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结构、风险承担与流动性创造

2016-09-22 09:08钱智通
金融与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股份制流动性资本

■钱智通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风险承担与流动性创造

■钱智通

基于2006~2014年我国7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以及其风险承担水平所承担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与其流动性创造水平呈倒U型关系,超过特定比例,银行的资本结构反而会妨碍其进行流动性创造;第二,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表现出风险吸收效应,并根据银行风险水平,会对资本结构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流动性创造能力。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风险承担水平;流动性创造

钱智通(1990-),安徽合肥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海200093)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一国经济体系中进行多余资金融通的一个中心枢纽。从其核心业务来看,商业银行通过吸储放贷,将资金的需求者与供给者联系了起来。但由于商业银行贷出资金的流动性一般较差,吸收的资金流动性较强,因而只能通过期限错配来完成流动性创造。从整个过程来看,实际上这是商业银行将流动性负债转换为非流动性资产的过程。流动性创造虽然为经济实体注入了流动性,但由于期限错配的存在,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积聚了大量的风险,极有可能产生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不当造成的低偿付能力,有鉴于此,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监管。2012年以来,中国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Ⅲ陆续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着重强化了对我国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但我国制定的新监管标准并未完全缓解我国商业银行的“钱荒”现象,由流动性创造导致的期限错配,进而引发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结构,优化信贷配置,将由流动性带来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最优组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有鉴于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如何影响其流动性创造能力?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是否呈U形关系?流动性创造如何影响其风险水平?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相关指标,以探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资本结构在影响流动性创造的前提下,如何影响其风险水平。

二、文献综述

(一)资本结构和流动性创造

一种观点基于金融脆弱性假说,Diamond和Rajan(2001)通过研究银行与企业家之间的代理行为,认为双方订立存款合约能够减轻银行的不作为,将迫使银行开拓贷款业务、建立更好的衡量贷款风险的机制,并且会积极吸收存款,进而促进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因此,更多的资本比率将妨碍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Gorton和Winton(2000)通过研究存款挤出效应的实现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资产比率将促使投资者的资金从银行存款转换成银行资本,导致总体的流动性被削减。总而言之,基于金融脆弱性假说的论述认为,高资本比率与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另一种观点基于风险吸收论,首先,Allen&santomero(1998)和Allen&Gale(2004)认为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越强,创造的流动性越强,银行为应付客户的流动性需要而变现非流动性资产所带来的可能损失越大。随后Bhattachya&Thakor (1993),Repullo(2004),Von Thaddenn(2004)和Coval&Thakor(2005)提出银行资本的存量水平能够影响银行抗风险和吸收风险的能力,因此,银行的资本总量越大,银行的风险水平越小。总而言之,风险吸收论认为高资本比率与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呈正相关。

在实证研究方面,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而极少关注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Kashyap,Rajan和Stein(2002)对保证贷款和存款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Gatev,Schuermann和Strahan(2006)的研究发现银行在对冲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有先天优势,因为在市场发生流动性冲击后,更多的存款会流向银行,从而使得由于受到流动性冲击而冲回的贷款能得到及时的增补。Pennacchi(2006)进一步证实了贷款承诺与存款协同作用的存在,但这种协同作用在保险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并不能进行流动性创造。Berger 和Bouwman(2009)着重研究了资本与流动性创造的关系,发现了资本规模与流动性创造在大型商业银行中显著,在小型商业银行中却不显著,但也指出他们的实证结果只是对资本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研究,并不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李程彬(2010)实证分析了十家中国商业银行,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过剩是由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而引起的。王露璐和代军勋(2011)则进一步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提出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但会削弱区域性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周爱民和陈远(2013)则提出,在资本结构和流动性创造关系的检验中,不同类型的银行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也不同。风险吸收效应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得更为显著,金融脆弱挤出效应在区域性银行和外资银行表现得更为显著。何青青,陈艺璇和曹前进(2015)则通过将商业银行分为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实证检验提出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城商行在流动性创造发挥的作用更大。并发现城商行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使得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二者之间的影响依赖于银行风险水平。

但以上研究大多集中于资本的总量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而很少注重于资本的具体构成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决定从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来探讨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

(二)风险承担

对于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而言,承担风险是其获取收益的前提。银行资本则可以覆盖风险产生的损失,是防御银行风险发生的最终保障。而且,合理的资本结构对银行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界兴起对基于风险规避目的的银行资本配置方法的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近年来主要集中于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Koehn和Santomero(1980)指出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会使得银行的资产重组风险上升。Rochet(1992)则进一步指出,在某些情境下,资本结构比率要求的变动会使得银行转变为风险爱好者。Rime(2001)以瑞士的银行为样本,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发现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的变动呈显著的正向关系。Bris(2004)则发现,在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条件下,资本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反而更不容易受到道德风险的冲击。Cebenoyan和Strahan(2004)以银行的信贷风险为出发点,发现未对信贷风险进行再平衡的银行对资本的需求更大,由于其资产结构未经调整,使得它们面临风险更高。Godlweski(2004)发现资本充足率和信用风险显著正相关,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会使信用风险增加。总而言之,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合理调整资本结构可以帮助银行有效地规避风险。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朱建武(2006)以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数据为样本,发现了银行资本总量与风险水平显著负相关。王倩,黄艳艳(2007)在对商业银行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银行负债越多,则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大。乔辉(2012)在研究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商业银行的资本与经营风险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合理地调整银行资本结构可以帮助银行规避风险。朱莉(2014)的研究中,也指出商业银行承受风险水平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因此,降低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优化资本结构。吴建华(2014)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1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得出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与风险水平显著相关,而且发现主要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资本充足率对风险程度的影响较大。孙清(2009)则通过研究基于风险调整的资本配置理论,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深入了解风险管理、资本配置与价值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支撑了资本结构的调整对有效规避风险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对金融危机中大批银行倒闭的反思,学界对风险规避下的银行资本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日趋增多。作为银行本身来说,银行界也开始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优化资本结构和提升银行价值的积极影响,因此,商业银行治理的重点开始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转向以风险计量和优化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因此,研究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就不能忽略商业银行为了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而对自身的资本结构所做的动态调整。

三、研究思路

(一)流动性指标的创建与说明

Berger和Bouwmn(2009)采用了cat-fat法来测度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本文借鉴了该方法。但考虑到中国银行体系与国外银行体系的差别,本文对该方法下的指标所包含的要素进行了重新架构。流动性指标的构造主要按照以下三步:

第一步,基于cat-fat法,根据客户从银行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交易成本、变现难易程度以及到期时间,本文将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划分为流动性、半流动性和非流动性三类。对于资产业务来说,本文主要将变现容易灵活的现金类和交易性证券类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而将银行的贷款划分为非流动性资产。对于负债业务,本文将存款划分为流动性负债业务,而将提取难度大的一些债务划分为非流动性负债。另外,由于逆回购协议和现金抵押品相对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要更强一些,因此,我们将其归类为半流动性资产。相应的,由于拆入资金和短期借款的流动性相对于活期存款等稍弱而强于长期借款等,因此,本文将其归入非流动性负债。

第二步,根据Berger和Bouwmn(2009)的流动性创造理论,商业银行创造了流动性是由于商业银行通过持有非银行机构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从而向社会发放了流动性。譬如,银行通过将储户的存款转化为贷款,从而为企业创造了流动性。因此,本文对商业银行的非流动资产和存款赋予正的权重0.5,那么,当一单位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一单位的非流动性资产时,银行就产生了一单位的流动性。同理,本文赋予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负的权重-0.5,这样,当一单位非流动负债转化为流动资产时,整个社会就丧失了一单位的流动性。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的半流动性资产和半流动性负债赋予了0的权重,即认为它们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没有影响。

表1 资产项目流动性划分与权重赋予

表2 负债项目流动性划分与权重赋予

第三步,根据表1和表2中列示的科目,加权计算相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其计算公式设置如下:

流动性创造水平

=0.5×(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资产)+0×半流动性资产+0.5×(流动性负债-非流动性负债)+0×半流动性负债

=0.5×(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负债)

(二)计量模型设定

1.变量选取。为了更好地反映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以更好地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采用流动性创造比率LCR=流动性创造水平/银行总资产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为了衡量银行的资本结构是否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产生影响,本文采用银行归属于母公司的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值CS作为资本结构的代理变量。同时,为了考察银行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而主动进行的资本结构的调整而间接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造成的影响,本文以风险加权总资产与总资产之间的比值作为银行风险的代理变量,记为RISK。同时,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选取了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银行的规模(SIZE);广义货币M2年增速(M2)。考虑到银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考虑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区域的不同,对经营区域遍布全国的前者采取全国GDP年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对于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后者,则主要采取其总行所在地的GDP年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变量一览表

2.实证模型构建。由于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并且银行也会根据风险要求进行资产和风险的动态调整,因此,本文建立以下带有滞后一期变量的动态面板模型。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控制变量GDP增长率采用全国GDP历年增长率作为基准,区域性商业银行采用其主要经营区域的省际GDP历年增长率作为基准。

首先,本文的模型一设定为:

该模型主要用于检验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以及探讨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点,使得其流动性创造能力最强。并同时探讨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是否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产生收缩效应。

其次,本文的模型二设定为:

该模型主要用于检验资本结构和风险项的动态互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具体影响如何。根据研究需要,基于交叉项的经济学解释,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了交叉项,以此来考察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调节作用下,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的变动对其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影响如何。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基于CSMR和WIND数据库,以及可收集到的银行官方年报,本文整理了2006~2014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并剔除了数据在某些年份缺失或者异常的银行数据。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将全体银行分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5家)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55家)。

表4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4给出了相关描述性统计,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首先,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高于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可能与前者业务分布范围广、相对而言能够进行大量与流动性创造相关的业务有关。其次,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比率明显低于区域性商业银行,这与前者能通过分布范围相对更广的基层支行吸收大量债务资本(即存款)有关。此外,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区域的GDP增长率低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同类比率的前提下,前者的流动性创造比率却高于后者。

(二)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的模型设置,本文主要对该面板数据采用GMM法进行系数估计。

表5 模型一的估计结果

1.模型一的回归结果分析

正如表5所示,模型一中的总样本的CS、CS2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CS的系数符号为正,CS2为负,表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与其资本结构比率可能存在着倒U型关系。即公司的股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存在一个适当的比例,该比例恰好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最强。其原因在于当该比例小于最佳比例时,股本相对于债务资本的比值不断靠近最佳比例时,由于股东的利益与银行绑在一起,股本上的话语权的增加使得股东要求银行管理层更多地创造利润,收获更多的利润,这一要求促进了商业银行更好地去进行流动性创造,从资金的流量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当该比例超过最佳比例时,股东话语权的强势可能使银行管理层更倾向于忽略对债务资本的安排,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满足股本所代表的大股东的利益上,从而造成效率减损,流动性创造能力反而下降。进一步分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组成的两类分样本的实证结果可发现,二者的CS、CS2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这两项的系数符号分别为正号和负号,证明了二者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和其资本结构呈倒U型关系。因此,两类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一个最优资本结构点。权益资本所占的比例过高,那么过多地满足权益资本的要求,会导致二者经营效率的下降,进而引发它们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权益资本所占的比例过低,适当地增加权益资本比例,能利用股东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高效要求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

对于风险项而言,在总样本以及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样本中,滞后一期的风险水平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呈负相关,滞后二期的风险水平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呈正相关。从总体效果来看,这与风险吸收假说的理论一致,即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所以进行流动性创造是因为其需要通过该过程来分散风险。但全国性商业银行该项系数却不显著,意味着风险吸收假说不能解释该类型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行为。

表6 模型一的扰动项自相关检验

为了验证动态面板模型一的有效性,本文对模型一的扰动项进行了自相关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在5%的水平上,可以认为模型一的估计是有效的。

2.模型二的实证结果分析

正如表7所示,在总样本和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分样本中,银行的资本结构与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成正比,这证明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股东的盈利性要求以及安全性要求,能更高地促进银行进行流动性创造。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分样本中,资本结构与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成反比,可见其应继续增加吸收债务资本的能力。

表7 模型二的估计结果

对于滞后一期的风险项而言,总样本以及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样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充分证明了区域性商业银行吸收更多风险能促进其进行流动性创造,风险吸收假说能够很好地解释其流动性创造行为。但对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其系数符号为正的实证结果依然不支持风险吸收假说在解释其流动性创造行为的适用性,但该回归结果表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减少风险有助于提高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对于资本结构和风险水平构成的交叉项,该项仅在总样本和两类分样本中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该项系数符号为正,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该项系数符号也为正。对于前者而言,当风险水平增加时,储户更倾向于从银行取出进行提现,从而造成股本所占的比例上升,即资本结构变量CS比值上升。由于交叉项的正向效应抵消了前者的正向效应,从而使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被削弱了。对于后者而言,当风险水平造成股本所占的比例上升,即资本结构变量CS比值上升,由于交叉项的负向效应抵消了前者的正向效应,从而使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减弱了。由此可见,风险和资本结构的互动关系对两类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起到了缓冲垫的作用。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来说,该交叉项的系数为正,且数值远大于RISK项系数,意味着风险增加时,调整资本结构,增大权益资本的比例,能更有效地促进其释放流动性创造能力。而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交叉项的系数为负,且绝对值上大于RISK项系数,因此,风险增加时,增加债务资本的比率反而能促进其释放流动性创造能力,这与区域性商业银行分布范围相对小从而吸收的存款相对较少的现状一致。

表8 模型二的扰动项自相关检验

为了验证动态面板模型二的有效性,本文对模型二的扰动项进行了自相关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在5%的水平上,可以认为模型二的估计是有效的。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资本结构超过了适当比例,容易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最优比例,从而更好地进行流动性创造。但商业银行要特别注意,既不应盲目扩大权益资本所占的比例,因为一旦该比例超过了最优值,股东有可能侵蚀债务资本投入者的利益,进而造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也不应盲目扩大债务资本所占的比例,因为该比例超过最优值,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从而削弱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与银行资本结构存在着动态调整关系,会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相对于各类应对风险的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本结构和风险水平的动态调整来更好地提升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甚至应对各类风险的具体过程中所进行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来完成风险吸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实际,例如,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有着隐形的国家担保或者地方财政担保,而这一类有着一定担保作为支撑的商业银行在面临风险时,往往能够及时通过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来改变流动性创造能力,进而吸收风险。反而是规模不大的区域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各类风险时,通过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来改变自身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以吸收风险的途径并不多。有鉴于此,建议国家发展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使得实力相对较弱的银行能更好地吸收风险,从而更好地进行流动性创造。

目前,我国关于资本结构、风险承担水平和流动性创造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采用西方学者的研究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上结论。但考虑到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有限,相关的结论还有待检验。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尽快完善。

[1]张淑英.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问题研究[J].技术与教育,2011,(2).

[2]宋琴,郑振龙.市场结构、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论坛,2010,(11).

[3]周爱民,陈远,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其流动性创造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3).

[4]孙莎,李明辉,刘莉亚.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与资本充足率实证研究——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4,(7).

[5]何青青,陈艺璇,曹前进.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5,(3).

[6]Esty,Benjamin,1998,TheImpactof Contingent Liability on Commercial Bank Risk Taking,Journalof Financia Economics47,189~218.

[7]Diamond,D,Rajan,R.:A theory of bank capital.JFinanc 55,2431~2465(2000).

[8]Murphy D(2008)Understanding risk.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financial riskmanagement.

[9]Chapman&Hall/CRC Financial Mathematics Series,London.

[10]Bundesbank Deutsche(2008)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atcreditinstitutions,Deutsche Bundesbank.Mon Rep 9:57~71.

[11]Berger A,Bouwman C(2009)Bank liquidity creation.Rev Financ Stud 22:3779~3837.

[12]Jokipii T,Milne A(2011)Bank capital buffer and risk adjustment decisions.JFinanc Stability 7(3):165~178.

[13]Measurement Models to Capital Allocation Policies.Wiley Finance,Chichester.

[14]Ruozi R(ed)(2011)Economia della banca. Egea,Milan.

F830.33

A

1006-169X(2016)07-0020-07

猜你喜欢
股份制流动性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企业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