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控制的选择

2016-09-19 14:15顾红梅
母子健康 2016年9期
关键词:养育心理咨询意愿

顾红梅

中和心理-ACI国际精神分析研修中心副主任、中和心理资深心理咨询师、ACI国际注册高级精神分析师(ICSPC)、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婚姻与家庭建设协会婚姻家庭辅导员、搜狐自媒体平台认证自媒体专家、母婴教育杂志特约撰稿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似乎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中,与生俱来。我们听到过太多感人的故事,自己也体验过那么多温暖的瞬间。这份爱是黑夜里妈妈的怀抱,是夏天午睡时妈妈轻轻摇晃的蒲扇,是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上的飞驰,是雪夜里家中为自己留的一盏灯,是睡眼蒙眬中母亲灯下缝补的身影,是校门外爸爸向内张望的目光,是站台上依依惜别的泪光,是电话那端叮咛的话语,也是病床前悉心的照顾,也是几代同堂承欢膝下,也是黄昏时一起漫步……

这些画面是如此温暖,可是生活往往不总是这么简单。我们的体验本身也会更加复杂,双方都很容易感受到这份温暖背后的期待。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快乐与痛苦都源于这份期待。

什么样的爱,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

坐在我面前的S是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可是这一刻他哭得像个大男孩:“他们从来都没有满足过,我得了一个100分,他们会想要两个100分;我运动会得了名次,他们还要演讲比赛的名次;我考上了重点大学,他们还要我有一份体面的职业;我收入很高,他们还要我娶一个大学教师……这么多年,他们所有的期望我都满足了,可是我自己在哪里?我小时候喜欢听音乐,可是他们说那个没有用;上学时我想学弹吉他,可是他们说会影响学习;考大学时,我想学美术,他们说不好找工作;工作时我想去创业,他们说风险太大;现在我想要娶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他们说她工作不稳定,最好找个大学老师……我不知道活成今天的样子,我在哪里,我一次一次和自己喜欢的事情失之交臂,一次一次成为他们的骄傲,可是我在哪里?有时候我会很愤怒,可是我不知道该生谁的气,我知道他们也是爱我……”

在近些年的心理咨询中,像S先生这样的来访者越来越多,这有我们社会的因素,70后、80后、90后、00后,这几代人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一个孩子往往承载了一个家庭的所有期望,这样的生命变得非常沉重。

当我们给出的爱中带着期待、要求、条件,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控制。当我们还是小孩子,带着先天的倾向性而来,全然依赖着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所以在生命的很早期,如果我们的主要抚养者不能够及时地适应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被迫去适应他们的需要,也许是喂奶的时间,也许是睡觉的时间,也许是该穿哪件衣服,也许是买哪个玩具……如果孩子是完全顺从的,孩子将失去属于自己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所以每当有家长来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如此不听话,与家长之间充满了对抗的时候,我总是暗暗地松口气,这样的孩子还是相对健康的。因为他们最原始的成为自己的愿望、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在发挥着作用。

但是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出了问题,而孩子是无法直接表达“妈妈我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这样的话语的,他们只能用各种行为来表达自己。比如他们会在餐桌上拒绝吃饭,他们会拖延着不肯刷牙,他们会打人,他们会毁坏物品,他们会乱发脾气……这一切,都是他们在向环境进行抗议与呼救:请看到我,请给我回应。

要爱?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要控制?将意愿与期待加诸到孩子身上

经常有家长会问,可是孩子以后是要进入学校和社会的,我们应如何教育他们去适应规则?似乎不能毫无引导。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是否已经用心地观察、发现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如何体验、如何感受的?我们是否接受其本来的样子?我们是否能尊重其内在的节奏?孩子只有确认了自己的真实样子是被接受、允许和喜爱的,才有可能真实地感知自己、表达自己,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现实之间去进行妥协和让步,而不是毫不顾及自己感受地顺从。

而能够和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愿望、想法做链接的能力,则来自于生命很早期,主要抚养者是否能够对孩子这些真实的呈现给予注意、接纳和回应。我们会看到,很多母亲和小宝宝会有互相对视的时候,母亲认真地凝望孩子,随着孩子的表情用自己的表情给出回应,比如孩子好奇地看着母亲,母亲温和地回望孩子,孩子微笑,母亲也微笑……这样的互动,孩子有一种自己真实的感受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的感觉。而如果孩子望向母亲,母亲却并没有看孩子,或者表面似乎在看孩子,其实却在思考别的问题,孩子会敏感地觉察到自己不被看见,这个时候他会观察母亲的表情,根据母亲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表情,这就是他与自己真实体验和情感失联的最开始。在后续的养育过程中,当主要养育者越来越多地忽视孩子的意愿,更多地将自己的意愿与期待加诸孩子身上时,爱变成了控制。

而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是顺从的,也许会反抗,也许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养育自己的子女,用这样的方式来要求父母,他们只能用控制与亲密的人相联系。

为人父母之时,正是我们与自己内在的孩子相遇之时,我们有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内观到自己曾经如何被爱着或被控制着,自己是如何与自己真实的感受联系着或分离着,然后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我们是要爱着还是要控制着?

猜你喜欢
养育心理咨询意愿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