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自然理念的风景林构建与实践
——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例

2016-09-15 15:46许洺山史青茹杨晓东周刘丽阎恩荣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度假区树种乡土

许洺山,史青茹,杨晓东,周刘丽,阎恩荣

(1.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2.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 宁波 315114; 3.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上海 200904;4.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风景林构建与实践
——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例

许洺山1,2,史青茹3,杨晓东4,周刘丽1,2,阎恩荣1,2

(1.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2.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 宁波 315114; 3.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上海 200904;4.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针对当前风景林构建中缺乏近自然理念的现象,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例,提出基于近自然理念的风景林构建原则:包括依托地形构建风景林;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增加风景林的视觉、嗅觉冲击力;四季布景;注重风景林的垂直层次配置和在风景林中构建人文专题观赏园。该风景林构建原则的提出,可弥补当前风景林构建理念的不足,也可为其他风景林的构建提供参考。

近自然理念;风景林构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风景林是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视觉美感、美化环境为目的,以植被景观营造为主要措施,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为基本原则的自然林或近自然林,其重视植物造景和植物多样性,致力于提高风景林的生态效益和审美层次,从根本上提高风景区的品味。风景林由于能起到改善、美化环境的作用,对风景名胜区的形象提升、建设和增添特色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在风景林的构建中,基于自然林和近自然林理念,用乡土树种改造、建构风景林,已在植物造景和物种选择上有了很大进步。譬如,城市园林绿化、山地风景林的构建、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等[1-4]。但这些规划还存在不足之处,如:风景林规划不明显、构建过程中没有核心理念,不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未能遵循生态学原理,未能体现四季特色和风景林的垂直空间层次美。这些均对风景林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人力、财力浪费,建成的风景林生态附加值不高,或视觉美感低,未能产生提升风景名胜区形象的积极效果。鉴于此,基于近自然生态理念,本文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靶区,提出基于近自然理念的风景林构建原则,以期为风景林的生态建设以及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2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风景林构建原则

近自然理念起源于欧洲,主要指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的力量改造、经营森林,使森林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基于近自然理念,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在对度假区内地形、植被、已有风景林的勘查基础上,结合游客的观景需求,提出了基于近自然理念的风景林构建原则。

1)依托地形构建风景林。风景林的构建应与地形相适宜,依据山体、道路、河岸、沟谷等不同地形以及游客到达程度,构建观赏、人文、休憩、散步、农业采集等风景林。

2)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风景林在依托地形的基础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避免高价格、低成活率的外来树种。即:在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乡土树种,构建特色风景林。譬如:山顶上,选择耐干旱、抗风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相反,在沟谷选择较耐湿润、光需求较少的乡土树种。尽量减少华盛顿棕榈、银海枣等名贵树种的引植。

3)增加风景林的视觉、嗅觉冲击力。在某一地形内构建风景林时,基于适合地形的乡土物种库,选择树形端正好看、散发迷人清香、花朵艳丽的物种构建风景林。

4)风景林季相分明,凸显四季特色。构建的风景林必须体现四季特色,春夏秋冬都有看点。即:构建时,从乡土树种内选择开花和落叶季节不一、新老叶颜色随季节变化的树种,分专题块种植。

5)注重风景林的垂直层次配置,提高垂向景致。构建风景林时,应注重垂直层次物种的搭配,增加垂直方向上外貌、颜色、构型等的多样性,增加视觉效果。

6)风景林中设置人文专题观赏园。在风景林构建中适当地增加人文专题观赏园,提高风景林在科普、采摘、婚纱摄影等方面的旅游附加值。

统计结果显示,零零后高职新生总体状况良好,总分正常的人数为1 509人,占比64%,总分中等以上的比例为96.4%。总分为极高和较高的人数为85人,占比为3.6%。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总分及各分测验得分状况见表1。

3 案例分析

本文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风景林规划为例,剖析近自然理念在风景林构建中的应用实践。

3.1 依托地形构建风景林

基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内山体、平原、道路和湖等地形的空间位置、游客容纳数量和到达难易程度,在度假区内构建了“一带二区三道五园”具有专题特色的风景林。

1)“一带”,指古道游憩带。依据已存在的岭南茶马古道和亭溪岭古道,在古道入口处和古道背景山体构建风景林,增加古道对游客的吸引力。

2)“二区”,指城市背景风景林区和滨湖背景风景林区。依据视线的敏感性和距离东钱湖的远近,将山体分为城市背景和滨湖背景山体。视觉敏感性高,游客较多、景点分布多的白石山、王家大山、平满山、陶公山和奕大山构建为城市背景风景林;而将视线敏感性低、游客较少、环绕东钱湖的东方花博园、二灵山、小沙山、福泉山顶、小普陀、马山、鸡头山、韩岭、茶亭、郭家峙构建为滨湖背景风景林。这些山头相对独立,不仅提高了度假区的景观质量,且近自然化的风景林易于维持,节省后期维护费用,又能维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防止物种入侵,提升了整个旅游区的生态价值。

3)“三道”,指新城区生态廊道、陶公路、高速出口迎宾大道。进入或离开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要选择经过新城区生态廊道、陶公路和高速出口迎宾大道。为满足游客边走边欣赏的需求,依道路的带状分布构建条带状的风景林。

4)“五园”,指樱花园、梨花园、桂花园、婚庆浪漫园和休闲农业园。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虽有山水美景,但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构建具有人文气息的专题观赏园,体现专题观赏性。因此,在游客较多,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构建了樱花园、梨花园、桂花园、婚庆浪漫园、休闲农业园。

3.2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风景林的构建主要选用宁波地区的乡土树种,如木荷(Schimasuperb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南酸枣(Choerospondiasaxillaris)、檫木(Sassafrastzumu)、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gilva)、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Dunn)、红楠(Machilusthunbergii)、浙江楠(Phoebechekiangensis)等。在树种搭配上,山体选用耐旱、耐寒、抗风的树种,如枫香、檫木、小果冬青(Ilexmicrococca)、木荷、赤皮青冈、深山含笑等;平地选择高大、美观的景观树种;山谷选择耐荫、喜水的树种,如南酸枣、红楠、浙江楠等。林下需要配置需光少,耐荫的树种,如小果冬青、山樱花(Cerasusserrulata)、红楠等。

3.3 增加风景林的视觉、嗅觉冲击力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风景林的构建主要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抚育、补植、栽种等措施,加入能体现四季变化的优良色叶树种和芳香植物,增强视觉和嗅觉冲击。如:古道游憩带入口处植被稀少,杂草丛生,缺乏观赏性的大乔木。因此,配置一些视觉冲击力强的植物,如花朵黄色的檫木和花朵白色的木荷,叶片形状(羽状复叶和单叶、掌状叶)和颜色(红色和绿色)不同的榉树(Zelkovaserrata)、香椿(Toonasinensis)、浙江柿(Diospyrosglaucifolia)、乌桕(Sapiumsebiferum)和红楠,果实差别大(蓇葖果、肉果、翅果)的浙江柿、山拐枣(Idesiasinensis)和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以及树形变化(锥形、圆形)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银杏(Ginkgobiloba)和金钱松(Pseudolarixamabilis)等[6-7]。又如:在城市背景风景林的构建中,选择檫木、黄山栾树(KoelreuteriabipinnataFranchet)、山樱花、舟山新木姜子的黄花,木荷、深山含笑、白玉兰(Micheliaalba)的白花,三角槭(Acerbuergerianum)、红楠、橄榄槭(Acerolivaceum)、枫香、红楠的红叶,小果冬青的红果等,以增加视觉冲击。具体城市背景风景林的配置模式见表1[8]。

表1 城市背景风景林的构建模式

3.4 风景林季相分明,凸显四季特色

风景林的构建必须体现四季特色,春夏秋冬都有看点。为此,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风景林构建时,秉承“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红叶飘霜,冬有踏雪寻梅”的理念。在古道游憩带的构建中,由于其背景山体原有林相杂乱,色调单一。因此,从乡土树种中选择地带性植被,使山体色彩缤纷。如:深秋红叶艳艳、灿若披锦的枫香;春季(花期4—6月)花白而繁的木荷;串串红果(果期10月)的小果冬青;春开黄花、叶形奇特、秋季变红的檫木等。此外,古道游憩带依托背景山体,在不同区域配置具有四季特色的植被群落类型,以期形成不同的四季景观效果。具体的配置模式和效果[6]见表2。

另外,风景林季相分明,凸显四季特色的理念也在滨湖背景风景林的构建中有所体现,即:通过配置不同的树种,体现四季特色。春季檫木黄花繁盛,深山含笑、木荷白花朵朵;夏季绿荫成片;秋季小果冬青、枫香、三角槭、红楠等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季小果冬青红果优美,红叶点缀。滨湖背景风景林的主要配置模式和效果见表3[7]。

表2 古道游憩带背景山体群落配置模式和效果

表3 滨湖背景风景林的物种配置和效果

表3(续)

3.5 注重风景林的垂直层次配置,提高垂向景致

风景林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观赏性,不仅远观有好的视觉效果,还要注重垂直层次的搭配,体现垂向美感。①新城区生态廊道的构建中,在不同路段设置了3种景观:景观一,打造以樱花品种为主的“樱花烂漫”廊道,廊道由里到外依次搭配灌木种红枫(Acerpalmatumthunbf)、红叶李(Prunuscerasifera)、染井吉野樱(Prunusyedoensis)、日本晚樱(Prunusserrulata)、短梗冬青(Llexbuergeri),乔木种舟山新木姜子和池杉。乔灌间垂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提高了风景林垂向的景观效果;景观二,打造以芳香植物为主的“清香芬芳”廊道,在廊道内侧配置小乔木二乔玉兰(Magnoliasoulangeana)、深山含笑、辛夷(Lilymagnolia)、醉香含笑(Micheliamacclurei)、白玉兰,中间层配置乌桕和鸡爪槭(Acerpalmatum)等灌木,最外层配置高大的乔木水杉,形成一幅多层次、立体感的景观效果;景观三,设计为“多彩之秋”廊道,展示秋之韵味。廊道内侧配置茶梅(Camelliasasanqua)、山茶(Camelliajaponica)、桂花(Osmanthusfragrans)、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等灌木,外侧配置银杏(Ginkgobiloba)、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mucronatum)等乔木[9],整体上达到了很好的垂向景观效果。②在高速出口迎宾大道的建设中,草本层配置鸢尾(Iristectorum)、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灌木层配置红叶石楠(Photiniaxfraseri)、构骨(Iiexcornuta)、桂花、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乔木层配置银杏[9],这种配置提高了风景林的垂向景致,形成了层次有致的银杏大道。

3.6 风景林中设置人文专题观赏园

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提高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观赏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在平坦地区主要构建樱花园、梨花园、桂花园、婚庆浪漫园和休闲农业园。①樱花园。樱花在东钱湖地区虽有点缀分布,但没有形成规模,不能满足游客赏樱的热潮,结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优势,有必要构建一定规模的樱花园。②梨花园。梨花(Pearblossoms)在东钱湖有很好的适应性,而栽种的杨梅(Myricarubra)林长势不好,适合将其改建为梨花园,兼经济与观赏于一体。③桂花园。东钱湖陶公庵有一株“千年古桂”,适合在此建立桂花园,将桂花景致推向极致。④婚庆浪漫园。时下,来东钱湖拍摄婚纱照的新人日益增多,为了满足更多游客更专业的婚纱摄影,结合东钱湖的美景,建立具有婚庆特色的浪漫园。⑤休闲农业园。近年来,绿色有机食品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适合在十里四香处构建休闲农业园,将农业景观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具体设计见表4。

表4 人文专题观赏园的设计和效果

4 小结与讨论

近自然理念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森林经营、植被恢复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中,其表达了一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和自然演替的经营理念。已有研究指出风景林构建中遵循近自然理念,在自然条件下构建,充分发挥本地植物[12-13],以及构建中立地划分、树种选择、采伐作业、群落构建、抚育管理、效益监测等各方面的要求与原则[14-16]。但目前近自然理念在风景林的构建中还存在理念方面的不足,本文依据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地形和游客数量的空间分布,提出基于生态学近自然理念的风景林构建原则,并以具体的《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风景林的建设规划》为实践研究,旨在为以后风景林的构建提供借鉴。

*:感谢王良衍、李修鹏、孙平、程兴火在野外调查中给予的帮助和便利以及对本规划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1]王忠,欧阳婵娟,罗燕燕,等.乡土植物在广州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36(4):33-37.

[2]刘小冬,陈建清,李宏彬,等.山地风景林下植被景观结构与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690-692.

[3]陈冬福,陈宇,蒋海燕.探索构建人工植物群落的新途径——以宁波市镇海区公园绿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512-9514.

[4]陈霜,刘威.乡土植物对重庆地域性园林景观构建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9):159-160.

[5]张德顺,李秀芬,Norbert Weber.“近自然林”—一种理念的起源与传播[J].山东林业科技,2009(2):102-105.

[6]胡祖勤,刘良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群落配置方略[J].现代园艺,2009(1):24-25.

[7]严晓,傅徽楠,周武,等.上海城区典型景观林的群落结构解析[J].中国园林,2014(1):105-109.

[8]杨同辉,达良俊,宋永昌,等.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Ⅰ)群落结构及主要组成物种生物量特征[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4):363-369.

[9]章采烈.论中国园林花木配置原则[J].中国园林,1999(15):66-67.

[10]商海东,刘玉娜,张晓丽.人工山体绿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J].北京农业,2013(18):53.

[11]吴光洪,胡绍庆,宣子灿,等.桂花品种分类标准与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3):281-284.

[12]门立军.近自然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4(8):133.

[13]李慧卿,江泽平,雷静品,等.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4):6-11.

[14]王旭,周光益,李家湘,等.近自然经营理论在生态风景林的应用——以深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3-15295.

[15]李妮,陈其兵,杨玉培.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园艺,2006,34(3):24-26.

[16]黄清麟.浅谈德国的“近自然森林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3):73-77.

Desig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Scenic Forest Based on the Near-natural Ecological Concept—A Case Study of Dong-Qian Lake Tourist Resort

XU Ming-shan1,2,SHI Qing-ru3,YANG Xiao-dong4,ZHOU Liu-li1,2,YAN En-rong1,2

(1.Schoolof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2.TiantongNationalForestEcosystem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Ningbo315114,Zhejiang,China;3.YouthScienceandTechnologyguidestationofBaoshandistrict,Shanghai200904,China;4.Institut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Science,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Xinjiang,China)

In the view of the current phenomena that lacking near-natural concept in building of scenic forest,we regarded Dong-Qian Lake tourist resort as a case study area for the designing of scenic forest that based on the near-natural concept.The principles of the near-natural concept focuses on the designing of scenic forests at the right place,employing of the native species,increasing the visual impact,locating the seasonal scenery,focusing on dimensional layered of landscape and humanities ornamental garden.These basic principles can recover the shortages of scenic forest designing,and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ing of other scenic forests.

near-natural concept;scenic forest design;Dong-Qian Lake tourist resort

2015-05-13;

2015-06-25

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林木功能性状的森林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C10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常绿阔叶林植物构型与群落层片配置的生理学机制,31270475)

许洺山(1988—),男,甘肃古浪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E-mail:yumsh09@lzu.cn。

阎恩荣。E-mail:eryan@des.ecnu.edu.cn。

10.13428/j.cnki.fjlk.2016.01.043

S727.5

A

1002-7351(2016)01-0215-06

猜你喜欢
度假区树种乡土
滨海旅游 度假集群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树种的志向
苏州阳澄湖半岛:城市的“后花园”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树种的志向
乡土中国
浅谈园林艺术在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旅游度假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