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羊角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

2016-09-18 05:54戴帅军赵亚飞王云鹏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7期
关键词:岔口钼矿花岗岩

戴帅军,赵亚飞,王云鹏,尹 乐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50016)

卢氏县羊角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

戴帅军*,赵亚飞,王云鹏,尹乐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50016)

本区位于黑沟—维摩寺—红石硐与瓦穴子—乔端两大断裂间的秦岭造山带北秦岭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带宽坪推覆,叠置构造岩化西段。区内出露的大红崖岩体。为燕山期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呈岩株状产出,由细中粒二长花岗岩和细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及细粒黑云母闪长岩组成。岩体内钼矿化主要呈微细脉状或呈稀疏侵染状发育于二长花岗岩石的节理和面理中。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情况及找矿方向进行了论述。

卢氏县;羊角山钼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

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研究区位于黑沟—维摩寺—红石硐与瓦穴子—乔端两大断裂间的秦岭造山带北秦岭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带宽坪推覆,叠置构造岩化西段。区内变形变质强烈,不同级别和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发育,几次NWW向长期多次活动的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该区构造的发展演化。中新生代大规模的逆冲推覆和地壳大规模强烈的收缩挤压,强烈地改造了前期的构造,形成了北秦岭自北向南的巨大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系(见图1)。

区内分布的宽坪群地层为一套中浅变质岩系,以富含Si、Mg。Fe为特征,中上部为碎屑岩和碳酸岩,下部为基性火山岩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和陆源沉积岩夹层,属元古宙陆缘裂谷火山—陆源碎屑岩建造。中新生代的三叠系上统,白垩系上统和古近系的陆源碎屑沉积岩系和大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地层仅在区内中新生界断陷盆地中呈带状零星分布。该区岩浆活动频繁,从元古宙到中生代都有不同程度和规模不一的岩浆活动,元古宙主要为大陆裂谷型中基性火山岩,加里东期该区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各类岩浆活动都有形成NWW向有规律的岩浆岩带。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以晚期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主。本矿床就位于该区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大红崖岩体内及接触带上。

北秦岭构造带内金属、贵金属矿产丰富,是秦岭造山带东段重要成矿带。成矿时间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而与燕山晚期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形成斑岩型矿床。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仅有中元古界宽平群四岔口组(Pt2s)和第四系(Q)地层出露。

中元古界宽坪群四岔口组(Pt2s):主要分布于预查区的内北部和南部。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该岩石具片状构造,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和黑云母,其次含少量金属矿物和电气石。黑云母呈鳞片状,粒径(0.01mm×0.03mm)~(0.1mm×0.5mm)褐色,多色性吸收性显著,近平行消光,少量被绿泥石交代,定向排列。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0.02~0.1mm。副矿物电气石含量相对较多,呈柱状,粒径0.02~0.1mm绿色,多色性吸收性显著,平行消光,中正突起,大致定向排列。

第四系(Q):分布在矿区南部的沟谷地带,为冲积物、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残坡积物等。

2.2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F1、F2、F3、F4,4条规模较小的构造破碎带。

F1构造破碎带:位于矿区南部的大红崖。出露于大红崖二长花岗岩岩体中,长140m,宽1.5~2m,走向近东西,倾向260°左右,倾角78°。

F2构造破碎带:位于矿区南部的纺车沟口一带。出露于中元古界宽坪群四岔口组黑云石英片岩中,长185m,宽3m,走向近东西,倾向160°,倾角56°左右。

图1 羊角山区域地质图

F3构造破碎带:位于矿区北东部的东锁头沟一带。出露于中元古界宽坪群四岔口组黑云石英片岩中,长430m,宽约10m,走向近东西,大致走向110°左右。局部地段具弱磁性。

F4构造破碎带:位于矿区南部的大红崖岩体中部。出露于大红崖二长花岗岩岩体中,长486m,走向近东西,大致走向127°左右。

2.3岩浆岩

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为大红崖岩体。该岩体为燕山期晚期酸性侵入岩,呈岩株状产出,由细中粒二长花岗岩(K1DH2ηγ)和细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K1DH2ηγβ)、花岗斑岩及细粒黑云母闪长岩(δ)组成。该岩体与区内钼、钨矿化密切。

2.4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为主,但在岩体与宽坪群地层的接触带可见热液变质作用。出现广泛的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的面型蚀变及线状蚀变,矿区硅化和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细脉。

3 地球化学特征

3.1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本区虽未开展地质地球化学剖面工作,但为了了解工区不同地质体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根据采样点位于不同地质体上的特点,选择性地统计出区内不同地质体中土壤样品元素含量(见表1)。

从表1可知:测区W、Mo、As、Pb、Zn、Sn元素含量较黎彤克值(76年)高,而Au、Ni、Cu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地壳。测区Mo、W、As、Ni、Cu、Zn、Pb、Co、Ag元素含量较区域平均值高,尤以Mo、W、As更为明显;仅有Au、Sn元素含量较北秦岭地区区域含量低。宽平群四岔口组与大红崖酸性岩体相比,宽平群四岔口组Cu、Zn、W、Mo、Co、Ni元素含量较高,而大红崖酸性岩体As、Sn元素含量较高,W四岔口组、大红崖岩体中变异系数均较大。说明测区主要成矿元素处于高背景之中,其含量对地层选择性不强;W含量跳跃性较大,离散度更大,更有利于富集成矿。

表1 羊角山钼矿区不同地质体土壤样品元素含量特征表(10-6,Au10-9)

3.2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Mo、Cu、W、pb等多元素综合异常14个。区内主要异常场呈面状和弧岛状地球化学异常场。

曹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区内钼异常位于曹沟一带。评序值2.5965,评序2,异常类别乙2。异常位于大红崖燕山晚期酸性岩体(K1DH2ηγ)与宽平群四岔口组(Pt2s)接触带上。岩性为中粒—细中粒二长花岗岩、斜长角闪片岩、钙质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元素组合以Mo、W为主,伴生Pb、Ag、Sb、Au、Zn、As、Cu等。Mo最高39.48×10-6,平均11.84×10-6,衬度2.37,面积0.7385km2,规模1.7488;W最高71.40×10-6,平均16.47×10-6,衬度2.06,面积0.1445km2,规模0.2976;Mo元素异常呈面状分布于大红崖燕山晚期酸性岩体(K1DH2ηγ)与宽平群四岔口组(Pt2s)内接触带。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明显,细分有南、北2个较明显浓集中心,以南浓集中心为主。其它元素异常规模小、零星分布于Mo元素异常区。钼矿化多呈细脉状、浸状或鳞片状产于花岗岩中。根据元素组合及所处环境认为,该曹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由辉钼矿化引起的。

纺车沟口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该异常位于纺车沟一带。评序值1.0701,评序3,异常类别乙2。以W、Mo为主,伴生As、Pb、Ni、Co、Sn、Sb、Ag、Ni、Cu、Zn、Au等元素。W最高50.70×10-6,平均15.90×10-6,衬度1.99,面积0.3202km2,规模0.6363;Mo最高28.77× 10-6,平均8.46×10-6,衬度1.69,面积0.1252km2,规模0.2119。Mo、W元素异常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明显,且吻合好,Pb、Ag、Sb、Au、As、Cu等元素异常零星或带状围绕W、Mo异常浓集中心分布。该异常呈北西西线状分布于大红崖燕山晚期酸性岩体(K1DH2ηγ)与宽平群四岔口组(Pt2s)外接触带附近。W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有一定的浓集中心与分带,其它元素强度不高、规模不大,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不明显,零星分布于W异常浓集中心。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可能与破碎带或岩石局部元素富集有关。

在勘查区中南部和北部分别圈出了Mo、W异常。后经地表槽探和深部钻探工作揭露,在预查区中南部的二长花岗岩体中发现有多处外钼矿化。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在测区西南部曹沟东侧的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钼矿化多呈细脉状产出。规模小,分布稀。经槽探揭露取样分析,部分样品的钼品位可在其边界品位以上。区内除钼外,中部和北部的钨异常分带较为明显,有一定的浓集中心,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槽探取样分析个别样钨品位在边界以上。

(2)在二长花岗岩体内钼矿化主要呈脉宽1mm左右的微细脉状发育于二长花岗岩石的节理和面理中,或呈稀蔬侵染状发育于二长花岗岩中。在二长花岗岩体局部地段,钼矿化富集达到工业指标,施工的2个钻孔中圈出了3个钼矿(化)体。钼矿化与二长花岗岩石呈过渡关系,钼矿化富集地段与二长花岗岩无明显的边界,无产状显示。仅依据采样分析结果圈出。

图2 羊角山钨.钼异常分布图

4 找矿前景

该区位于瓦穴子大断裂北侧大红崖二长花岗岩体分布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燕山期大红崖岩体为中粒二长花岗斑岩和中细粒花岗岩、正长斑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具多期次侵入的特征,在空间上几种岩性交替出现。岩性与位于该区北部的南泥湖、上房大型Mo、W矿床成矿母岩相似。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区内圈出3个异常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和分带明显的以W、Mo为主,伴生Sn、As、Ni、Co、Cu、Pb、Zn、Au、Ag等元素的综合异常区。这些异常分布区的地表Mo、W矿化发育,钼矿呈侵染状或细脉状发育于岩体内和外接触带的片麻岩围岩中,在该区南部曹沟异常区施工的槽探工程样Mo品位高达1.01%。在岩体内施工的3个钻探验证孔中圈出的3个Mo矿体单矿体Mo平均品位为0.065%~0.125%。单矿体厚5.28~7.00m。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在该区北部的W异常分布区的外接触带宽坪群四岔口组片岩中W矿化发育,地表施工的槽探工程样W品位达到0.16%。

羊角山地区成矿地层环境较好,具有斑岩型Mo、W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化探异常较好,地表Mo、W矿化发育。在岩体的中深部发现Mo的工业矿体。该区Mo、W矿区找矿前景好。该区南部以找Mo矿为主,北部以找W矿为主。

[1]曾宪友,刘国印,孙国锋,姚新年,吕文德,马瑞申,秦百青.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银铅锌(钼)深部找矿靶区优选[C]//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2008.

[2]程远.嵩县地区热液脉型钼矿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前景[C]//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上册),2010.

[3]杨志华,姜常义,赵太平,李英,梁云.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概述[J].大地构造与成学,2000(1).

[4]白凤军,肖荣阁.嵩县钾长石英脉型钼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J].中国钼业,2009(33).

[5]郭保健,戴塔根,徐孟罗,等.熊耳山北坡拆离断层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银矿化的关系[J].矿产与地质,1997,11(1).

P59

A

1004-5716(2016)07-0166-05

2015-07-09

2015-07-14

戴帅军(1984-),男(汉族),河南永城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猜你喜欢
岔口钼矿花岗岩
专利名称:一种钼矿和钨矿的联合冶炼工艺
浅析涞源县大黄峪钼矿成矿远景
花岗岩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类的Na2O和K2O含量变化特征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全球十大钼矿
基于波形特征的露天钼矿微震事件的识别分析——以卓资山钼矿为例
金玉良言
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