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新尝试

2016-09-20 06:37魏治俭
考试周刊 2016年71期
关键词:家乡生活化生活

魏治俭

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地理教育也不例外。地理是一门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包括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矿物、生物、土壤、资源和能源、工农业、人口与城市等地理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学科。地理新课程倡导“关注贴近学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若恰当地联系本市、本县甚至本校地理环境举一些生动的例子,适时穿插进行乡土地理教育,恰当地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或撰写小论文等,则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又可多介绍一些本地的特点、规律、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及国土整治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最美好,家乡最可爱”,树立“长大以后为了家乡而努力”的理想,又可将国情、乡情教育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感情,从而培养他们为当地经济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观念,为他们毕业以后参加经济建设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改变家乡做好知识储备。为此,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结合文本,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地理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一定的基础。我在讲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时,问学生:“为什么学校后面的林场严禁砍伐?”学生经过讨论后很容易明白该林场在保护城镇不受洪灾威胁及美化城镇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在讲人类与环境的反作用时,举例说明保护学校所在地的小清河的重要意义,小清河因清澈而得名,后来因污染而变成“黑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问学生:“现在小清河还清不清,河里有鱼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以后,自然得出小清河污染的原因、整顿工厂“三废”排放、还我山清水秀的意义。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这些乡土教育,学生认识到发展生产时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从而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联系实际,进行国情教育

学地理、知国情、爱祖国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和内容。只有让学生知国情,才能有爱国心、行报国志。教师应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渗透乡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本地资源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我在讲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对学生讲解了我县森林覆盖率达68.9%,珍稀植物野生腊梅、牡丹、水杉、红豆杉的分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县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旅游价值。在讲地质灾害时,我就结合舟曲特大泥石流讲解,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老师讲解,对家乡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使命。

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关注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无处不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此时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地理教师可以此为载体,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作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地理学,是一门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我在讲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时,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65年以前我县玉米亩产不足200斤,1965年由于采用新品种,亩产可达750斤,学生深切、具体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改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印象自然深刻。在讲地方病的发生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渭源的过去:新中国成立初期渭源人患“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人多,而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大脖子病”几近绝迹。通过这件事,学生深刻体会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快速。

四、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新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收集自己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并借此进行延伸,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从而真正让学生感受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五、生活化的知识构建,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新课程更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同时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迫切地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又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猜你喜欢
家乡生活化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