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保健品的真实面目

2016-09-22 11:44
南方周末 2016-09-22
关键词:酵素补充剂饮品

2016年全球的酵素饮品和食用酵素市场规模接近21亿美元。各类媒体上的广告均宣称酵素具有减肥、保健、助消化、排毒、预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等神奇功效。那么实际情形究竟怎样呢?这种保健品又是怎样风靡于中国大陆的呢?

吕洛衿

从2014年开始,中国大陆的保健品市场酵素产品异军突起,迅速风靡全国。各种不同的酵素产品,例如减肥产品、饮品、美容品等层出不穷。据媒体报道,每年酵素保健品的市场高达几十亿之巨。翻看各类媒体上的广告,无一例外都是宣称酵素可以具有减肥、保健、助消化、排毒、预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等神奇功效。

那么酵素是否真的有这些神奇的保健作用呢?

酶营养学

谈论酵素的实际功效之前,回顾一下酵素的前世今生。

酵素这个词听起来高端大气,很有些现代的新鲜感。其实酵素这个词是日语词汇,在日语中读作kouso。日文的酵素又来自英文的enzyme。enzyme来自希腊语,原意是在酵母中(in yeast),所以日本人引进西方科学时创造了酵素这个词。中文中的现代科学包括医学的词汇几乎都来源自日语,偏偏酵素这个词没有用日语,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词:酶。

学过中学化学或者生物学的读者对这个字应该不陌生。对,酵素就是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酶。

翻翻中学教科书,对人体的酶的定义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本质上就是化学催化

剂。生物酶还有几个特性:高效,特异,对反应环境敏感。高效指的是极少量的酶能催化体外需要巨大能量才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特异指的是酶只能催化极端特异的几种反应,而不能催化别的,不能通用或普适。酶对温度和酸碱度非常敏感,比如胃中的胃蛋白酶只能在胃中的pH大约1.5的环境中起作用,胰蛋白酶只能在pH接近8的环境起作用,换了环境就不起作用了。

酶进入保健领域源自美国的医生爱德华·霍威尔于1985年出版的《酶营养学》(enzyme nutrition)一书。

霍威尔医生1898年出生于芝加哥,从26岁拿到医生执照后开始就职于伊利诺伊州的一家以自然疗法为口号的诊所,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培训。这家诊所主要宣传的特色是素食,日光浴,水疗,口号是“零手术,零药物,零血清”。霍威尔医生1930年开了自己的诊所,开始以营养疗法和物理疗法诊治病人。直到1970年他退休,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研训练。

在1932年,霍威尔医生开了一家名为“国立酶公司”的公司,开始贩卖酶保健品。1985年开始专门贩卖酶食品补充剂,并于同年出版了《酶营养学》一书,这时候他已经87岁。这本书后来成为酶保健品的理论基础和酵素保健业的圣经,直至今日。

那这本影响无数人的书里面讲了些什么呢?

主要理论是:

1.人的寿命长短与体内酶消耗的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说,酶消耗得越快,人死得越早,所谓灯枯油干自然就会死亡。

2.多用食物本身所带的酶能帮助我们身体减慢酶消耗的速度。因为生的食物中本身所带的酶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所以吃生的食物就不需要人体消耗自身的酶,因此节约了酶。而煮熟的食物所携带的酶会被破坏,要消化熟食就得消耗人体自身所带的酶,从而消耗生命力。看看大自然,人类是唯一吃熟食的动物。

3.而人体所能合成的酶的数量是有限的,用完了人就会死掉。

4.生的食物不但有酶,还含有特殊的生命力,人吃下去可以接受这种生命力,因此能延年益寿。

所以最佳的应该是像动物一样吃生的食物。但是霍威尔医生又考虑到人们还是习惯吃煮熟的食物,所以他推导出的结论就是:应该额外补充酶,也就是风行日本然后传至中国大陆的酵素保健品,这样就能保证人体不消耗难能可贵的酶。

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从日本流行到中国

酵素保健品是何时起在日本开始大众流行,甚至传至台湾,再风靡中国大陆的呢?

说起来这跟日本的大文豪夏目漱石有很大关联。1905年日本营养学家佐伯矩首次发现了萝卜中的淀粉酶(胰腺分泌的一种消化淀粉的酶),夏目漱石在他的成名作《我们都是猫》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喜欢吃含有萝卜淀粉酶成分食品的人物形象。随着该书的疯狂流行,食用酵素能保健这个观念也迅速传至日本全国。

随后很多保健品公司,包括药物公司,都纷纷推出酵素补充剂或酵素饮品,横扫市场,长盛不衰。虽然近些年最初推出萝卜淀粉酶保健品的第一三共制药已经不作为单独产品推出(日本的厚生劳动省的监管),而是将胰淀粉酶掺和在解热镇痛剂或整肠剂中作为非处方医药品推出,也几乎没有销量了,但是各种酵素饮品、膳食补充剂仍然是非常流行。近些年更是传入亚洲各国,甚至欧美等国。据日本媒体报道,估计2016年全球的酵素饮品和食用酵素市场规模接近21亿美元。

这个酵素保健品随着中国人赴日旅游的增加,以及日台文化对大陆的影响,渐渐在中国大陆风起云涌,市场一天天扩大。

翻翻广告,就会看见铺天盖地的关于酵素健身防病的各种神奇功效。比如:

酵素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

人的一生能合成的酵素的量是有限的;

随着年龄增长,合成酵素的能力也随着下降;

体内酵素不足,就会引起免疫力低下,容易疲劳,容易长胖;

人体内的酵素分两种:消化酵素和代谢酵素。如果消化食物用掉过多的消化酵素,代谢酵素的比例就会上升;

酵素饮料或者酵素补充剂能补充体内酵素的不足,因此能强身健体;

等等,五花八门。

简单地说就是:酵素是生命必需的营养素,年龄增长则合成量减少,酵素耗尽则生命终结,所以需要通过酵素饮料或者自制酵素来补充。

毫无营养价值

学过中学生物学的读者应该有些酵素的基本常识,因为酵素就是酶。而酶的特性之一就是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的量通常不变。

首先,酵素的确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生物分子,绝大多数是蛋白质。酵素参与我们身体的包括消化、吸收、代谢、等等各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然而,酶只是生物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时候的触媒,或者说催化剂,本身并无任何营养价值,显然也不是营养素。

既然酵素这么重要,如果如酵素营养学所说,人的一生生产酵素的数量有限,那就的确需要补充。这几乎是酵素补充剂产业的理论基础。

然而当初霍威尔医生写这本书的时候,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一门学说,其实不过是他本人的推测和假说,没有丁点的实验数据支持这个假说。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非常成熟,对人体内部的基本营养活动和生物反应的基本概念也已经非常明晰了,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酶,是根据细胞内DNA的基因序列随时根据需要而合成的,灵活机动,根据供需而提供的,是不可能生下来就定了上限,达到上限就不能再生产的。

不会逐年下降

酵素营养学还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产生酵素的量逐年下降,人体的酵素,包括消化酵素和代谢酵素,都是由酵素前体改变而来的。而人生下来酵素前体的量就是一定的,根据需要而生产出酵素。所以随年龄增长,酵素前体被消耗,自然酵素也就逐年下降了。

然而,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酵素是催化剂的一种,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的量是不变的。酵素的代谢不是因为参与化学反应而消耗,而是跟其他蛋白质一样完成工作后被降解的。既然本身的量不变,是如何会被生物活动所消耗,导致数量逐年下降的呢?所以这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人体的酵素的总量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人体的需要随时合成的。酵素不过是蛋白质,是根据身体的需要通过DNA翻译转录而合成的。这一点上酵素营养学跟现代分子生物学完全矛盾,也没有丝毫的根据。也就是说,补充酵素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作用。

酵素不足的问题

那有没有因为酵素不足引发的疾病呢?

当然是有的。人体内酶不足或者活性不够,都会引发疾病,比如多种因酶不足导致的代谢疾病。这些疾病相对少见,绝大多数是先天性疾病,这就是为什么孕妇会进行一些产前筛查来排除这种疾病。

既然酵素不足可能导致疾病,那通过食物或膳食补充剂补充岂非有助健康?

也不对。

首先,需要补充特殊酵素的是这些罕见的代谢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需要的是特殊的酶,通过食物或饮品补充是不可能起作用的。普通人体内不缺乏酶,补充更是没有用。

退一万步讲,既然酶不足能导致疾病,那么通过含有这些酶的膳食补充剂或酵素饮品,保健品能否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强身健体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为什么呢?

首先,酶是蛋白质,而且是特殊性质的蛋白质。蛋白质对温度、酸碱度敏感。饮品中的蛋白质经过高温都会产生变性,通俗的例子就是鸡蛋的蛋白,在煎煮之后蛋白都会变成固体的蛋白,失去了原有的结构,等到进入人体早已不是原有的蛋白质了,而酶一旦失去了原有结构,就失去了活性。

其次,酶只对特殊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打个简单的比喻,酶相当于拼图中的某一片,只有在特定位置特定环境下起作用。从饮品或保健品中吃喝进去的酶相当于闭着眼睛从盒子口扔进去一片拼图,是不可能也没法保证它就那么准确无误的到达特定的位置发挥作用的。

再次,假定酵素饮品中的酵素在喝下去之后,神奇地进入血液,神奇地被送到特定的位置,而且经历胃液强酸的洗礼还保持了原有的蛋白质结构和活性,仍然不可能有作用。因为卖给消费者的饮品在出厂前都需要按规定高温消毒,而酶作为蛋白质的一种,跟鸡蛋的蛋白一样,对高温极其脆弱,很快会失去活性,不再是原有的酵素了。也就是说,市场上贩卖的酵素饮品如果按照规定高温消毒了,那就不可能含有有活性的酵素。而未经高温消毒的酵素饮品,跟喝下去感染别种疾病的风险相比显然会是得不偿失。

再退一步,假定酵素保健品中真的含有活跃的酵素,那吃喝下去有没有可能发挥作用呢?

也不可能。

因为蛋白质我们人体是不能直接吸收的。蛋白质进入胃肠道后,作为大分子是没法穿过肠道进入血液的,必须在肠道被分解成氨基酸或者小的多肽才能吸收。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蛋白质相当于一座房子,氨基酸就是建房子所需要的砖块。我们的肠道没法直接吸收房子,必须完全拆散成一块块的砖,这些零个的砖块穿过肠道粘膜才能进入血液。而进入血液的砖块是不可能神奇的自我重新组装成原来的房子的结构的,而是成为跟普通鸡蛋被分解后的氨基酸一样,通过血液循环送到肝脏,被统一利用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吃下去的是高级的豪宅,还是一层的平房,到了血液中就都成了一块块的砖。而且形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优劣跟来源没有关系,等于是这些砖的种类只有那么二十种,豪宅跟平房的砖头没有区别。

基本结论

这样说,读者们应该很明白了。

1.普通人不缺乏酶。

2.酶的数量不是有限的。

3.酵素饮料中没有酵素。

4.吃喝下去了也吸收不了。

5.酵素到了胃肠就被分解了。

6.即便神奇地吸收了,也不会到达特定位置发挥特定作用。

那很流行的自制酵素,比如水果酵素,有保健作用吗?

自制水果酵素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制作方法就知道了。

通常的制作方法都是切几片水果,放入加糖或者加醋的水中,密封在阴凉处放几天,强身健体的水果酵素就做成了。其实这种所谓酵素不过是借了个洋名而已。用普通汉语定义这种食物,有一个更大众化的名词:泡菜。

非得跟酵素扯上点关系,那就是发酵。所谓自制酵素不过是发酵的水果泡菜,不但没有神奇的酵素,卫生状况还堪忧。要真要吃发酵的水果,建议去超市买卫生安全的泡菜,比如韩国的泡白菜。起码卫生状况有保障,蔬菜含有的纤维成分也高,还有高量的乳酸菌也许也有些益处。或者干脆就吃酸奶,因为比起水果酵素来,酸奶的益处是有据可循的。

猜你喜欢
酵素补充剂饮品
酵素能减肥,或是“误打误撞”?
别给孩子乱补膳食补充剂
柠檬酵素
功能饮品:瞎忽悠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