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一匹马偶的前世今生

2016-09-20 19:53谢天海
世界文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阿尔伯特战马乔伊

谢天海

1982年,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泊格创作了儿童小说《战马》。小说通过一匹名叫乔伊的战马的视角,讲述了它与主人阿尔伯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分分合合:阿尔伯特的父亲泰德和他的伯父亚瑟是一对永远争吵不断的兄弟。在一次拍卖会上,泰德为了和亚瑟赌气,以39英镑的巨资买下了乔伊。阿尔伯特对乔伊精心照顾,与它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一战”开始后,贪图钱财的泰德以一百英镑的天价将乔伊卖给了少尉詹姆斯。詹姆斯许诺阿尔伯特在圣诞节以前会将乔伊安全带回。圣诞节到来时,传来的却是詹姆斯的死讯。阿尔伯特思念乔伊,孤身一人加入英军,来到法国寻找乔伊,他勇敢作战,赢得了荣誉和友情,却在一次冲锋时身中毒气,双目失明,被送到医院养伤。与此同时,乔伊与另一匹名叫汤普森的军马侥幸脱险,被德军俘获,成为拉炮车的驮马。一次战斗中,乔伊的脚被铁丝网缠住,陷落在战场的中间地带,经过德英双方投掷硬币,乔伊重新回到英军一方,恰巧被带到阿尔伯特养伤的医院,此时的乔伊已经精疲力竭,几乎无法站立。为了减少它的痛苦,英军军官决定结束它的生命。就在此时,极度痛苦的阿尔伯特无意中吹起了当年呼喊乔伊的口哨,听到主人的呼唤,乔伊神奇地恢复了力量,重新回到阿尔伯特的身边。久别重逢,物是人非,阿尔伯特骑上乔伊,不禁百感交集。

该作品出版后虽然反响不俗,获得了当年怀特·布莱德图书奖的亚军,但真正让这部作品声名鹊起的却是在25年之后。英国编剧尼克·斯塔福德和导演汤姆·莫瑞斯将其改编为舞台剧。舞台剧不仅改变了原作的叙事视角,而且有创意地用马偶表演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将乔伊搬上了舞台,从2007年至今十年间,这部作品先是红透了英伦三岛,然后来到了欧洲,又越过了大西洋来到美国和加拿大,在征服整个西方世界之后,战马的马蹄又踏上了非洲大陆,在2016年来到中国。是什么让这样一个故事能够风靡世界·本文将向读者介绍这部舞台剧的创作,表演和传播中的各种故事,展示一匹马偶的前世今生。

源起:透过想象铭记战争

《战马》出版后,莫泊格向公众透露了小说创作的动机。最初的灵感来自莫泊格岳父留下的一张照片。照片摄于1917年,英国骑兵正向一座雪山上的树林发起冲锋。他们面对的是德军布下的铁丝网,铁丝网的背后则是用机关枪疯狂射击的德军士兵。有些马冲到了铁丝网前面,马蹄被紧紧缠住,动弹不得。这张照片深深地震撼了莫泊格。他此后了解到,在“一战”中有八百万到一千万匹战马死亡,要么被炸成碎片,要么死于疾病或者累死在泥水中,而从来没有人关注过这些为了人类献出生命的动物。这张照片不仅给予了莫泊格启迪,里面反映的场景也成为小说以及戏剧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一幕。

一般说来,战争是一个严肃而残酷的话题,不适于作为儿童题材,可莫泊格为什么将这部作品专门献给儿童呢·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莫泊格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和妻子建立了一个名为“城市儿童农场”的慈善机构,专门招待城市里的贫困家庭儿童。孩子们可以到这里免费住上一个星期,享受农场的生活。一次,农场接待了一群来自伯明翰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名叫比利,他有些口吃,带队的老师们事先告诉莫泊格不要直接问他问题,以免令他紧张。就在最后一天晚上,莫泊格看到比利站在马厩的旁边,对着一匹叫做赫比的母马说话,而赫比则静静地聆听着。莫泊格悄悄地叫来了带队老师,大家躲在菜园的阴影里一起观察。看着那个原先一个字都说不出的孩子面对着马儿滔滔不绝,所有的老师都变得目瞪口呆。在莫泊格看来,比利和赫比之间存在一种信任。也许赫比听不懂比利的话,但它知道为了这个孩子,自己应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这种信任打动了莫泊格。在他看来,孩子的心灵更加开阔,如果向他们讲述有关战争的残酷,他们能够理解,而这类作品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了解过去百年之间人们的生活以及发生的事情。事实证明,小说出版后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欢迎,他们对于战争以及战马所受到的痛苦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成年人的想象。

《战马》虽然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莫泊格却赋予了它属于全人类的深刻内涵,在一次采访中莫泊格指出:“人们对于一个世纪以前发生的一次大战已经淡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文学、戏剧和诗歌对其加以回忆。这种回忆又以个人化的历史最为让人记忆深刻。我已经七十岁了,我的一生都是在和平中度过,因此我需要想象的力量。我曾经问过超过一百个人有关战争的记忆,有些是名人,有人则是平头百姓。有一个名叫玛姬·沃格森的人给我寄来了她祖父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入伍之前的照片,一身军装,精神百倍。另一张拍摄于几个月以后,他已经受伤躺在了担架上,女儿守在身旁,痛哭不止。这些照片构成了这时的我们与彼时的他们之间的联系。”

马偶:如何在舞台上再现战马

《战马》出版二十余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汤姆·莫瑞斯导演的母亲向他推荐莫泊格的有声书,莫瑞斯听后大为感动。多年以来,莫瑞斯一直想在舞台上利用人偶戏的方式表现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一直苦于缺乏一个动物的主角。莫泊格的故事使他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他立即给莫泊格打了电话,听到这个消息,莫泊格心中既高兴,也有些疑惑,因为他不相信能够用马偶表演出一匹真正的战马。莫瑞斯将他请到了伦敦,让他观摩了来自南非的“筋斗人偶剧团”表演录像。录像中三名艺术家活灵活现地操纵着一只木偶长颈鹿,彻底消除了莫泊格的疑虑,他同意将改编权交给莫瑞斯。

用马偶方式表现乔伊说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用藤条、金属网和三合板制成的马偶总重近百斤,由三名演员一起操作。两个人处于马偶内部,扮演马身和马的后腿,另一个人则站在外面,用手举着一根棍子支撑着马头。初看起来,马的样子有些奇怪,一共有十条腿,六条人腿和四条马腿。要让观众把这样一个奇怪的家伙想象成为一匹活灵活现的马,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剧的动作调度西德维奇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表演中一定要让马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只有赋予乔伊力量和重量,才能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让他们渐渐忘记存在于马偶内部的演员。”事实证明,在艺术家们协调而真实的表演之下,观众们很快就忘记了人的存在,将马偶当作了舞台上的真实存在。

表演过程中,体力成为一个最大的挑战。负责马头的演员珊蒂说道:“表演需要很大的耐力。其中有一段乔伊要在台上演二十分钟左右。你要运用全身进行思考。”而一名叫霍夫勒的演员介绍说:“如果每天演出,你需要有着运动员、舞蹈家以及杂技演员般的体魄。对于自己身体的掌握成为第一要务,每次演完都会大汗淋漓,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 而负责马后腿的维拉则说:“我们在演出时几乎没有时间直着腿站立,否则马腿就会离地,整个马就飘起来了。”除去这些常规动作之外,最难的部分是乔伊还要参加战斗,三名演员需要表现乔伊奋蹄狂奔的场面,而且背上还要驮着一名体重超过一百五十磅,挥舞着马刀的演员。

除去体力上的挑战以外,真正的难点在于神似。木偶剧团主创阿德里安·科勒以一句颇为辩证的话解释了人与马的关系:“演员要死在台上,而马则要活在台上。” 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演员忘记自己的身份,彻底相信自己是一匹马,将自己的力量通过身上携带的马偶表达出来。为了让“乔伊”能够变得可信,演员对细节下足了功夫。首先他们要让马偶看起来在不断地呼吸。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在正常情况下,马喘气的动作和人差不多,都是肋骨轻轻伸缩,但这种效果在舞台上不够明显,因此科勒将这个动作放大了一些,让居于马身中部的演员不断地进行小幅度的腿部屈伸,以便达到马身微微上下起伏的效果,看起来就像是马在不断呼吸。除去描摹马的动作以外,演员同时也要负责模仿马发出的各种声音,包括吃草,打响鼻,欢叫和悲鸣。由于马的音量远远大于人类,因此所有的声音由三个人共同完成。例如,表演马头的人想要发出响鼻声,在他出声的同时,另外两个人就会及时地同时发声,完美地描摹马的声音。为了达到人马合一的效果,三名演员必须合作得亲密无间。在台上不能说话,而且由于位置的原因看不到对方,因此就需要三名演员之间有着秘密的联系信号。有一名演员说道:“作为演员,头脑一定要清楚,这样别人才能感觉到你的意图,每组演员都会有自己的沟通方式,有的是用呼吸,有的则是用一些身体语言,我们渐渐地学会了感知彼此呼吸的节奏,像一个人一样喘气。”

传播:跨越文化的藩篱

莫泊格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自信地说道:“《战马》的观众从3岁一直到80岁。” 事实充分证明了他的判断。2007年在英国国家大剧院上映以后,观众反响良好。从2009年开始,《战马》开始转战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成为剧院的保留节目。2009年10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浦亲王亲自来到剧院看戏。这是两位耄耋老人四年来第一次外出看戏。女王夫妇亲临为本剧带来了强大的号召力,2010年,《战马》全年的上座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七。2011年,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了一百万人。观众如潮的好评给该剧带来了巨大的荣誉。2010年,该剧的上演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新世纪十年间最重要的戏剧事件。同时荣获了奥利弗戏剧奖、晚间标准戏剧奖以及伦敦剧评人奖等英国重大戏剧奖项。从2013年到2014年间,该剧在英国全境巡演,走遍英伦三岛,所过之处广受欢迎。

随着在英国声名鹊起,该剧的影响力越过大西洋,进入北美。从2011年开始,由英国大剧院和林肯艺术中心合作,启用美国演员,重新排练此剧。2011年3月15日在纽约薇薇安·波蒙特剧院进行预演,然后于4月12日正式在百老汇演出。最初计划只在美国上演两个月时间,但由于票房强劲,主办方很快就决定无限期表演下去,最终一直演到2013年1月6日,才告结束,连续演出达718场。此后又从美国东海岸一路转战,踏遍美国29个城市,吸引了超过一百二十万人次观看。2011年,该剧收获了美国戏剧最高奖 “托尼奖”五项大奖,包括分量最重的最佳戏剧奖。与此同时,英国大剧院也同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戏剧同仁合作,将《战马》搬上当地舞台,取得了同样的成功。

在英语国家高奏凯歌的同时,马偶的足迹也慢慢越出了英语国家的边界,来到了世界各地。2014年10月20日《,战马》选择了德国柏林作为其跨出英语国家演出的第一站。该剧的德文译本名为《伙伴》,演出地点就选在了柏林的西部剧场。该剧场建于1895年,号称“德国的百老汇剧院”,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以及纳粹头子希特勒都曾经在此观剧。选择这样一个地点上演一台反战争的戏剧,足以看出主办方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德国观众永远不要忘记战争给所有人,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国民带来的无尽苦难。事实证明,主办方的担心不无道理,对于德国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对于“二战”尚有印象,而对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一战”几乎已经遗忘了。为了重新唤回观众的记忆,莫泊格特地来到剧院参加了首映式。他从一个英国人的角度向德国观众介绍了这个故事的起源,并为他们朗诵了英国“一战”时期诗人威尔福莱德·欧文、齐格菲尔德·萨松以及爱德华·托马斯的诗歌。他用手指着剧院上的包厢,动情地说道:“我现在就站在这里,威廉二世曾经看戏的地方,我们两国人民一起,共同献上一首最伟大的和平颂歌。”除德国以外,《战马》还演出了荷兰语译本,并于2014年远赴南非演出,将和平的种子播撒向世界各地。

2012年,经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对外合作中心主任李东的联系,英国国家大剧院决定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推出全中文本的《战马》。中方对此剧高度重视,从1500名候选演员中挑选出20名演员进行表演,筋斗人偶剧团阿德里安·科勒亲自对中方演员进行指导,历经三年的艰苦训练,终于2015年9月在北京连续上演50场,然后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这匹踏遍欧美的马偶,终于出现在中国观众眼前,向人们展示着人与动物的友情,诠释着战争的残酷,歌颂着和平的可贵。愿战马的马蹄永远奔腾于人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沃土之上!

猜你喜欢
阿尔伯特战马乔伊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
乔伊想当建筑师
战马(中)
战马(上)
心理学失落的婴儿被试“小阿尔伯特”的身份探究
战马跳崖
你是那个杀猪的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