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过了?”

2016-09-13 09:59谢长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谢长妹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讲了几遍的知识,在做题的时候依然不会?“我讲过了”是否真的实现其价值?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其有效性?我觉得我们教学者要养成琢磨课堂、研究课堂的好习惯,即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自己,更要研究学生,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我讲过了 课堂有效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34-02

期末结束之前,讲评试卷。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更何况有一道试题我讲过了,我有些许失落。拿着手上的试卷,点着那道诗歌鉴赏题,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这道题我们做过没有?老师讲过了没有?”下面传来零零碎碎的声音:“讲过了。”回到办公室,和同事畅聊。“这道题我讲过了,但他们都没有做出来。不知怎么回事。”“那可能是他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吧!”每当碰到这种问题时,我们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可能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我们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也许是这样,但我们可否去想过为什么我们讲过的内容,他们还是不会做呢?这固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我们教学者本身呢,难道就能置之事外,做一个旁观者?

而教学活动本身其实就是双方的过程,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者。抛弃任何一方,课堂教学活动也许只是名义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位置应该摆放于引导者,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当呈现的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想想教学方式是否符合他们的特点,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等等之类的。回想起自己当时在讲这道题的情形,仔细去搜索里面的细节,才发现自己所谓的“讲过了”仅仅是自己的嘴巴动过,而并没有让学生的脑袋转动起来。课程内容之赶,又加上自己的性格又急,所以这道题我并没有给学生过多思考的时间,只是让他们快速地看了看,而且我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应该懂的,其实我的讲解只是成了“满堂灌”,而我成了这场戏的主角……而课堂教学本应该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我越俎代庖了。

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我们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滔滔不绝,沉醉在课堂的境界中,而最后却发现这只是我们一个人的独角戏,仿佛学生只是些看客,或者有时我们需要回应时,而讲台下一片寂静或茫然地望着,我们自己都会觉得索然无味。课堂何来有效性呢?

细想其实在教学准备时,我们思考的方向往往是从我们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如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我要让学生做什么,我要让学生怎么做。这样,课堂成了教师的主场,教师完全成了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坐在教室里,不是读书,而是“听书”,听老师“讲书”。讲得精彩,气氛热闹,讲得枯燥,有的学生忍不住要去做“思想者大卫”。学生变得越来越“懒”,那是我们宠出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落空,这可能就是我们上了那么多课时,花了那么大力气而往往收效甚微的原因。

如何让课堂发挥它的有效性,如何让我们的“讲”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讲”,我觉得我们教学者要养成琢磨课堂、研究课堂的好习惯,即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自己,更要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做到融会贯通,并把自己对于教材的独特感悟放置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做一个引导者。当拿到新书时,我会大体上了解这书的组成及教学目标等,并选择几篇课文好好琢磨,寻找教学思路,或在讲授诗歌鉴赏前,自己需要对这首诗有个全面的理解,理解其情感,了解其遣词造句及艺术手法等,同时还要对题目有一定的分析,及能够归纳解题方法,并寻找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吃透它,才能掌握其知识点的内涵,才能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地传授其知识点。

同时还要研究自己,让自己成长起来。我们不能把教师孤立起来,或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都是教学环节中一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自己,去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哪里有不足。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如自己擅长朗诵,在教授课本时,展示自己的这一面,定能收获学生的目光,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自己的短板,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尽量去弥补。同时我们还应该需要不断地研究别人的课堂,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把其它的知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时,也相当于自己有了一眼流动的泉,这样才能缓缓地引导学生……

不仅如此,一定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且不能过多,一至两个比较合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范围非常之广,且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可以由一知识点能延伸到另一知识点,甚至能延伸到我们的生活,然后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每一节课都是极其宝贵的,知识点过多,对于学生而言,会是种负担,所以一旦明确好一至两个教学目标,一些过多的“废话”就尽可能地减少,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其课堂的有效性。

更重要的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所教班级的特点,因为教学的目的最终是应用于学生身上,启发学生思维,让其掌握知识点。如过于沉闷的班级,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许要换种轻松的方式,吸引其注意;过于闹腾的班级,可能就要采取一些方法让其“闹”变为研究课堂问题的“闹”。因材施教,才能体现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学生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去学,教师才能自觉地思考学生要学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改变教师让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李镇西这样说:“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再到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的“茶馆式教学”,一直到今天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贯穿其中的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只要学生动起来了,教学自然“高效”;否则无论表面上多么热闹,都是“搞笑”。”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让我们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出发。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教”,只是教授,而“学会”却更能看到其成效。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那么多的学生,有时我们想不通的问题,也许就在某个学生的一言中找到通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反复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在于聆听。那么这教师的“讲”才会实现它本身附有的价值。

研究课堂,琢磨课堂,不是仅停留于语言层次上,需要真的付诸行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上天赋予我们职责的时候,我们应把责任落实,不是简单地“我讲过了”就可以全然不顾。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只是比他们早一些,专业一些,也无需给自己增添太多的光辉,我们只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参与者,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我们的讲不再只是嘴皮子的动作,而是能让我们的“讲”和“听”有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让课堂这个平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希望我们费尽心思的“讲”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后江.享受语文课堂.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 ﹝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