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帮”天价做局的名利场

2016-09-18 08:30
新传奇 2016年29期
关键词:收藏者赝品古玩

“国宝帮”天价做局的名利场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江湖,在“国宝帮”背后,也藏匿着一个名与利的江湖,而且深不见底,“国宝帮”更是以那些收藏了大量“国宝”的藏家为中心,以多名伪鉴定专家为“护法”组成的一个小圈子。

近日,备受收藏圈关注的“李舒弟诉‘西风’(张星忠)等名誉权纠纷案”做出一审判决。西风败诉引发业内热议,“国宝帮”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指出,西风败诉是因为打假方式太过简单粗暴,并不能说明藏品为真。同时,市场要防“国宝帮”,更要防专门鉴定国宝的伪专家。他们打着自封的名号到处鉴宝,即使是刚从窑里烧出来的罐子他们也能鉴定成国宝。正是这群人让“国宝帮”成为了收藏圈的贬义词。

收藏热潮催生“国宝帮”

收藏热潮让不少人将闲钱从股市转移到文物艺术品收藏上,然而在文物艺术品收藏圈内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街串巷、到处收购,虽是民间收藏家,但手中却藏有大批“国宝”级别的藏品。这一群体逐渐形成收藏圈内独特一景——“国宝帮”。

最近两年,“国宝帮”这一词汇频繁现身于各古玩论坛、收藏节目中,更多的时候“国宝帮”是以负面形象现身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国宝帮”就是坑蒙拐骗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国宝帮”也并不全都是这样的群体。

“国宝帮”主要分为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由那些有着强烈投机心理,在文物辨识知识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听信他人所言,将赝品当成国宝的文物收藏狂热爱好者们。而第二个群体相比第一个群体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限于圈子文化,他们所讨论的、看到的都是赝品,而且他们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些赝品上。即使从别的途径知道自己手中的“国宝”不是宝后,他们从心理上也是很难接受的,并且反过来与人宣传自己的错误认知,误导他人相信自己手中的是“国宝”。

第三个群体本身对收藏并没有很高的兴趣,而且他们对藏品真伪并不关心,因为无论真假,这些所谓的“国宝”在他们手中只是一个用来蒙骗他人的道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国家博物馆瓷器鉴定专家王中信表示,目前经济环境大好,盛世收藏的现象也就显现出来了,民间收藏热是一种正常现象。有时这些民间收藏家手中也会收藏到个别高级藏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收到真正的宝贝。业内人士认为,有人去购买、收藏艺术品、历史文物是值得赞扬的事,对历史文化保护、流传也是一种贡献。但是如果拿着一堆假的东西当做国宝,反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

做局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国宝帮”的进化并非一朝一夕,一些古玩爱好者起初并不全是利益驱动,他们出于对文物的喜爱,而开始在地摊古玩市场中淘宝,结果因为水平不够,或者是被人误导而走入歧途,在收藏了一批“国宝”后,却屡屡被人鉴定为赝品、仿品,备受打击的他们不愿接受事实,以收藏者之间互相认可的方式形成了情感联盟。

“你花心血收藏了那么多古玩,大家都说是假的,你能甘心吗?这时忽然有个藏家说你收藏的是真的,你是否会出现一种知己的感觉?相互吹捧之下,你就更有信心了,不会认为自己收藏的是赝品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宝”收藏者说。

不过这种所谓“惺惺相惜”的友谊并不是关键所在,真正让“国宝帮”泛滥的还是其背后的利益链。这个江湖中上演的其实是“击鼓传花”的游戏,每个人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最早将钱砸进去的收藏者,给新入行的藏家们灌输歪曲的收藏理论,一级一级地将“国宝”故事演下去。

由此“国宝帮”形成从低到高不同分层,最底层是入行不深的古玩爱好者,总以为自己捡漏了,手中只要有一件“宝贝”就敢吹嘘上亿,对于他们来说卖不卖不重要,关键是自我心理满足,享受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不过当收藏者已经拥有一定量的“国宝”,缴了不少学费,学了些杂七杂八的收藏知识,在全国各地结识了不少同好,了解目睹了一些行规和做局,他们开始有了新的野心,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分享鉴赏,而希望借藏品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

有的“国宝帮”在全国各省市乡镇布下征集线路,各路送宝人经常络绎不绝,让旁人看着十分艳羡,同时媒体宣传铺天盖地,各路专家也纷纷为之站台呐喊,以打通一条将藏品洗白升值的路径。

更高级的玩法是放长线钓大鱼,不在乎卖藏品的那点利益,甚至对收藏、对真假都没什么兴趣,藏品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工具。他们会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即使里面的东西全部都是赝品,仍然可以轻松地通达地方政要,在当地俨然树立正面公众人物形象。然后从银行贷款,找政府扶持等等原先很困难的事情就变得很容易了。

将藏品和博物馆换成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现象。“我看到的情况就是,有很多博物馆跟政府换资源,盖一个假博物馆,然后跟政府换土地资源。现在博物馆成为社会的香饽饽了,政府也不一定懂。而且越是假的博物馆,规模还越大。”一位业内人士担忧地表示。

“国宝帮”的种种做局都离不开鉴定专家,昧着良心的专家和伪专家们则成为催化剂。“有个水平很高的专家说这个‘不错’啊?”常听到有收藏者这样反问说他藏品为假的人。

有的专家经常用“不错”、“还好”、“好看”、“少见”、“可以玩玩”、“有点味道”之类的词语应付,而不是“老的”、“真的”、“清代的”等明确作答,当然如果遇到的是伪专家的话,鉴定也不靠谱。

实际上,因为收藏圈内种种利益纠葛,多数专家都采取不得罪人的办法,就是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藏品,哪怕知道是赝品,也别戳破,否则可能得罪一群在圈子里混的人,给自己引来麻烦,那些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专家就更不会提出异议了。

利益交换乱象何时休

据业内人士估计,“国宝帮”成员有可能已占收藏爱好者的半壁江山。“国宝帮”现象引发的利益交换、权力寻租乱象,已经不只是艺术品收藏领域的顽疾。“把一堆赝品、破烂捐给博物馆,内外勾结,国家的钱就流入了私人的腰包。”一位接触博物馆的收藏界人士张言(化名)说。

2013年媒体曝光的河北冀宝斋博物馆事件至今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冀宝斋后来被撤销注册证,闭馆整顿。但是人们仍然质疑的是,一个赝品充斥的博物馆竟然获得“重点工程”称号,何以得到政府每年60万元的资金扶持?馆主多年来收购4万余件“古董”耗资数千万元,钱从哪里来?对于村民反映的村委会“打白条”、卖地买古董等问题尚没有明确结论。

“这些人最后走向的结局就是骗,花出去的钱怎么回来?多数人知假卖假,不知者,不多,最终都是为了名和利,却说是为了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张言透露,假东西还要捐给博物馆,醉翁之意不在藏品,而在于利益交换。“涉及到官员的升迁,一个在职的官员,在他的领导下,有人捐献了价值不菲的文物,这就是政绩。”

“谁如果说捐赠藏品是假的,领导就不愿意了,必须说真,必须说几十个亿上百亿,而专家拿红包,昧着良心说话。”张言说,如此配合,内外勾结,国家的钱没了,装进私人的腰包,奖励发给捐赠赝品的收藏者和促成捐赠的有关领导专家了。

袁银龙很痛心地告诉记者,安徽亳州市的一个收藏家,在被三个专家鉴定自己大批藏品都是赝品后,无法面对失败打击而自杀了。“他们后来都知道自己收藏的东西是假的,但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还要把自己包装成爱国者微博,不去骗人的已经算是有良知的了。”

“这东西全世界存世量可能只有几十件,但不代表我这里就没有啊?我运气好确实可能买到啊?”经常听到“国宝帮”这样反驳。“国宝帮”的偏执在收藏圈也是出了名的。他们一口咬定东西是真的,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专家如果说实话反而被认为是伪专家。

人若不自欺,何以欺人?从金缕玉衣、汉代玉凳、永乐青花热水瓶到后来的冀宝斋博物馆,这些收藏界的笑话,如果用理智的心态和专业的知识来判断,就不会陷入“国宝帮”中不能自拔。旅日瓷器收藏爱好者卫晓非曾对比中日收藏者说,中国收藏者越来越缺乏理性,在当下火爆的收藏市场中,尤其需要能真正从内心中本着审慎和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藏品。

另外,认为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照馆藏品的样子购买,不是精品也是真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观念,因为真正的古玩专家是不会为外人鉴定的。

(《北京商报》2016.7.5、《华夏时报》2015.8.18)

猜你喜欢
收藏者赝品古玩
真品和赝品
古玩家
月光的收藏者
古玉的传统方法与科学技术鉴定的优劣势比较
《伊犁河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汇集》古籍收藏者索引
说说古玩、古董和文物
门泽光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
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说
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