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区出土唐宋时期金银器艺术风格浅析

2016-09-12 02:52陶建英赤峰市文物局
草原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鱼龙金银器

陶建英(赤峰市文物局)

赤峰地区出土唐宋时期金银器艺术风格浅析

陶建英
(赤峰市文物局)

草原丝绸之路 金银器 艺术风格

赤峰市地处北方草原地带,古代是沟通欧亚大陆商贸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在丝路交往中曾占据了非凡的位置。循着丝路而来的,不仅仅有商品贸易,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多种文化在此交流汇集,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碰撞、融合、升华。千百年来,围绕着这条大通道,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文明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赤峰地区的许多古代遗存被揭示出来,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草原丝路文化的多元、包容和异彩纷呈。其中,赤峰地区出土的唐宋时期金银器,就是草原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出土唐宋金银器简介

1. 1979年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的一个金银器窖藏中,出土了三件鎏金银壶,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艺术水平很高①。

银鎏金錾花皮囊壶 外形酷似辽代早期的鸡冠壶。通高26.5厘米,上窄下宽,长方形平底,镶嵌薄铜片。椭圆形小平口,带有盖,盖面微鼓,对称錾有四束四瓣花纹,外沿上下交错錾八束四瓣花纹,盖正中有一小孔,当为盖纽孔,盖口沿下内侧有一小银环,可能是有一精巧的小银链连接器盖。颈部较高,錾一周缠枝牡丹,牡丹之下为一周网格纹与水珠纹交错相连组成的纹饰。单孔花式拱形提梁,上部边沿附加宽银边,一端花形延至内侧,另一端至外侧向下与仿皮条装饰相接,浑厚坚固。壶身稍鼓,两面花纹装饰相同,系在腹部錾两个由花瓣和联珠相套而成的菱花图案,将画面分成几块,繁而不乱。外层菱花图案之外四角各錾一组缠枝花草,内层菱花图案以珍珠纹为地,正中錾刻一神鹿,昂首垂尾,卧伏于地,头顶一灵芝,肩部錾刻一翼,神态安详自若。鹿前后各錾刻一山石,上部錾刻一芭蕉形花草,下部錾刻水波,给人以清灵圣境之感。壶前后均錾三角形边棱,周沿均捶揲出仿皮绳圆边,其上饰珍珠地并錾有上下交错排列的长四瓣花纹,左右对称,共二十四枚。壶两侧三角形内饰以珍珠地,其上装饰缠枝花卉,前后各一组。这件器物形制端庄大方,花纹錾刻精细,别具匠心,银地金花,主次分明,具有金壁辉煌的艺术效果(图一,1)。

银鎏金錾花鱼龙壶 器身略呈椭圆形,两面錾刻直立的鱼龙两尾,通体錾刻鱼鳞。鱼龙头尾相对攀附于器腹两侧,作相向戏珠状,头部突起,形成宽平的壶肩,昂首张牙,口吐长舌,两口之间錾刻火焰宝珠,尾部着地。鱼龙脊部骨骼錾刻粗壮有力,鳍、鳞錾刻精细入微,形象生动。提梁用扁平银条制成,錾有七束精细的三瓣花纹,两端向相反方向卷曲,各用一小银环与鸟形耳相连。鸟形耳形态优美,似两只小鸟相向攀附器身两侧,曲颈、长尾、展翅欲飞,鸟喙插入鱼龙头部的小圆孔内,腹部焊接在壶身的鱼龙脊上。宝珠形器盖,四翼平展呈四瓣花形,并錾有辐射线纹饰,项部拴小银环,用银链将器盖与提梁连接。整个器型庄重,花纹錾刻精细,质感强烈,表现的鱼龙戏珠神形兼备,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银鎏金鱼龙提梁壶 器身略呈圆筒状,器腹两侧攀附两尾鱼龙,鱼龙头部大,占壶身一半。壶身主体部分利用变形鱼龙舌捶揲出两个相对鸟形图案,鸟身下部利用鱼龙鳃部变形錾刻出花朵状鸟尾,形成两个直立相对的凤鸟形图案,鸟身外鼓呈圆雕状,在凤鸟上部,錾刻一宝珠,两边各衬四叶卷草,其余空白处饰珍珠地。鱼龙与凤鸟相结合,写实性较强,通体鎏金十分醒目,成为壶的主体图案。壶盖作宝珠状,无翼,上带一小钮,盖面錾有四瓣对称的花叶纹,口沿錾一周联珠纹。这件银壶工艺精湛、造型特殊、光彩夺目(图一,2)。

2. 1976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发现的一个窖藏中,也出土了七件精美的唐代银器,其中金花银盘四件,双鱼壶二件,翼鹿纹罐一件②。

图一 松山区城子乡出土金银器

金花银盘形制基本相同,葵花瓣形。其中双鱼龙银盘两件,盘心凸錾双鱼龙回游,中置一火焰宝珠,四周围有花卉图案六组,寓意吉祥(图二,1)。錾狮银盘一件,盘中凸錾狻猊,张吻扬爪,神态威猛。鹿纹盘一件,盘中凸錾梅花鹿,卧于花丛之中,角似灵芝,神态恬逸自若。此盘底部有阴刻细楷题记“朝议大夫使持节宣州诸军事守宣州处置采石军等使彭城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臣刘赞进”一行55字,知其为地方官员向唐朝廷进贡之物。这件银盘与河北宽城所出的属于盛唐时期的鎏金鹿纹银盘相近,鹿角均为平顶、或称为肉芝顶,它们与西方的花角鹿在风格上完全不同。直径约47厘米。

双鱼壶 椭圆形口,斜腹,壶身由两条鱼相并而成,首尾相连,鳃、鳞錾刻精细逼真。两鱼相并相连,富有和谐寓意。高25.5厘米(图二,2)。

图二 喀喇沁旗锦山镇出土金银器

图三 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辽墓出土金银器

鎏金翼鹿纹罐已残破,但翼鹿纹饰保存完整,形象生动。

3. 1993年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苏木花根塔拉一座辽墓中出土了3件金饰件③。

海东青纹金饰牌 用圆形薄金片錾刻而成,珍珠地底纹,一只海东青张目引颈,振翅奋爪,作搏击之势,形体轻盈矫健,身上羽毛錾刻细密,栩栩如生(图三,1)。

人形金饰件 由薄金板捶揲而成,男女直立人形,圆眼、阔鼻,头戴三叉式高冠,上身穿直领左衽窄袖衫,下身着裤,足穿高靿靴,腰系带,衣服錾饰缠枝花纹。男子上唇錾刻胡须(图三,2)。

4. 1992年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辽耶律羽之墓出土了一批金银器④。

花腹金杯 花口,弧腹分为五瓣,圈足,内外壁均錾刻花纹。其中内沿錾刻一周宝相莲花纹,内底錾刻双鱼戏水纹,腹外壁錾刻五组双雁衔花纹,鱼子纹地,圈足底边錾刻一周宝相莲瓣纹(图四,1)。

花口金杯 五曲花式口,曲腹较深,喇叭形圈足,内外壁均錾刻、模压花纹。其中内沿錾刻卷枝纹,内底模压双鱼纹,并辅以錾刻的放射线纹,五角纹、环纹;外壁纹饰均为錾刻,腹上部为一周宝相莲瓣纹,中部开光,内饰卷草芦雁纹,腹底为仰莲纹,圈足饰水波纹(图四,2)。

摩羯纹金花银碗 2件。打制,敞口,腹部弧收,圈足,花纹鎏金。其中一件内沿为一周联珠纹和莲瓣纹,内底中心饰一摩羯纹,内底外缘则錾刻一周与内沿相同的花纹。另一件内沿为联珠莲瓣组合纹,内底中心饰一摩羯纹,圈足錾刻联珠纹。摩羯纹基本沿袭了唐代摩羯纹特点(图四,3)。

鎏金錾花鋬耳银杯 2件。呈七边形,敞口,腹作七面,腹底弧圆接喇叭形圈足。口沿一侧有椭圆形花式指垫,表面模铸卷草,下接弯垂单片指鋬。口沿、圈足、器腹均以联珠纹作边框,上腹錾刻双鸟衔花纹,中腹框内分别为形态各异的高士图,腹底錾刻缠枝花,圈足为山形纹。这件器物造型是粟特流行的把杯,而錾刻的人物唐风显著(图四,4)。

图四 辽耶律羽之墓出土金银器

鎏金錾花银盘 2件。呈五曲形,宽平沿,腹壁斜垂,内底平缓,圈足外撇,通体鎏金。其中一件内沿錾刻牡丹纹,腹壁饰宝相莲瓣纹,内底中心双凤纹,周围为连枝花卉,圈足錾刻宝相莲瓣纹。另一件内沿錾刻花鸟纹,内底中心錾刻缠枝卷草纹,外缘饰宝相莲瓣纹,圈足底边也刻一周宝相莲瓣纹(图四,5)。

“左相公”银盆,敞口,呈五瓣花形,斜沿,腹弧收分为五曲,内底平,圈足略外撇,素面,盆底刻“左相公”三字(图四,6)。

“万岁台”金花银砚盒平面略呈梯形,盒身内套一层素面银片,盒底有花式足13个,周边錾刻忍冬卷草纹。盒盖盝顶,正面下端錾刻波涛纹,中部模冲腾龙,三枝立莲穿绕于龙身,其中一朵盛开,经龙嘴衔立于龙头顶部,花蕊之上竖刻“万岁台”3字,上端錾刻远山浮云,一轮骄阳冉冉升起。盒盖四边錾刻牡丹、环形花纹。盒内装箕形石砚。构思新奇,工艺精湛,富有立体感,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图四,7)。

鎏金錾花银盒 整体呈方圆形,花式口,曲腹,圈足,盖顶部圆凸。纹饰以模压为主,局部錾刻。其中盒腹部錾刻缠枝花卉。盖顶部中心为腾跃的双狮,花卉缠绕,外围以凸线、联珠、花朵等为边,再外层为飞鸟、昆虫、云朵、缠枝的组合纹饰,以宝相莲瓣纹作边框,盖侧边为奔驰的双狮、双鹿、双羊及花卉纹(图四,8)。

折肩孝子图鎏金錾花银壶 直口,圆唇外卷,高颈,肩部出棱,鼓腹,圈足。通体錾刻花纹,主体纹饰为八幅孝子故事图,颈、腹部各四幅,周围饰以花卉图案,腹底为莲瓣纹(图四,9)。

5. 2012年,在赤峰市巴林左旗盘羊沟后唐德妃墓中出土了一套银茶具组合,器型和工艺都是承袭了唐、五代风格,与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部分银器相类似。

龙纹银盒 盒体平面呈五曲菱弧形,直口、浅腹、平底、圈足,盒盖盒身形制相同,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高隆,纹饰模冲而成。边缘饰一周宝相莲瓣纹,又以连珠纹带组成一个五出的菱弧形,与盒盖菱弧形外缘轮廓相斗列,形成两个菱弧装饰,内菱弧中心錾刻一龙,身体盘卷,奋爪张口,腾飞于云际间,周围錾饰云纹;内连弧与外连弧之间的斜面饰飞禽和缠枝蔓草,角隅饰五瓣花卉。盒盖和盒身腹壁各錾饰一周莲叶和蔓草。盒身下腹錾饰折枝牡丹五朵。圈足外撇,与盒底焊接,底缘錾一周宝相莲瓣纹(图五,1)。

图五 巴林左旗后唐德妃墓出土金银器

鎏金摩羯团花纹银洗 侈口,斜壁下收,口沿錾饰一周宝相莲瓣纹。盆内壁至盆底竖列凸棱,将盆壁分作五瓣,每瓣内錾饰折枝牡丹团花一朵,盆壁与盆底凹曲处錾饰一周缠枝蔓草,盆底錾刻出三条摩羯,昂首张牙,口吐长舌,绕着一火焰宝珠环游,动感强烈。整件器物装饰主次分明,排列有序,银地金花,价值不菲(图五,2)。

银钵 钣金成型,内外壁抛光,通体素净。平面圆形,直口微敛、弧壁、浅腹、平底(图五,3)。

银执壶 分体打制,焊接成型,整体打磨抛光,素洁端庄。壶盖呈僧帽形,一侧焊接有扁方形环。壶身敞口、束颈、圆肩、斜腹下收,平底稍内凹。肩一侧有焊接的圆形管状流,下端装饰梅花状贴饰,另一侧为壶执柄,把柄宽平,有两道凹槽,下端呈云头状焊接于腹下,上端焊于壶颈部。底部錾刻“德妃宅”和“伊”字(图五,4)。

花口银温碗 与银执壶配套使用。分体打制,焊接成型。敞口,深腹,折壁,平底,高圈足外撇,口沿为五曲葵花形,花口至折腹处有五道竖列凸棱,将器腹上部均匀分成五瓣,器内外壁打磨抛光(图五,5)。

葵口银盏托 2件。由盏、托盘和圈足三部分组成。分体打制,焊接成型。盏,敞口、曲腹内收、平底。托盘,五瓣葵花形口沿,口沿至底部有五道凸棱将盘面均匀分成五瓣,敞口,弧腹。高圈足稍外撇(图五,6)。

鎏金银盏托 由盏,托盘组成。分体打制,焊接成型,素面,通体鎏金。盏,侈口,弧腹,平底,圈足稍外撇,口沿一侧有云头状垫指,下焊接有圆环形扳,指扳宽扁,有两道凹槽。托盘,直口较平,中间有一凸起,凸起正中向下凹陷,使盏的圈足正好置于凹陷内,高圈足外撇(图五,7)。

银唾盂 焊接成型。盘口,束颈,圆腹,平底,矮圈足较宽,外壁打磨抛光,整体素洁(图五,8)。

银匜 分体捶打铆接成型。口微侈,宽沿,卵形腹较浅,圜底,口部带有一折棱箕形短流,与流成直角的一面装有柄,柄呈扁方形銎状,用铆钉铆接于口沿下,前端略窄,后端稍宽并带有一周凸棱,整体光洁(图五,9)。

图六 巴林右旗友爱村出土银器

图七 敖汉旗英凤沟出土银质文房四宝

银茶匙 打制而成,匙面呈五曲花瓣形,内出竖列短凸棱,浅腹呈半球状,长柄略带弧形,匙柄扁长,上宽下窄,柄端呈三角形(图五,10)。

6. 1978年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出土一些银器⑤。

仰莲纹银杯 为银片锤制,花瓣形口,唇外卷,深腹,高圈足。口沿下錾刻羽状花瓣纹饰一周,下部錾刻双层仰莲及莲叶纹饰,上下两组图案间饰卷云纹,圈足下部錾刻羽状纹(图六,1)。

荷叶形银杯 敞口,斜壁浅腹,下焊圈足,足稍外撇。杯壁整体锤制成荷叶形,外表锤錾羽状纹,腹内通錾荷叶脉纹,杯心高錾凸蕊梅花五瓣,花扶五叶。花纹精细,与器物造型相融,堪称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图六,2)。

戽斗形银杯 锤揲而成,直口,仿柳编纹。

鱼莲纹海棠银盘 海棠花式口,浅腹,平底。平折宽沿上錾刻缠枝卷草纹,盘心錾三组团花,中心为双鱼纹,两侧为莲花纹。

1988年敖汉旗新地乡英凤沟出土了一套银质文房用具,包括砚台、双连体笔筒、盘和笔洗,被称为“文房四宝”⑥。这套文具典雅素洁,十分轻便,充分体现了崇尚汉文化的心理追求(图七)。

除了中原文化特色的金银制品,赤峰地区也出土有异域风格的金银器。

图八 团龙戏珠纹鎏金银杯(松山区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

图九 敖汉旗李家营子古墓葬出土银器

7. 1954年赤峰市松山区姜家营子乡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一件团龙戏珠纹鎏金银杯⑦,敞口,圆腹,圜底,圈足外侈。口、足边缘均饰联珠花瓣纹,杯心联珠花瓣纹内为团龙戏珠纹,龙头高昂,头尾相连。足颈部錾刻联珠纹、卷草纹(图八)。

8. 1975年赤峰市敖汉旗李家营子发现两座古墓葬,出土了5件银器,99件金带具⑧,首次向我们展示了赤峰地区粟特、突厥族金银器的风范。

粟特式银执壶 口部有短流,执柄安在口部至腹中部,柄与口相接处装饰一鎏金人头像,高鼻深目,八字胡须,短发向后披。壶腹扁圆,高圈足,底外撇,圈足底外沿饰一周联珠纹(图九,1)。

鎏金银盘 圆形,圈足,盘心捶揲一猞猁状兽纹,盘口和兽纹鎏金(图九,2)。

折肩小银罐 侈口、鼓腹、素面,腹上侧装有带垫指扳的环状把手,肩部的折棱很明显(图九,4)。

银杯 捶揲而成,椭圆形,口两端尖如船形,素面(图九,3)。

图一○ 折肩银罐(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出土)

9. 1966年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1号墓中,就出有一件折肩银罐⑨,敞口、高颈、折肩、鼓腹、平底,底部后加刻汉文“大郎君”(图一○)。

二、艺术风格分析

赤峰地区目前发现的古代金银器数量不多,但却都是艺术精湛之作。这些作品有唐朝传统工艺的,有突厥风格的,也有来自于粟特、波斯等异域特色的制品。

如果说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以时事赋诗,那么古代的许多匠人,则是在金银器上作赋。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灵巧的技艺,把自然景色、社会时尚、思想情感融入手工制作,精工细雕,创造出图案精美、传神的各种器皿,赋予这些制品以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在金银的光芒映衬下,流动着生命的韵律,显得更加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风情万种,从而达到了思想上的沉醉和艺术上的超凡,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古代金银器工艺复杂、精致,广泛使用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结、錾刻等工艺。艺术设计是生活化的,其功能是以实用为主,实用和审美相互融合。造型和结构上体现出合理的功能性和先进的科学性,装饰上在保留金银本色的前提下,通过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和装饰手法充分展现了金银之美。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精品,也在古代金银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和技艺上的沉淀,才使得它们千百年来都是件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松山区城子乡、锦山镇窖藏中出土的银器、辽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银器、辽代后唐德妃墓出土的银茶具等,都是唐、五代金银器艺术风格的直接体现。金银器制作精细工巧,造型大方,纹饰设计上的简与繁、疏与密、动与静,运用巧妙,装饰构图上讲求对称呼应,图案严整,富于写实。银地衬托金花交相辉映,十分绚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器物显得雍容华贵,具备一种成熟而大气之美。而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苏木花根塔拉辽墓中出土的3件金饰件,则是承袭了中原金器制作的工艺,并吸收了北方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特色造型。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出土的银器、敖汉旗新地乡英凤沟出土的银质文房用具,造型精巧,新颖雅致,清素典雅,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宋代银器特色。

不仅有唐宋时期的传统艺术,一些异域风格的艺术特色也出现在出土的金银器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姿多彩与兼容并蓄。松山区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的团龙戏珠纹鎏金银杯,经专家研究认为,银杯上的联珠纹饱满圆润,是西方金银器上流行的纹饰,杯体的造型则与罗马拜占廷式相同。敖汉旗李家营子古墓葬出土的银器,无论造型还是装饰手法,都与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银器制品完全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经文物专家研究认为是唐时突厥统治下的粟特族制品,首次向我们展示了赤峰地区粟特、突厥族金银器的风范。出土的折肩罐,在前苏联考古发掘的阿尔泰地区库赖草原和乌尔苏河沿岸突厥大墓里就有出土,其中雅赫塔3号墓中的一件折肩罐,底部刻有突厥文铭记,意为“突厥设献银”,有的还带有精美图案。在叶尼塞河上游科比内2号墓中就发现两件錾花金罐,器身满布缠枝卷草,颈部和腹部以枝蔓簇结成两排类似“开光”的莲瓣形,莲瓣之内填以凤衔绶带,带有中原地区装饰艺术气息,但凤鸟缺乏唐代凤鸟的飘逸超脱之感,形象呆板,头大腿短,与唐风迥异。同类器物还有通辽市奈林稿东南的木头营子墓中出土的鎏金折肩单环状把手錾花银罐残器,复原后与科比内2号墓所出之金罐极其相似。不仅有带环状把手的折肩罐,还有不带把手的折肩杯,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中出土的折肩银罐就属于此类。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折肩孝子图鎏金錾花银壶,器物与突厥同类银器的造型相似,但花纹图案是中原传统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据孙机先生研究,突厥的这种器物不论带把手还是不带把手的,从造型上看应是饮器,从功能上考虑,应称为杯⑩。敖汉旗李家营子墓出土的99件金带具,有拱形金銙、金铊尾、匕形饰件,带扣等等,都带有金、铜底托,用铆钉铆合,上面透雕或錾突起的卷草、花瓣或忍冬纹等。工艺精细,制作精良,与国外库赖3号突厥墓所出者相似,充满了浓郁的突厥色彩。

三、结 语

赤峰地区发现的古代金银器跨越的朝代较多,从制作工艺上看,金银器制作多采用钣金、浇铸、焊接、捶揲、錾花、鎏金等盛行于唐、五代、宋的传统技法,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但在金银器形制、装饰纹样的社会审美取向上,却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变化,装饰纹样大多与祥瑞、宗教、对外交往等息息相关,风格或古朴庄重、或富贵华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情趣,又具有浓郁的异域特色,是古代草原丝路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缩影。

注 释

① 项春松:《赤峰发现的契丹鎏金银器》,《文物》1985年2期。

② 喀喇沁旗文化馆:《辽宁昭盟喀喇沁旗发现唐代鎏金银器》,《考古》1977年第5期。

③ ④ 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契丹王朝——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⑤ 石阳主编:《文物载千秋——巴林右旗博物馆文物精品荟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⑥ ⑧ 邵国田主编《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

⑦ 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

⑨ 项春松:《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

⑩ 孙机:《论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和突厥式金银器》,《文物》,1993年8期。

责任编辑:张文平

Steppe Silk Road; Gold and Silver Wares; Artistic Styl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some ancient gold and silver wares unearthed from Chifeng C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se gold and silver wares, showed a link to the cultures of Tang-Song dynasties in Central Plains Region as well as the ethnic cultures in Northern China, demonstrated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Steppe Silk Road during the past history.

猜你喜欢
鱼龙金银器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
科学家复原真实大小远古鱼龙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文献综述
鱼龙被证实为温血动物
误解鱼龙几百年
耀州窑青瓷鱼龙形器功能小考
西夏金银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