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

2016-09-16 09:17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五期培训高端人才班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11137
中药与临床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药学本草中成药

彭 成(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五期培训高端人才班,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611137)

·名家论坛·

论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

彭 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五期培训高端人才班,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611137)

【专家介绍】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先后负责国家“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SCI收录70余篇,总编著作2套29部,主编学术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负责人)、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负责人)。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技术,创制病证模型,主编《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提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模式,研究有毒中药,主编首部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针对地震灾区自然生态和植被严重破坏、灾区人民失去可持续生活生存基础的现状,提出地震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以阿坝州5·12特大地震灾区道地药材大黄、川贝母、厚朴为研究对象,整合政产学研用的资源,集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开发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力量,在地震灾区开展道地药材生态修复、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以及产品研发与综合利用,为灾区生态恢复、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

1 中药与中药学

中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技术体系,是中医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主要手段,对中华民族的医疗健康和繁衍昌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药在我国古代医药书藉中,被称为“药”或“本草”。“药”,文字记载已久,三千多年前古钟鼎上之铭文(即金文)即见,《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词源》谓“药”,本指可治病之草,后泛指可治病之物。“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汉书·郊祀志》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有“本草待诏”的记载,《汉书·楼护传》谓“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韩保升《蜀本草》云:“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反映了我国传统药物以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是用“本草”命名的,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物就有252种,而动物药物仅67种,矿物药物仅46种。自此,我国药学著作,尤其是主流本草,均以“本草”命名,自成体系。如,唐《新修本草》(公元656~660年)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书共54卷,其中目录2卷,正文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收录药物800多种,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有名未用9类。明代·李时珍,通考800余种文献,进行长期实地考察、采访和临床应用,历时28载,三易其稿,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的巨著;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绘图1109种,附方11000多首,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分16部,以下再分为60类(如木部分: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6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其析族区类,纲振目张。清代·赵学敏博览群书,参考文献600余种,广泛收寻民间和外来药品,1765年辑成《本草纲目拾遗》,全书收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药逐渐系统传入我国,1857年(咸丰七年)英国传教医师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年)与江苏秀才管嗣复共同编译《西医略论》,由上海仁济医馆出版;1871年美国长老会教徒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与孔继良共同编译《西药略释》,由羊城博济医局出版。为了有别于西医、西药,才出现了中医、中药的概念。1893年李鸿章创“西医学堂”,西医、西药与中医、中药才被社会广泛认可、规范使用。由此可见,中药是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称呼。

2 系统中药与系统中药学

复杂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元素,是系统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内部组织,是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关系;系统的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行为、效能和作用。因此,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中药复杂系统是环境生态复杂系统、人体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决定中药复杂系统的关键因素是中药的“品、质、性、效、用”五个要素。品,包括不同来源的品种、加工后的炮制品和实际应用的产品;质,是指中药的质量,包括外在性状质量和内在品质,内在品质主要包含遗传物质和药效物质;性,指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补泻、润燥、走守、猛缓、动静、刚柔等;效,指中药的功效,包括中药的治疗作用、保健作用和毒副作用;用,指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应用规律,包括辨证施治、配伍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1]。

2.1品种

中药品种包括药材品种、炮制品种和中成药品种。药材品种,是指中药不同来源的生物物种或矿物化合物。有单一基原的,也有多基原的。如牛膝来源于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e Bl.的干燥根,是单一基原的品种;有时也指种以下的亚种、变种或变型,如厚朴来源于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 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等;多基原品种,如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或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 eng et Hsiao或云连C.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往往是复杂品种。炮制品种,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采取独特的制药技术所获得的中药入药饮片。如2015年版《中国药典》白芍项下,收录了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三种不同的炮制品种。其中,生白芍为洗净、润透、切制、干燥所得薄片;炒白芍为生白芍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所得,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气微香;酒白芍为生白芍加黄酒(100 kg白芍片用黄酒10~20 kg)拌匀,闷透,文火炒炒至微黄色所得,亦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生白芍擅长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头痛眩晕以及自汗、盗汗等;炒白芍性稍缓,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用于血虚萎黄,腹痛,四肢挛痛,自汗盗汗等;酒白芍酸寒之性降低,入血分,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用于肝郁血虚,胁痛腹痛,月经不调,四肢挛痛。中成药是以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制剂方法不同,可形成不同的中成药品种。如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一清胶囊和一清颗粒,药物组成一致(黄连、大黄、黄芩),主治病证一致(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吐血、咯血、衄血、痔血;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等),但制剂方法不同,产生了两个中成药品种。总之,“中药品种”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从中药材、中药饮片到中成药,它们都是中药不可分割的部分。

2.2品质

品质是反映中药种质、种苗、生长环境、栽培、采收、产地加工、炮制、制剂、储存、用法等方面固有的整体特性的质量,即指中药的质量,包括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两部分。外在品质,主要指中药的性状质量,即“真、伪、优、劣”和以“辨状论质”为基础的形、色、气、味,显微鉴别,理化测定为手段的质量评价;内在品质主要包含遗传物质和药效物质。中药品质的高低、好坏,主要与中药的种质资源、生长环境、加工制备方法有关。优良的种质资源是中药质量的保证,适宜的生长环境是中药质量的外部条件,合理的栽培、采收、加工、储存、炮制、用法等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中药品质应包括中药种质、种苗、药材、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等一系列产品的质量,涉及中药栽培、生产、销售、应用和药效毒理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应按照GAP、GMP、GSP、GLP、GCP的规范进行中药品质的控制,保证中药的质量。

2.3药性

药性是中药作用于机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也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药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质,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寒、热等不同效应的高度概括。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此具有不同的作用。升降浮沉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归经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有毒无毒是指药物对机体是否有损害作用,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有毒性,有毒中药专门指那些药性强烈,对人体有毒性或副作用,安全剂量小,用之不当或药量超过常量,即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可致人死亡的中药。

2.4功效

“功效”一词,首见于《汉书》,其含义为“功劳、成绩”或“效验、成效”。中药功效是中药学的核心和主体,是中药学区别于传统本草学、现代药理学的重要特征,是现代中药学的学科标志。简言之,中药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治疗作用、保健作用的理性概况,主要分为治疗功效和保健功效。治疗功效又分为对证治疗功效、对症治疗功效和对病治疗功效。对证功效是针对中医所特有的“证”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如发散风寒,主要针对“风寒表证”发挥治疗作用;清热解毒,主要针对“热毒证”发挥治疗作用;凉血止血,主要针对“血热出血证”发挥治疗作用等等。对病功效就是针对中医的“病”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如截疟、驱蛔虫等,分别针对疟疾、蛔虫病发挥治疗作用。对症治疗功效指消除或缓解患者某一自觉的症状或临床体征的治疗功效,如麻黄之平喘,生姜之止呕,柿蒂之止呃逆等皆属“对症”之功效。保健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对人体预防或养生、康复等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包括预防功效和养生功效。预防功效是指采用以药物为主的多种手段,如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等,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养生功效指中药用以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强身健体,调理情志,养护脏腑,延缓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均属于中药的养生功效,中药的养生功效早期本草中就有相应的记载,如“延年、轻身不老、悦颜色、黑须发”等。

2.5应用

中药临床应用的形式主要有饮片和成药,主要包括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等方面的内容。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的显著特点,是指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复杂病情,增效减毒。古人将中药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用量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治疗目的,中药单味药或中成药所应用的剂量。中药的用量与药物自身性质,临床需要、患者情况以及地域、季节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用法,主要包括给药途径、不同剂型、服药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胃肠道给药和不经胃肠道给药两类。不经胃肠道给药包括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等。中药剂型很多,包括汤剂、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灌肠剂、栓剂、注射剂、气雾剂、吸入剂、烟剂、洗剂、搽剂、软膏剂、膏药、橡胶贴膏、涂膜剂、凝胶贴膏、离子透入剂、滴眼剂、滴鼻剂、舌下片剂(膜剂)、含漱剂、栓剂、吹入剂等。服药方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也是合理用药的要求。如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30 min至1 h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 h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服;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用量,即日服药量。汤剂一般为一日一剂,每剂分二次或三次服用;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 h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发汗药、泻下药,因药力较强,服药应中病即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用药禁忌主要包括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证候禁忌是指某些病症应当避免使用某种或者某类中药饮片或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主治热闭神昏证,不能用于寒闭神昏,寒闭神昏当用苏合香丸。配伍禁忌是指两药合用后使治疗效应下降,或使毒副作用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效应者,原则上都不宜合用;历来把这些视为配伍禁忌药,并概括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妊娠禁忌是指妇女在妊娠期间使用某些饮片或中成药会损害母体及胎元以致引起堕胎的药物,包括禁用药与慎用药两类。禁用药多是大毒的药物、引产堕胎药、破血消癥药、峻下逐水药,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等。慎用药包括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含有上述成分的中成药,也就相应被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如禁用的品种有舟车丸(含大量峻下逐水,行气破滞之品)、安宫牛黄丸、紫金锭(含有麝香、朱砂、雄黄)、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含有活血行气之品)等;慎用的品种有羚羊清肺颗粒(含有大黄)、香砂积术丸(含有积实)、牛黄上清丸(含有大黄)等等。饮食宜忌是指服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期间禁忌进食某些食物,简称食忌,又叫忌口,以免降低、破坏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另外,儿童、老人由于生理、心理不同于成年人,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与成人有差异,儿童应根据体重或年龄计算用药剂量和使用途径,避免滥用滋补类药物和注射液,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老人因机体组织器官衰老,对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减慢,避免使用对肝脏、肾脏等药物代谢器宫有损害的药物,也应避免对心脏、血管等组织有损害的药物;运动员因其职业特殊性,对含有兴奋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使用;中成药应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安全合理使用药物。

系统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复杂系统品种、品质、药性、功效、应用等关键要素发生、发展、变化的科学。其中,功效是联系和破解中药复杂系统与环境生态复杂系统、人体复杂系统的桥梁,是系统中药学的关键与核心。

[1] 彭成·系统中药与多维评价[J]·中药与临床,2010,1(1):7-10·

(责任编辑:蒋淼)

·品种品质·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E00406),国家“973”计划(2012CB723502)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11137

清以前的本草文献,记载的中药已超过3000种。1935年陈存仁《中国药物大辞典》收录词目4300条,各药物之下,列原名、命名、古籍别名、外国名称、基原、产地、形态、种类、采取、制法、性质、效能、成分、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集验方、用量、施用宜忌、参考资料等23项,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最大型的药学辞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公开出版和内部刊印的中药著作数千种,其中,《中药大辞典》载药5767种,各药下设有药名、异名、基原、栽培、采集、药材、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宜忌、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备考等项,并附墨线图。附编为中文名称,植、动、矿物学名、化学、药理、疾病防治及参考文献索引等。尤其自50年代以来,政府先后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经上世纪中后期调查,中药资源达12807种。目前,由国家组织的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预计,品种将明显增加。上下几千年,纵横近万里的中药,其医疗实践基础、历史文化底蕴,举世无双。

综上,中药,传统称“药”或“本草”,是现代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称呼,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中药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在中医药理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反映了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因此,中药必须赋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有内涵,如性能、功效、应用等。这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并用以阐述药物与机体的作用及其应用规律,也是中医认识和使用中药的重要依据,迄今仍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实践。而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应用之前,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临床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制成饮片或中成药,才能用于临床。

饮片是由中药材制成的片状、块状、丝状或段节形状的加工炮制品,可以用以制备各种制剂或直接服用。饮片可以是单味药,也可以是复方(如神曲、芜荑或复方中与其它饮片同煎的六一散、碧玉散等);大多数饮片是固体状的,但也可以是半流体或液体状的(如饴糖、蜂蜜、竹沥等)。固体状的饮片,可以是片状、块状、节段状、颗粒状,也可以是粉末状,如《伤寒论》十枣汤,以十枚大枣煎汤送服甘遂、大戟与芫花的粉末饮片;《温病条辨》三仁汤、《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等复方,与薏苡仁、杏仁、茵陈诸药同煎的水飞滑石,就是极细的粉末饮片。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处方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制剂。既包括膏、丹、丸、散等传统剂型,又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口服液、气雾剂、注射剂等现代剂型。

中药学是医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研究对象是中药,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药材鉴别、种养殖、采收、贮存、加工炮制、制剂、药性、功效、应用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的知识技术体系。

历来古代的主流本草包罗万象,凡有关中药的知识,无不涉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学研究内容的日趋丰富,各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中药学不断分化,专门研究其栽培、鉴定、炮制、制剂、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毒理、药代、药性、临床应用等分支学科日渐增多,必须进行总结、创新、提高。

猜你喜欢
中药学本草中成药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