用疤痕,两边相交形成一尖夹角,因此在报告中也被称为尖状器,但依加工特征来看,定为修背刀比较合适(图一,14)。在地表采集石制品84件,除地层中的原料外,还有黑曜岩、凝灰岩、流纹岩、石英岩、水晶和霏细岩。其中的砾石砍砸器、双面尖状器的毛坯也见于地层中,玄武岩的单端石锤和石片制成的修理把手的砍砸器也与地层中的标本风格接近,唯有黑曜岩制成的石叶、细石叶和尖状器存在差异。

3.秦家东山遗址⑤位于海林市秦家村东约2公里处,北距海浪河大桥约2公里的山坡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4°31′57.2″,东经129°23′19″。遗址所在的山坡相当于海浪河南岸的第II级阶地,现为耕地。石制品全部为地表采集,但采集的范围集中在暴露黄色亚粘土的区域,共计60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其次为黑曜岩,还有少量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和砂岩等。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石核多为玄武岩,包括单台面石核和多台面石核(图一,15),以及勒瓦娄哇石核(图一,16)。石片以玄武岩为主,多为长在10-20厘米之间的大石片,石叶以黑曜岩为原料。工具以砾石石器为主,器型厚重,大小多在10厘米以上,重在500千克以上,修理的位置和次序较有规律,但没有锋利的刃口,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长条形砾石的一面向心打击(图一,18),第二种是在长条形砾石的一条长边两面打击(图一,17),第三种是在平面呈三角形砾石的两面打击(图一,19)。工具中还有黑曜岩制成的圆头刮削器、修边雕刻器和钻器,器型规整,体积较小,不超过2厘米。

4.炮台山遗址⑥位于海林市石河村南5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5′5.6″,北纬44°30′4.3″。遗址坐落在海浪河南岸的第III级阶地上。石制品全部为地表采集,共计91件,采集石制品的范围多出露褐色砂质粘土。原料以流纹岩为主,其次为玄武岩、黑曜岩,还有少量的石英岩。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石核包括锤击石核的单台面石核、多台面石核(图一,20)和细石核,细石核均处在尚未进行剥片的初级阶段,从一侧面向另一侧面修理台面,两面修理成底缘。石片以锤击石片为主,多小于10厘米,一件玄武岩石片的背面有规整的石叶疤,还有少量砸击石片。工具包括石锤、刮削器、尖状器、双面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用玄武岩的长条形砾石充当,刮削器以流纹岩和黑曜岩石片为毛坯,尖状器以黑曜岩石片为毛坯,主要为正向加工,边缘规整。 双面尖状器以流纹岩为毛坯,修疤浅平,为软锤加工(图一,23)。砍砸器以大石片为毛坯,修理形制以便把握,使用加工的锐边(图一,21)。

5.龙头山遗址⑦位于海林市古城村东北约2公里,龙头山屯北约200米处的“宁古台”遗址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4°25′47.4″,东经129°10′24.7″。遗址坐落的小山相当于海浪河南岸的第III级阶地。在地表采集石制品22件,原料以凝灰岩为主,其次为玄武岩,还有少量石英岩、安山斑岩和粗砂岩。类型有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石核包括锤击石核和砸击石核。锤击石核由在砾石上简单打击形成。石片较小,不超过3厘米,绝大部分为凝灰岩。工具中有石锤、刮削器、双面尖状器和砍砸器等。石锤用椭圆形粗砂岩砾石充当。刮削器以凝灰岩为原料,器型不规整。双面尖状器以凝灰岩为原料,通体浅平修疤,为软锤修理(图一,24)。砍砸器以玄武岩为原料,修理石片的近端便于把握,薄锐的远端不做修理(图一,22)。

6.满城南山遗址⑧位于海林市满城村南150米的小山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4°23′10.7″,东经129°7′24″。遗址坐落的小山相当于海浪河南岸的第III级阶地。在地表采集石制品36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其次为玄武岩、安山斑岩,还有少量的板岩、花岗细晶岩和凝灰岩。类型有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石核为简单打击剥片,有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和多台面石核之分。工具中有石锤、刮削器、尖刃器和砍砸器。石锤用玄武岩的长条形砾石充当。刮削器、尖刃器和砍砸器多以玄武岩大石片制成,存在修理把手的情况。

(二)北部的旧石器遗存

2011年7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伊春地区的铁力至金山屯、浩南河至南岔公路改扩建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6处旧石器遗址。2012年5-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在桦阳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收获较大。目前在该地区发现的较为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有铁力小龙山、南岔利民和桦阳遗址。

1.小龙山遗址⑨是铁力市桃山林业局黑龙江地质二队村南的一座孤山,位于呼兰河和小呼兰河之间,东西长0.6千米,南北宽0.4千米,现存海拔高264米,高出当地河面约35米,地理坐标N46°53'21.4" ,E128°11'39.5"。遗址被采石活动破坏严重,在清理采石断面时获得石制品15件,在山顶试掘3平方米获得石制品15件。石制品出自黄褐色粘土层中。原料以流纹岩为主,还有安山岩、英安岩和安山玄武岩。包括细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其中细石核已经进行剥片,但核体修理不十分规整(图二,11),刮削器以石片为毛坯,一边经正向修理。另外在地表采集石制品75件。原料除与地层中的相同之外,还有少量蛋白石、石英和玉髓。类型有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等。石核主要是以长条形安山玄武岩砾石为原料,打掉两端作为台面,进行剥片(图二,1),还有以玄武岩大石片为原料,主要在一面向心剥片(图二,5)。一件细石核以石片为毛坯,打掉石片远端为工作面,将石片的一边向两面修理出底缘,再从工作面方向纵向打击形成台面,为纵向修理台面(图二,9)。有些断片的背面有比较规整的纵脊近似石叶或长石片的残断部分。工具中有圆形砾石充当的石锤,有两面打击砾石形成的砍砸器(图二,2),有修理尚未完成的锛形器(图二,3),还有错向修理的尖状器(图二,4)。

2.利民遗址⑩位于伊春市南岔区西郊原利民大桥西北桥头的小山上现为人工红松林,地理坐标N47° 8'5.8",E129°12'53.6"。西南岔河从遗址南侧山脚下自西向东流过。遗址海拔高度约200米,高出当地河面约30米。遗址试掘3平方米,在黄色粘土层中获得石制品9件,其中一件玉髓的细石核较为重要,以玉髓为原料,从台面和底缘打击形成两个侧面,台面近似长方形,台面大部分为从工作面方向打击的石片疤,少部分为砾石面,后缘为一平自然面(图二,12)。另外还有英安岩和燧石的石片。在山坡的冲沟中采集石制品14件,原料包括安山岩、石英岩、玄武岩、燧石和玛瑙等。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刮削器等。石核以带棱角的安山岩或玄武岩的砾石为原料,有不修理台面而直接进行打击形成的简单石核(图二,6),也有复杂的端面石核(图二,8)。石片中不仅有小型者(图二,13),还有长达17厘米的大型石片(图二,7)。工具中最具代表的是修理精致的燧石质圆头刮削器(图二,10)。

3.桦阳遗址 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桦阳经营所西北约1500米,东经129°29'40",北纬47°3'52"。地处松花江一级支流汤旺河左岸二级阶地上,高出河面约20米,海拔高约180米。发掘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共分8层,其中第2层至7层为石器时代文化层。早期遗存为第5-7层,以浅黄色、红色燧石制成的大石叶及大石叶为毛坯的工具为代表;中期遗存为第3层和第4层,以黄绿色燧石制成的石叶技术产品、深灰色石英岩制成的双面尖刃器和刃部磨制的石凿为代表;晚期遗存为遗址的第2层和开口于该层下的两座房址,以玛瑙质石制品为主,见有细石叶技术产品、通体压制石镞、磨制石器、附加堆纹的夹砂筒形罐。根据地层情况和文化遗物特征,初步判断桦阳遗址早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晚期为新石器时代。

图二 中部山区北部的旧石器

二、对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的认识

1.从遗址分布地点来看,黑龙江省中部山区发现的旧石器遗存全部为旷野类型的遗址。海林的杨林西山、杨林南山、满城南山、炮台山、龙头山和铁力的小龙山遗址都是高出周围平地的突兀的小山,海林秦家东山和伊春南岔利民遗址为山地向盆地延伸的突出地带,南岔桦阳遗址为汤旺河河谷中最为平坦开阔的一处阶地。这些遗址都邻近中小型河流,水源充足、视野开阔、原料丰富。

2.通过发掘、试掘和对采石场剖面的观察看遗址的埋藏特点,这些遗址的文化层不厚、平均不到一米。文化层多位于黑色腐殖土之下基岩风化物或砾石层之上的黄褐色粘土层中,有些可进一步划分,如桦阳遗址。根据石制品的磨蚀情况,这些遗址应该属于原地埋藏,没有经过远距离的搬运。

3.所有遗址中仅有石制品一类遗物,未见共存的动物化石、骨制品等有机物遗物,这可能与遗址的堆积较薄,地层中包含较多的粗砂细粒不利于有机物的隔绝保存有关。也没有发现居住址、篝火痕迹等遗迹。石制品的数量较多、密度较大,大多为加工时产生的废弃产品,只有少部分的工具。

4.从石器原料来看,南部山区海浪河流域的杨林西山和杨林南山的地层中发现的石制品以玄武岩为主要原料,还有流纹岩、安山岩和板岩。在海浪河流域采集的石制品大部分与地层中的岩性基本相同,只是多了凝灰岩和黑曜岩,除黑曜岩以外的原料在海浪河的河滩都可以找到,尤其黑色的玄武岩几乎随处可见。北部山区的小龙山和利民遗址以英安岩、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岩等火山喷出岩和玉髓、燧石为原料,在桦阳遗址早期遗存以细腻燧石为主,中期以石英岩为主。这些石料有一部分来自河流岸边,但还有一部分尤其是桦阳的燧石质的石制品表面有风化的节理面,可能采自当地的矿脉。

5.加工技术方面,南部山区地层中发现的只有锤击法形成的石核。根据预处理和剥片顺序的不同,可以将锤击法产生的石核分成简单剥片石核、扁体石核、柱状石核。简单石核是选取扁的或长条形的砾石打击数下,简单修理台面,得到的多为石片,很可能是选取石料的尝试性打击或紧迫条件的权宜型活动形成的。扁体石核,选取扁平的砾石为原料,在两面向心打击修理核体,再在一面单向或双向剥取石叶,可归为勒瓦娄哇石核的范畴。柱状石核,选取柱状石块或砾石为毛坯,台面经过细致修理,再修理核体,用来获取石叶。在采集的标本中存在而地层中不见的标本有细石核和砸击石核,细石核以流纹岩或黑曜岩为原料,核体为楔形,从台面和底缘两个方向打击修理侧面,一般从一侧向另一侧修理出基础台面或有效台面。砸击石核数量很少。在地层和地表获得的剥片产品中除有与发现的石核对应的石叶、细石叶、中小型石片之外,还发现了许多10厘米以上的大型石片或以其为毛坯制成的工具,在遗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大型石核,因此这些石片可能是在当时的河滩打下之后带回遗址的。

北部山区的剥片方法仅发现锤击法的标本。简单石核在小龙山和利民遗址都有发现。小龙山遗址还有向心修理的盘状石核。利民遗址还有端面石核,这是用细石核的剥片技术来剥取石叶的尝试。两处遗址都有细石核,台面由一端向另一端纵向修理而成,这与南部山区的细石叶技术存在差异。虽未发现规整的石叶石核,但小龙山和利民遗址获得的剥片产品中有石叶,说明石叶技术在北部山区同样存在。在利民遗址中也发现了大型石片。桦阳遗址早期遗存中的石叶石核和石叶十分规整,并且有从大石叶向小石叶演变的过程。

6.就工具类型而言,在南部山区地层中发现的工具有双面尖状器、薄刃斧、修背刀、砍砸器和石锤。双面尖状器用软锤加工而成。薄刃斧和修背刀都是以石片为毛坯,不修理使用的刃部,只修理便于使用的把手。砍砸器用砾石制成,形状不规整,不排除作为石核的可能。石锤以长条形砾石充当,使用砾石的两端。在采集的标本中还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多以黑曜岩为原料,器型多在3厘米以下,修理精致,器型规整。

北部山区的小龙山遗址的地层中有一件单刃刮削器,采集的标本中有错向修理的尖刃器、尚未修理成形的锛形器和砾石制成的砍砸器,在利民遗址有十分规整的圆头刮削器,在桦阳遗址早期有尖刃器、刮削器等,中期以双面尖状器为代表。

7.在南、北部山区地层中发现的旧石器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南部山区的原料以玄武岩为主,北部山区的原料以火山喷出岩和燧石为主。南部山区的石核以向心修理的勒瓦娄哇石核、柱状石叶类型为特点,北部山区则有细石核。南部山区的工具以修形的石片为主,北部山区有以石片为毛坯的刮削器。但是,如果把地表采集的一些标本考虑在内,南、北部山区的旧石器遗存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例如,剥片技术均以获取石叶、细石叶和大型石片为主要目的,工具中有软锤修理的双面尖状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砾石工具等。

8.从年代及文化类型比较来看,目前在上述遗址中还没有任何的测年结果,除参考当地的地质研究成果之外,年代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与周边地区的旧石器遗存进行比较得出的。在黑龙江中部山区发现的旧石器遗存最具特点的是有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制作双面尖状器的软锤技术以及砾石工具。这些是俄罗斯远东和我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主要特征。

与谢列姆贾文化的比较。谢列姆贾文化是位于俄罗斯境内结雅河二级支流谢列姆贾河两岸的一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⑪。该文化以流纹岩砾石为主要原料,从向心修理核体的砾石石核和近似细石核技术的端面石核上获取石叶和长石片,从复杂预制修理的细石核上获取细石叶,有精细修理的双面尖状器、锛形器、砾石为毛坯的大型工具,还有简单修理石片边缘制成的刮削器等工具。俄罗斯学者将该文化分为4期,年代跨度约为距今2.5至1.0万年。该文化的主要特征在黑龙江省中部山区的旧石器遗存也有发现,但是谢列姆贾文化的锥形细石核却不见于黑龙江中部山区,同样黑龙江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中的一些形状规整的大型石叶也不见于谢列姆贾文化,圆柱形的石叶石核在谢列姆贾文化中也不多见。

与乌斯季诺夫卡文化的比较。乌斯季诺夫卡文化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泽尔卡利纳亚河流域⑫。该文化以乌斯季诺夫卡I和苏沃洛沃III遗址为代表,以凝灰岩石块为主要原料,从向心修理核体的遍体石核、圆柱形石核和端面石核上剥取石叶,从复杂预制修理的细石核上获取细石叶,见有形制比较规整的石叶制成的端刃刮削器、雕刻器、尖刃器和双面尖状器等。俄罗斯学者对该文化的内涵不断深化,近些年在乌斯季诺夫卡VII遗址发现5个文化层,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晚期遗存与乌斯季诺夫卡I和苏沃洛沃III遗址遗存相同,属于典型的乌斯季诺夫卡文化,早期以圆柱形石叶石核和大石叶为特征,与典型的乌斯季诺夫卡文化不同,但也有学者仍将其归为乌斯季诺夫卡文化的范畴。俄罗斯学者将乌斯季诺夫卡文化的年代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乌斯季诺夫卡文化属于旧石器晚期后段或末期,年代在距今约2.5-1.0万年或偏晚,乌斯季诺夫卡VII的早期遗存约为距今2.5-5.0万年⑬。黑龙江省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中的石叶、细石叶剥片技术、双面尖状器等特征都见于乌斯季诺夫卡文化,尤其是桦阳遗址早期遗存中规整的大型石叶见于乌斯季诺夫卡VII遗址的早期。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黑龙江省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与谢列姆贾文化和乌斯季诺夫卡文化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主要技术特征十分相似,因此中部山区发现的这些旧石器遗存大体应该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将来工作的深入,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的具体年代和分期问题会得到更加清楚的认识。

黑龙江省中部山区处在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上,该地区旧石器考古的工作对解决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迁徙、接触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在中部山区的发现为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细石叶、双面器和砾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方面的研究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附记:本成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3CKG006)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号:12C055)的资助。

注 释

①于汇历:《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二十年》,《北方文物》,2000年1期。

②于汇力:《黑龙江嘉荫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文物报》2008年12月3日第二版。

③陈全家、田禾、王欢、李有骞:《黑龙江省海林市杨林西山旧石器遗址(2008)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13年2期。

④田禾、陈全家、李有骞:《黑龙江省海林市杨林南山旧石器遗址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10年3期。

⑤陈全家、田禾、陈晓颖、李有骞、王晓阳:《秦家东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14年2期。

⑥陈全家、田禾、陈晓颖、李有骞:《海林炮台山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⑦陈全家、田禾、卢悦、李有骞:《满城南山和龙头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⑧陈全家、田禾、卢悦、李有骞:《满城南山和龙头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⑨李有骞:《伊春铁力小龙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北方文物》,2012年2期。

⑩李有骞:《黑龙江省伊春利民旧石器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草原文物》,2014年2期。

⑪A.П.杰列维扬科[俄]、П.B.沃尔科夫[俄]、李宪宗[韩] 著,李有骞 译:《谢列姆贾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科学出版社2013年。

⑫Кузнецов А.М.《Поздний палеолит Приморья》.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92.

⑬Кононенко Н. А., Кадзивара Х., Гарковик А. В., Короткий А. М. , Кононенко А. В., Екояма Ю., Такахара Е. 《Охотники-Собиратель Бассейна Японского Моря на рубеже плейстоценаголоцен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нститута архе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СО РАН, 2003.

责任编辑:党 郁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Central Mountainous Area, Paleolithic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some new Paleolithic sites found in the central mountainous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the Yanglinxishan site, the Yanglinnanshan site, the Qinjiadongshan site, the Paotaishan site, the Longtoushan site, the Manchengnanshan site, the Xiaolongshan site, the Limin site and the Huayang site.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s of remains, raw materials, flaking technology and tool types of these sites,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central mountainous area. The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ites are the blade technique, micro-blade technique, soft hammer technique and pebble tool,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remains of the late period of Paleolithic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Northeast China.

猜你喜欢
石片台面砾石
内向的小孩
考虑砾石颗粒形状及含量影响的砂-砾石混合物离散元模拟直剪试验
内向的小孩
砾石聚合物仿石艺术地坪施工技术
Task 3
高频电液振动台用台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想唱歌的小石片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打水漂
鄂西恩施笔架山第四系高角度砾石层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