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2016-09-14 06:43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泰州市泰州产业结构

孙 沛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孙沛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迎来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机,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经济新常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时间空间和动力源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提供了新的思路。地方政府如泰州市,近年来,三次产业及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也存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内部结构不协调,基础薄弱,要素供给能力不强的升级压力。对此,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泰州产业结构优化的三点措施:以有效供给为目标,优化三产结构;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解决产业升级动力源;改革制度供给,为产业优化提供良好环境。

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速度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迎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机。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1]产业升级问题是当前理论界和政策决策的热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升级的内涵进行了观点各异的分析和阐述,提供了理论支撑,多数地方政府把产业升级纳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深入融合在全国产业梯度第一方阵——长三角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泰州也处于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产业升级对于加快推进泰州市经济结构调整,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面对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之际,地方政府必须从当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推动新旧动能接续的重要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寻求新的思路,并依托本市资源禀赋,探索一条地方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以求驱动地方经济增长。

一、加快推进地方产业升级的战略意义

(一)是抓住经济新常态窗口期的应有之义

一是速度的换档,为产业结构调整留足了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高速增长态势,三十多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的路程,火箭式的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段与时间赛跑,数量扩张性的发展阶段,过快的速度让我们无暇顾及质量的提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2008—2014年,平均增速降为8.8%,表明我国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而且将是一种常态。同样,如泰州市,在走过了一段“灰色火箭式”经济上升之路后,“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较“十一五”期间下降了3.18个百分点。基于此,2015年全国有29个省份均下调了GDP增速目标,中央和地方均调整了地方绩效考核中的GDP权重,这将为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留足了政策选择和行动空间,注意力将更多的转向结构优化与质的提升。这为泰州市“十三五”期聚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二是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最核心的内容。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模式基础上,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和技术的模仿。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为我国产业、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一些系列问题。在传统要素资源比较优势丧失和国际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多的依靠创新,通过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都抓紧时机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以求找到复苏经济的新途径。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都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政府提出的《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和“工业4.0”战略,这正是基于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应,我国近年也提出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通知》、《中国制造2025》等等推动技术创新。[2]这将扭转要素依赖发展模式的局面,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创新的核心动力。

(二)是顺应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2008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为了帮助经济走向复苏,我国出台了大量刺激计划。但是,无论是2009年~2010年的“四万亿”,还是2015年以来,央行连续几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的基本建设项目,收效均不佳。这证明单纯的依靠投资、出口、消费的需求侧管理难以阻挡经济下行趋势。基于此,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降税赋等手段,以期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同样,2012年之前十几年间,泰州经济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是历史发展的“黄金”期,平均增速1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粗放式增长方式对上游产业的巨大需求及泰州的投资项目与国家的政策相契合。随着形势的转变,受到国际国内大环境的负面影响,2012年经济增速开始下滑。从需求侧来看,出口低迷,连年负增长,内需市场乏力,唯有投资依然努力坚挺,但是面对产能严重过剩、大力清除僵尸企业的局面,面对资源要素成本趋高,如建设用地指标逐渐缩减、人力资本价格提高、能耗指标逐年收窄、绿色发展任务迫切、环境空间缩小等,投资也变得日趋谨慎。过去依托大量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政策红利等在竞争中形成低成本优势,即使在企业经济竞争力不强,发展模式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的情况下,仍旧能在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传统资源的比较优势,必须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矫正各类要素的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同时扩大有效供应,才能扭转当今经济局面。面临多重发展任务,泰州要想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融合长江经济带,率先建成“强富美高”的泰州篇章,实现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创建,必须从供给侧改革中寻求红利,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泰州市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产业现状

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通用衡量准则是克拉克原则,即三次产业权重的演进:产业重心从第一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以此来看,泰州市近年来产业结构是不断优化的。

1.三产结构不断优化,预计2018年前进入“三二一”阶段

2015年,泰州市经济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55.5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农业增加值227.32亿元,增长3.4%,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1793.03亿元,占GDP比重约为49%;服务业增加值1643.5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GDP比重为45%。[3]

从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来看,近十年来,泰州市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基本维持在GDP的50%,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见图1)。但是三产演进趋势比较明显,正在逐渐向“三二一”产业结构演进。其中,第一产业占比平缓回落,可见泰州市农业发展仍然有一席之地;第二产业占比小幅下滑,加工制造业城市定位决定了其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有所提升,泰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58.5:30.5约调整为2015年的6:49:45。

从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来看,泰州市三次产业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各增速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产业基本保持4.5%左右的迅速匀速增长,但是2013年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增速下滑到3.1%;第二产业增速呈波浪跳跃式不稳定下滑,由2007年的最高值17.5%下滑到2014年的10.5%;第三产业增速以2007年为拐点呈阶段性特征,2007年之前呈增长趋势,2007年之后平稳下滑。三产增长速度均下滑,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影响,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起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按照目前进度,很可能在2018年前,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泰州市三产结构进入“三二一”阶段。

图1:2005—2015年泰州市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数据来源:泰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2.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农、工、服务业成绩迥异

一是农、林、牧、渔结构优化,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加快推进。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379.53亿元,同比增长4.9%,增加值227.32亿元,同比增长4.7%。近年来,泰州市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视程度,加大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拥有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有所提升。种植业比重有所下降,渔业经济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成效显著,比重有所提升,农、林、牧、渔结构实现一定程度的优化。同时,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333公顷、设施渔业面积491公顷、家庭农场1500多家。[4]二是工业产业水平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成立地级市至今,泰州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传统产业不断改造提升,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泰州市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力量。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73.68亿元,增长14.9%。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效果尤为凸显,泰州市专门出台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年计划》,其中加大技改投资效果显著,2015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比重高达54.0%,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崛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2.5%,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751.99亿元,同比增长16.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全市新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共计410家,同比增加137家;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17.6%,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另外,泰州市还形成了1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三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十二五以来,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年均增速达12.46%,与同期GDP均速11.48相比,高出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朝大商贸、大物流、大旅游方向发展。

(二) 泰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压力

总体来看,泰州市产业结构遵循产业优化的基本规律,处于不断调整当中,但是与其所处的城市经济定位及发达地区相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仍显得缓慢,且存在一些问题。

1.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内部结构不协调

总体来看,2015年泰州市6:49:45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低于江苏省和国家“三二一”产业结构形态。从内部分析,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总体效益不高。农业结构中偏重于传统种植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粮食比重过大,经济作物偏少。农产品中,普通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优质产品少。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农户参加规范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农业基本现代化目标。二是工业产层次较低,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链偏谷底。首先从产业层次来看,化工、食品加工及传统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属于国家鼓励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支撑力不够,设计研发、咨询创意、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专业服务“两端在外”的现象明显。其次从产业的集聚度来看,大多的主导产业只是产品的集聚和企业的集聚,未能形成足够的产业集群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再次从产业链位置来看,不仅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起步较晚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只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如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属于从事非关键零部件的外围配套,处于产业链条中低端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附于核心厂商,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技术装备的集成能力不强。三是第三产业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业滞后。2014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2%,均低于全国48.1%及全省47.9%的水平。虽然近几年全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升级转型,但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仍以传统服务业为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户数多、比重大是泰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53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3家,两大行业类单位数占规上服务业单位数高达60%,营业收入占65.3%。而像营利性服务业,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仅分别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0%和1.3%。蓬勃兴起的金融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国际服务等虽然有所发展,也只有19户,仅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户数的0.03%,多数企业仍处于打基础阶段,且投入资金不足。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已成为泰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大制约因素。

2.基础薄弱,要素供给能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产业的孕育、成长和消亡必定遵循市场规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这必然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即产业发展应努力顺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和变化,并迅速及时地在供给方面做出相应灵活和有效的调整。能否现实这一点,对产业内在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2]对此,泰州市存在较大残缺。一是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薄弱。泰州地级市成立不过19年,而且产业项目建设投资力度较弱,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招引与投资建设与周边地区落下了巨大的差距,直接决定了产业升级的基础平台较低。二是要素支撑与获取能力不强。首先泰州本身属于资源匮乏型城市,且仅有的资源含金量也不高。如对于产业升级比较重要的人力资源方面,泰州市属于人口输出型城市,不仅大量的外出就学的人才难以学成归来,而且大量劳动力流向上海和珠三角地区,仅有的基本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技术要求。其次,要素获取能力比较差。比较明显的是近年来对于外资的利用始终徘徊不前。2006年,泰州实际利用外资高于盐城,与扬州、镇江基本相当。但自2008年首次突破10亿美元之后,至今一直在14亿元左右徘徊,而扬州、镇江已与近年突破20亿。三是科技创新资源不足。本地中小型企业较多,且以简单的工贸加工为主是根本原因;科技创新的源头型资源如高校、科研院所难以形成有效支撑。以上多种因素影响到产业创新能力尚未成为泰州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三、从供给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的几点思考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能够为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产业是否实现了转型升级,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还影响到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深处大环境中的泰州,长期以来在GDP考核指挥棒的指引下,也难逃产能过剩挤压市场,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不高、消费市场乏力等宿命。当前,泰州应该抓住中央供给侧改革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的良好的机遇,提升产业结构转化能力,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经济科学发展。

(一)以有效供给为目标,优化三产结构

作为世界制造工厂,我国产品供给能力是毋庸置疑,但是多数为无效供给、低效供给,而有效供给不足,造成了购买力持续外流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尖锐的“供需错配”矛盾。在产业结构正在由外需型向内需型转变时期,更应顺应国内模仿式、排浪式消费需求阶段的流逝大潮,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灵活性,及时的适应市场需求,这乃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树立品牌意识,提供特色、绿色、优质农产品,提升泰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高度重视乡村服务业组织和载体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

二是调整第二产业存量,做强增量,优化工业结构。工业化创造供给应以国家《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工业发展实际,进行结构优化。首先,去产能清僵尸,盘活存量资产。去产能、清僵尸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手段。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必须痛下决心对传统行业、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模式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又没有转型升级愿景的旧行业内的小企业清理出户或者被破产兼并重组。一方面可以盘活存量土地、设备、厂房等存量资产,为新企业、新产业提供条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化解产能,净化市场做出贡献。例如,泰州小化工企业、服装企业、手工机械企业的清理与整合是重点考虑对象。其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满足现实需求。传统产业是现实成熟的需求产业,满足其需求是扭转当下经济被动局面的有力抓手。目前,对泰州而言,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其转型升级的成功对工业结构的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落实《中国制造2025泰州行动纲要》,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改投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力度培育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再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增量,挖掘潜在需求。新兴产业是未来的主导产业,市场的潜在需求。抓住今天新兴产业培育的有力时机,才能抢占明天需求市场。着力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紧扣“医、药、养、游”;高新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重点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节能与新能源产业三个重点。

三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推动的转变,服务业飞速发展将是顺势而为的重点。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方向主要是现代服务业。随着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围绕现代产业,不断优化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文化创意、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围绕现代人城市生活品质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商贸、生活服务业供给水平,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二)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解决产业升级动力源

随着土地、劳动力、环境等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使命的终结,在当前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源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首先,培育优良的创新环境。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GREMI(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强调了区域中制度、法规和实践等组成的系统效率之于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性。Saxenian(1991)指出美国硅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归功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等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5]其次,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加快技术平台建设,围绕支柱性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行业性共性技术平台;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二是做好有效投资结构配置。科学谋划投资领域和规模,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支配,提高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产业升级的源头。如,有限的资金投入更多的倾向于企业设备的技改、科研机构平台的创建、专业技术性人才的招引等等。三是用好互联网重要引擎。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雄居全球第一位,互联网应用规模日益提升,融合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活跃的微观主体正在不断创造出崭新的经济业态和突破传统的全新商业模式。“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泰州若能把握机遇、创造环境,无疑将在各行业获得发展机遇。《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产业升级,即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泰州必须清醒地认识,其经济的基础仍然是制造业,但在崭新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加强互通互联的基础设施建设,把互联网产生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融入本地产业发展,为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改革制度供给,为产业优化提供良好环境

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三大发动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中的根源性发动力。[6]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对产业升级重要杠杆作用。政府必须营造好一个好的产业升级环境。一是要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落实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把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重点放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扶持投入、平台建设、要素整合等方面。二是降低企业升级成本。产业发展依赖的传统资源成本的提高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且不可逆,所以降低当前企业成本的着力点在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一方面,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企业转移出资本边际效率趋下的行业,投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另外一方面,在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的同时,对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技改投入方面,提供税费抵扣,融资便利等,这既是在避免产能过剩的企业负重前行,也是为创新创业企业营造更加适宜的土壤。三是完善制定各项规则。建立规范合理的监管制度,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以更严的标准和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这样才能从长远意义上建立起有序的竞争平台,从而达到提高市场主体素质和能力,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实现供给层面的本质提升。

[1]洪银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J].求是学刊,2014(1):57-62.

[2]葛秋萍,李梅.我国创新驱动型的产业升级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103-106.

[3]2015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2015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之二[EB/OL]. http://xxgk.taizhou.gov.cn/xxgk_public/jcms_files/jcms1/web26/site/art/2016/2/1/art_7266_84121.html.

[4]2015年全市农业经济形势简析—— 2015年全市农业经济形势分析系列之一[EB/OL].http://xxgk.taizhou.gov.cn/xxgk_public/jcms_files/jcms1/web26/site/art/2016/1/25/art_7266_83840.html.

[5]王柏玲,李慧.关于区域产业升级内涵及发展路径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5(3):73-80.

[6]腾泰,范必.供给侧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66.

(责任编辑:王佩)

Thinking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Taking Taizhou as An Example

SUN-Pei

(Taiz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Chinese economy has ushered the key tim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he core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new normal provides a time space and power source for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Local governments like Taizhou, in recent years, have made three times of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essure in upgrading such as the slow pace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uncoordinated internal structure, weak foundation and elements of supply capacity .In this reg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aizhou,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with the goal of effective supply, improving total productivity to solve upgrading power resource problems and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supply to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

new norm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he supply side

1673-2103(2016)03-0084-06

2015-12-10

2015年泰州市委党校系统立项课题(TZDXDXT15-08)

孙沛(1984-),女,江苏丰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F127

A

猜你喜欢
泰州市泰州产业结构
泰州市打造“五个过硬”的应急队伍
泰州市以“四行”下好精准执法“先手棋”
幸福水天堂——泰州
泰州市下好节后安全“先手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泰州古韵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