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比想象更精彩

2016-09-18 03:19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张敬民
新闻采编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活

◇ 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 张敬民

生活比想象更精彩

◇ 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 张敬民

这个题目在我心里装了很久,始终不肯放弃。为什么?我想,这是我们置身的时代生活使然。生活,对于世上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能逃避的话题,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人脱离了社会生活无法生存下去。生活,既是一个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也是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

什么是生活?从字面来理解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词典里的表述是:“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换言之,生活是体现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和经历的总和。它包括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等,当然还有更高欲求层面的精神生活,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便进入了哲学的范畴,探究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再三强调“这是唯一的源泉”。其实,这道出了一个“存在决定意识”的永恒真理。新闻报道是忠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没有生活,便没有新闻。从定义上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正回答了新闻的本源来自于生活,因此,新闻及其职业的功能与存在根本就是服务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它遵循真实性原则,既不能夸大,不能想象,更不能杜撰、编造,只能真实写照生活现实、忠实反映世态人生。再具体些讲,其任务和宗旨是:既要真实、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生存样态的基本问题,即吃喝拉撒、柴米油盐酱醋茶、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琐事,又要关注社会热点、国际纷争、重大灾难、科技发明、血腥战争等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问题,当然还有对人类精神生活层面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探索。一句话,新闻对生活的关注无所不包。

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便深知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及从业的意义所在。

就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的体会而言,一篇好报道或作品必定是对生活悉心观察、深刻体验、提炼挖掘的结果。有时,会听到一些年轻记者抱怨没有好新闻。事实不是这样。要我说,只有无眼、无脑、无腿的记者,没有乏味、无趣、无聊的生活。你不将身心投入生活,生活怎么会展示给你精彩的故事。我以为,新闻记者是天底下最美的职业,它与社会生活共融,与时代脉动共振,它是最能先得先知社会生活的阴晴冷暖、世间百态、人心向背、发展趋势的特殊职业。如此之大之丰富的舞台交给你,难道不是上苍对你人生的厚爱与眷顾吗?!要问我作为一个记者怎么看,回答是:生活远比想象更精彩。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讲讲新闻与生活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并运用新闻报道的“十八般武艺”讲好生活中本真的精彩故事。

一、用新闻聚焦生活热点

什么是热点?热点就是焦点、难点,人们热切的关注点。政治生活恰恰就具备了以上特点。长期以来,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重大活动组织开展的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任务。但是,很多媒体往往越是在处理这种重大主题报道时,缩手缩脚,照本宣科,导致大而空,模式化、程式化严重,受众不喜欢,从而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越是重大主题报道,我们越应该从生活的角度去审视,从老百姓的视角去解读,用生活的力量点亮时代主题。实践证明,在主题报道中挖掘“新闻金矿”是新闻媒体全力打造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后,“晋官难当”一时成为舆论焦点话题。对此,主流媒体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和视角去关注“政治生活”这个烫手的山芋呢?山西台《记者调查》栏目去年10月播出了一期节目《反腐重在依法治权》,直面问题、直击核心。记者站在关系山西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上来透视政治生活,将各级领导干部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反映了他们面对山西塌方式腐败现状的矛盾纠结,甚至心路历程,使人看到了他们解决问题敢于硬碰硬、真抓实干、身体力行的生动一面。报道用讲故事的手法结构全篇,从头到尾都在矛盾和悬念中展开、推进,大量同期声的运用尤为出彩。节目播出后,反映强烈,效果很好。

政治生活往往是人民群众关注度极高的热点。它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大政方针与政策的重大问题。我们的记者认为这种高大上的题材不好搞,报道起来严肃、呆板、空洞、乏味,不接地气,不贴近“生活”,甚至养成了记者对这类报道不动心思、只管听令的毛病。其实,自阶级产生以来,政治生活就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其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政治生活同样生动鲜活,充满了生趣与悬念,我们只要放平心态,换个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和事竟然是那么的富有故事性。这里的关键是记者必须以冷静、客观、平实的目光关注到政治人物的事儿及内心,并想方设法破开政治生活包裹体的核。

二、用新闻反映生活本真

生活本真就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真相。对于记者来说就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新闻报道把生活的本来面貌准确真实地呈现给受众。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而真实的新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采撷。用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说的真实性和贴近性。而真要做到这些,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实打实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心去深入,用情去感悟,用爱去书写。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一首自体诗里,深有感触地写到:生活本是源头水,情到深处笔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际才能鲜活生动,贴近群众才能打动人心。多挖掘那些富有时代气息、代表社会主流、具有广泛认同的人和事,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正面宣传跟上群众需求和时代步伐,使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是我们几代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老一辈记者都有着共同的体会:新闻是跑出来的,脚板底下出新闻。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跑新闻成了泡新闻:泡会议、泡文件、泡电话、泡网络。有的人虽然也“下基层”,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到田间地头,不到工厂车间。你不去基层,你不接触生活,怎么能了解到鲜活的东西?我们切不可忘记,那些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好新闻作品,一定是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深入人心得来的。正因如此,我们在新闻战线开展了落实“三贴近”,深化“走转改”的活动,力求回归新闻的传统,回归生活的本质。

范长江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解放后第一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他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就在于坚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坚持用新闻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他的名著《中国的西北角》,就是以记者的视角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实际,以及对民族存亡命运的思考等。

是不是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是不是带着对生活的感情采写作品,是不是把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注入到新闻作品之中,是一部新闻作品能够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重要标准。山西台在开展“走转改”的活动实践中,就出现了不少的好作品。如去年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记者严冬时节冒雪走访五台山气象站,通过切身体验与真诚交流,同“不善言谈”的气象人建立起真挚的情感,了解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材料,采制的连续报道《华北屋脊上的测天人》,真实、生动,打动人心。这组报道获得了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我们知道,一切新闻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向“以人为本”的回归,让我们的新闻主动去注重生活、贴近生活、关照生活、关心生活,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理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老百姓既是新闻最大的受众,也是我们新闻报道中首先应关注的对象。我们的新闻是做给他们看的,我们的新闻也应该把镜头对准他们,努力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与情感变迁,力戒灌输,淡化说教,在平民化的亲切与平视中实现启发、引导、教育的整合功能,开始真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人都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不仅全身投入、更要全心投入生动实践,置身于火热生活之中,才能写出好作品。穆青在《从记者走西口想到》中写道:“记者只有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的思想感情,才能找到好题材,发现好新闻,写出好作品。”我认为如果真正深入还是一个形式,最关键是要和劳动人民群众建立起真正的感情。

只有你真正投入了情感,走入了人心,这些被采访对象才会像朋友一样掏出心窝子里的话。在去年春节,我随“新春走基层”的记者来到山西河曲县亲访《民歌之乡访传人》,78岁的民歌人贾德义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说到他与二人台、河曲民歌的情感时,情不自禁地这样形容:爱了一辈子、哭了一辈子。这是何等凝练传神的语言,可以说是生命的体验!我还记得,多年前采访一位扎根在灵丘木佛台山村的女民办教师李清文的故事。她的丈夫在北京工作,长期两地分居,而李清文在山区小学日夜守着山里的孩子,教书育人20余年,与当地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我向村里的百姓问起舍不舍得她调走时,一位老大妈这样说,“人家丈夫在外地,走也是应该的。可她要真走了,俺们眼不滴泪心滴泪。”

“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谁不难活谁不流。”这是河曲民歌里的一句词。这是对生活具有了沁入骨髓的体验,才能迸发出来的语言。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是在家里坐一辈子都编不出来的。

由此可见,生活本身是多么的精彩,生活里的故事是多么的动听,生活中的百姓是多么的可爱!

三、用新闻挖掘生活典型

我们知道,新闻的作用不应仅仅是反映现实、复制生活,新闻也同样存在着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课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说的典型性。

新闻报道中的“典型”一词是从文学当中来的。典型就是同类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人物。新闻典型和文学典型有着明显不同: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新闻是生活的本真;文学是塑造典型,新闻是挖掘典型。

“挖掘”是一个貌似简单却非常消耗脑力的新闻采制过程。首先是“挖掘什么”的问题。要学会提炼主题、提炼价值和提炼背景。可以说,提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新闻的主题、价值、背景提炼出来了,新闻就有了思想,就能传神,如同人有了灵魂。第二是“怎么挖掘”的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新闻事实可能有很多角度的解读。一般来说,新闻的价值附着于新闻的主题。记者在提炼价值时,要注意新闻的价值必须要有新闻背景的依托才能体现,通过利用背景、提炼背景来达到凸显价值、升华主题的目的,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上体现出来。

我举一个例子——山西台获得2013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电视新闻专题《老井离横岭三十里》。此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难得的一点就是从头到尾带着记者的思考。记者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深度,由此也就决定着一个媒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该片瞄准了两个充满戏剧性的小山村,这两个村子相距30里,有相同的地貌、风俗,但两个村子两种观念两条路径,呈现了两种发展状态。记者把电视镜头对准这两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不是偶然的,它反映出记者的新闻敏感及对现实农村政策的思考。此片采制时间历时半年多,捕捉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老井村村民的抱怨,想问政府要遭灾补助;而横岭村的村民不等不靠,在市场手段调度下,在自家门口打起工;老井村的老人还得靠爬树摘松壳补贴家用,而横岭村的老人在精明地拨动着发展的算盘珠;老井村事事冲着钱,横岭村却在“挖”文化遗产的宝藏;结果是老井村人气稀薄,而曾经贫困的横岭村第一次娶上了老井村的媳妇。两个村由于一个找政府一个找市场,在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与状态。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使作品充满了张力。通过记录讲好故事,矛盾点抓得准,对比点挑得明,叙事故事结构得好,环环相扣,强化了故事性。更重要的是由此激发了观众的深深反思和探究,从而与记者共同为深化主题寻找答案。正所谓,一篇好作品是与受众共同创作完成的。

今年7月,张敬民(左一)深入民歌故乡山西河曲县采访民歌老艺人

四、用新闻预示生活未来

有远见的新闻是社会之需,也是媒体的立身之基。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要重视的是孕育未来趋势、代表时代走向的新闻事件,更多地担当起瞭望者的责任。

获得2015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浙江电视台电视评论《“电商”与“店商”谁能争锋?》就是这类报道的代表。评论的结论是,互联网经济发展是未来大方向,“电商”“店商”一面争锋,一面将走向融合。后来形势的发展,证明了该报道思想敏锐,立论正确。评论敏锐把握住“预判”,对趋势揭示得准。

记者不仅是冷静的旁观者,新闻也不仅仅是忠实的记录,在很多时候,新闻及其记者往往会成为新闻事件本身的参与者,甚至在关键时刻关键环节控制和推动或助力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前瞻和预示着未来。山西台一位已故老记者祝椿年讲过这样一句话:记者是迎着晨曦采摘露珠的人。什么是“露珠”呢?就是那稍纵即逝的预判和闪现着事物未来趋向的那抹曙光。

2015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呼格案再审”系列报道》能给人启发。从2005年起,新华社记者就关注并追踪该案的进展。2014年,在得知内蒙古法院将启动重审时,新华社就将其作为重大新闻事件对待。因为,启动重审的时间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不久,对该案的重审是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背景下进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该案重审是错案必纠、正义必到、法治必胜的典型样本,对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呼格案是社会长期关注的案件,公众关切,舆情聚焦,已在历史上留下了印痕。从启动重审呼格案,到全国性的清理冤假错案,再到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动,媒体在其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就新闻的社会功能而言,新闻宣传对整个社会思想观念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对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起到引导作用。

新闻来源于生活,新闻是忠实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新闻如何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何更充分地表现生活的精彩,我想,这应该是每个记者当下应该考虑的课题。生活远比想象更精彩。生活给新闻提供了无限可能,也给记者带来了无限想象。我们的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到生活的内核中,多观察,勤思考,深体验,把心放到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把情融到百姓的心坎里,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生动、感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