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是有理由的
——浅评第二十五届山西新闻奖6件一等奖通讯作品

2016-09-18 03:19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评委山西工人报原常务副总编辑杨培忠
新闻采编 2016年4期
关键词:阳泉新闻奖日报

◇ 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评委,《山西工人报》原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杨培忠

获奖,是有理由的
——浅评第二十五届山西新闻奖6件一等奖通讯作品

◇ 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评委,《山西工人报》原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杨培忠

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的参评作品中,各家报社选送的新闻通讯共192件,其中21件获一等奖(包括特别奖)。对于获奖作品,当然有非常充分的获奖理由。《新闻采编》的负责同志和本届报纸通讯组组长、《山西晚报》社张占鹰社长说“老杨,你给咱说上几篇吧”,这里——老杨就说说学习体会。就说一等奖其中的6件,不敢多说,怕说多了“破包子漏馅”。

一、新闻当家不能忘,价值二字总为王。

《宁可自家受损失 也不能危害他人》(《山西晚报》2015年10月24日)。这篇通讯连同后来的两篇,说的是阳泉郊区三都村一家农户的夫妻俩坚持不把自家死山鸡出售给别人的事情。杨占利、田俊丽这普普通通的两口子,随着一件新闻的广泛传播,一时间“大红大紫”。后来,两口子一起被评为2015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老杨还有幸为他们撰写了颁奖词。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成为“一等”,最关键的是新闻价值。

我们经常说,新闻时效、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文采修饰、讲述方法、处理方式等,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都比较容易掌握,惟有“价值”要依赖记者、编辑对新闻的正确判断和敏锐洞察。“自古三晋多善美,山西好人最风光”。讲山西故事,往往说晋商精神。诚信,是晋商精神的“核”。杨占利、田俊丽夫妇这件事情的新闻价值,就是普通人通过不普通的凡人善举,让晋商精神和诚信理念,在今天的农村发扬光大、绽放光芒。《山西晚报》用连续报道、3篇通讯的报道方式和报道量,让这桩新闻的价值在行间字里得以叠加和放大,这是一种“走心”的劳动!这是《山西晚报》的记者、编辑牢牢坚守的新闻意识和传媒思想。

二、新闻贵在有力量,时代正气必伸张。

《老人被撞倒 十万元满地飞散;众人帮捡钱 清点后一张未少》(《太原晚报2015年6月2日》)。一看标题,大家就能明白这篇通讯说的是什么事。大千世界、绚烂生活,繁繁杂杂、林林总总,每天都要发生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但常常带给我们感动的事情。整整10万元,那是怎样多的一大把钞票——人躺在地上,钱漫天飞舞,过路人一张一张帮着捡,最后竟然一张也没少!肯定有人说“这不可能!”,肯定有人说“这简直就是奇迹!”

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荣辱有岐,道德滑坡。偏偏,这时候就有这样的事!同是通讯组评委的《朔州日报》社齐凤翔社长一拍桌子“这就是个美群体”,大家鼓掌表示赞同。这时候,新闻就有魅力了。这样的新闻魅力将时代正气、社会主流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然后就是由此迸发的、我们经常在说的“正能量”。这是《太原晚报》记者、编辑的自觉可贵的新闻责任和媒体担当。

三、新闻有道追良善,平民大义举不凡。

《“卖菜哥”王亮明7年捐了10多万》(《阳泉日报》2015年1月21日)。和前面的杨占利、田俊丽夫妇一样,这位同样来自于阳泉的小伙子也是2015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老杨受组委会委托,同样为王亮明撰写了颁奖词“一分一厘地挣,上千上万地捐;钱有多有少,爱无际无边。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草根慈善播撒的种子终会长成苍天大树!”尽管如此,当评奖时认真读了《阳泉日报》关于王亮明的这篇通讯后,还是感觉到那种厚重浓郁的良善之风扑面而来。一个农民,靠一间小小的水果店挣钱谋生计,却连续7年为希望工程捐款,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救助患大病的青少年的爱心捐款总额达到12万元。可一家人,至今还租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水果店。这就是咱山西人的大良大善!

善良,是人生永远不会作废的“通行证”。善良离高尚仅一步之近。用一张新闻纸,将这种“草根式”的良善公诸于众,让身边好人的良善心灵和良善行为所向披靡、通行无阻,得到教益的就不仅仅是《阳泉日报》的多少万读者,而是更多,就像这张报纸上的文字和标点,密密麻麻的数不过来!这是《阳泉日报》记者、编辑火热真切的新闻情怀和媒体初心。

四、新闻意深人心暖,文与读者共甘甜。

《百善孝为先——繁峙小伙一抱暖了万人心》(《忻州日报》2015年3月10日)孙子抱着行动不便的爷爷街头看“红火”——这暖人的一抱,被记者看到了;这感人的一抱,被一城人从记者的文字和照片中看到了;这动人的一抱,被许许多多尊重和敬畏中华孝道的人从报纸上、电视上和网络上看到了。正是这样的一抱,让人想到——我们的报纸是干什么的?我们的媒体应该怎么办?新闻,其性能不仅仅是传播和记录,更深层的意义是在传播和记录的同时,让其文字和影像触动受众的心灵,让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驻进阳光和暖意。惟有此,我们的新闻才不会是“易碎品”,才能有更广阔更长久更深远的生命力。

相信《忻州日报》深情递给读者的“这一抱”,不会只是感动一座城市,不会只是感动“万人”,“这一抱”会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被记载在忻州悠久的孝历史的文字中,会被镌刻在中华灿烂的孝文化的纪念碑上。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媒体对于一种观念或文化的宣传,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个性,正是这样的追求和个性,才能累积为媒体梦寐以求、奋不顾身的“独家”。就像“这一抱”,其重量和温度都在一个瞬间凸显出来了,且来势凶猛得令人猝不及防。这样宣传孝观念、传承孝文化就会收获到真正饱满的效果,“百善孝为先、百行孝在前”就能在一个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时间内深入到更多人的心灵深处。这是《忻州日报》记者、编辑的一以贯之的新闻追求和媒体个性。

五、新闻之重看导向,基层故事藏主张。

《孙秀林的“三转”》(《大同日报》2015年4月28日)。“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孙秀林,这样一位天镇县谷前堡镇谷前堡村的“老乡”,用她从家庭妇女到“手编能手”、从手工编织到“养狐能手”、从特种养殖到“养牛大户”的华丽“三转”的生动故事,向《大同日报》的万千读者流光溢彩地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巾帼力量,再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的阳光路上引领乡亲们大步前行的飒爽英姿。这是什么?这就是导向啊,这就是主张啊,这就是指引啊!“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因为有炽热的温度,就可以将“导向”的意义诠释得无比生动和无比精彩;记者的鞋上和脚上因为有了孙秀林的现代化养殖园的“泥巴”,才能把一个活脱脱、水灵灵的孙秀林送到了读者好奇的目光里。

所以说啊,“三贴近”和“走基层”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强调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东西。这是《大同日报》记者、编辑烂熟于心的新闻品质和媒体自觉。

六、新闻使命善为上,写尽人间爱无疆。

《“最美交警”远在天国 英雄母亲遥寄哀思》(《临汾日报》晚报版2015年4月3日)翼城县交警贺冰舍生忘死保护学生的事迹传遍三晋大地。英雄的母亲用一篇篇被泪水打湿的日记追忆永远年轻的日子,用无尽的思念写成在字里行间隐隐出现的好儿子、真英雄的身影和笑容。“再相见,已是天人永隔”、“梦深处,一切恍如昨日”、“自难忘,日记寄托哀思”——大善大爱!这是怎样的母子深情怎样的至亲至爱怎样的天上人间怎样的阴阳两隔!

我们是真的应该在此刻泪水滂沱,真的是应该感谢这篇通讯的作者和我们的新闻同行。正是他们以新闻的名义、用报道的方式,高高举起了良善之旗,嘹亮高亢地奏响了大爱之歌。正是他们用这样真切、感人的文字,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感受到了如山似海的母爱。这是另一种新闻力量——让人们更加懂得:英雄,为什么在扑出去的那一刻“不一定是选择死,但一定是忘记了生”;母亲,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大痛大哀的彻骨之寒之后,为什么选择用日记的形式追忆儿子、悼念英雄。这是真正有重量有温度有色彩有味道的人物和故事。这是《临汾日报》记者、编辑精心培育的新闻品格和媒体自信。

七、结束语

干啥事都要有一个或几个理由。就像上面这几件通讯作品,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有自己非常充分的一个或几个理由。□

猜你喜欢
阳泉新闻奖日报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阳泉 草书赋》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