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曾国藩家书》治家思想的主体内容

2016-09-22 16:35李萍
成才之路 2016年22期
关键词:治家养生家庭教育

李萍

摘 要:《曾国藩家书》作为家训史上承前启后的巅峰之作,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文章从《曾国藩家书》治家思想的内容入手,重点解析曾国藩治家的主体思想,包括读书之道、齐家之术、女子之训、养生之法四方面。曾国藩注重内圣以修德,强调读书志在明理修身,重视勤俭淳朴,其思想对今天的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治家;读书;养生

中图分类号:G40-09;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30-02

中华民族绵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一个精神思想底蕴深厚,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的泱泱大国。家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引领和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曾国藩家书》作为继《颜氏家训》后中国仕宦家训史上又一部扛鼎之作,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家书中的勤俭节约、读书明理等思想,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后人借鉴发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就是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目标,是每一个国家栋梁毕生信仰的准则。家国同构的思想自分封制以来得到传承,虽经历朝代更迭,历史轮回,但“有国才有家”的共识从未改变。修己是为了更好地治家,治家是为了更好地理国,只有己正、家和、国安才能天下太平、万世昌宁,这一思想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得到充分诠释。

一、读书之道

1. 读书的目的

中国自古以来以读书为荣、职业以做官为尊,重视教育、追求功名是每个学子的梦想,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但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不同,“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可见,曾国藩教育子孙的目的不是世俗期盼的入仕为官、大富大贵,而是做读书明理之君子。他要求后辈读书人要志于明大道、修至德,明白为学之道在于将修身与辅世、守道与救时结合起来,实现内圣外王之业。另外,在曾国藩看来,读书治学除能增加学识,丰富内心修为,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尤其可以塑造气质。曾国藩作为功名场中人,能教导子弟不迷恋官场,而是注重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思想对当今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启发,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2. 读书的内容

曾国藩久居官场,深谙科举制顽固僵化,不能培养真正的学识渊博之才,所以他督促子弟刻苦读书不可志于八股,不可为求进阶而置切实学问于不顾,更不能因功利丧失心智。他提倡读书应追求真正的学问,做到有志、有识、有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在教导子侄时注重兴趣的培养,随性而读,从不强求。另外,曾国藩处于中西文化初步融合,思想意识丰富多元的时代,又在战争中逐渐接触到西方技术,他认识到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于是,特别为子弟聘请英文教师,传授自然科学、英语等内容。曾氏家族名人辈出,贡献巨大,不能忽视曾国藩对其教育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3. 读书的方法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一套影响广泛的理论。他认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即广泛阅读,充分吸收知识养料;“读”是为了深刻理解书中真谛,并熟记于心;“写”是对书法的要求,各有所专且又好又快;“作”是作文实践,这是需要每日坚持的重点科目。此外,曾国藩吸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根据个人的不同禀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每个人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他的诸多教育方法,在当时八股取士的大环境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后人继续探索的依据。

二、齐家之术

1. 耕读持家

在传统的仕宦家庭教育思想中,考取功名、立志入仕是其最首要任务,辅以道德教化、礼仪培养。《颜氏家训》中更是如此,甚至鄙夷耕田养牛的农民,认为此类人是“贱民”。而曾国藩一改传统作风,支持并鼓励子弟耕读。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染骄奢习气,保持耕读本色。中华文明的农耕文化深深地印在曾氏一族的心中,被曾国藩尊称为星冈公的祖父曾玉屏坚持以务农为本业,认为读书做官仅为光耀门楣的点缀,不指望因其维持生活。星冈公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思想被曾国藩加以继承和发扬,曾国藩后来将祖父的居家之法概括为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些是普通农家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曾国藩要求家人的日常活动,在曾氏看来是关乎家道兴衰的大事。这既是对曾氏家族“勤俭”“耕读”“谨朴”“忠恕”“孝友”家风的发扬,也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为仕宦家训带来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2. 寒士家风

纵观历史,国家的兴衰、家族的昌灭,皆决于国风、家风尚俭与否。曾国藩认为,勤俭乃治国兴家之本,他亲笔手迹写道:“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他深谙权贵家庭的传世不易,在官宦之家接踵而败的现实下,认为只有秉承孝友家风才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长久幸存。他认为要想避免家道中落,保持繁荣,就得坚守寒士家风,勤俭节约。因此,他要求后辈除读书外,“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认为在家道鼎盛之时,子孙不能肆意妄为,要让子孙立耕读之志,弘志明理以“自概”,树立忧患意识,时刻谨记勤俭持家。况且曾氏后辈多体气娇弱,让他们崇俭敬劳还可以强健筋骨,磨炼意志,一举多得,这不失为曾国藩思想的一大亮点。

三、女子之训

当时重男轻女,使得人们缺少对女性的认识和教化,直到东汉班昭的《女诫》出现,才基本上建立了女训的理论框架,逐渐引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随后陆续有少量著作出现,但多以男尊女卑为立足点,强调女性地位卑微和依附男人的奴性心理,影响消极。而《曾国藩家书》,蕴含着大量曾国藩对家中女子训诫的思想,包括勤俭持家、纺纱织布、敬劳戒奢等,淡化了纲常名教的束缚,集中强调勤俭持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闺训的内容。在曾国藩的以身作则下,其夫人也生活简朴,带领子女在乡下老家居住时,甚至有些窘困。曾国藩对女儿的要求同样严格,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但他告诫家中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曾国藩的幼女曾纪芬一直秉承勤俭家风,她晚年生活条件优越却依旧艰苦朴素、自力更生。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不仅声誉满天下,更使曾家气运延续多代不衰。

四、养生之法

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从身体和心理上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而“养生”是培养身体素质和锻炼良好心性的重要方法。曾国藩对于“养生”有独到的见解,虽然他只活到62岁,但并不代表他的养生之法不可取。他从小疾病缠身,加之常年在外行军作战条件艰苦,即使是正常人都难以受此煎熬,而他正是凭借自己的养生之法锻炼身心才能延长寿命,所以,他的养生思想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他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他时常用此指导家人进行实践,并产生良好的效果。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并提及“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余年,余亦学行七年矣”。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教导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亲身受益的实践经验。

他强调养生以少恼怒为本,遇事要尽努力、听天命,不强求就不会心理失衡,要内心活泼,培养心中的一片生机。曾国藩的养生之法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易于操作,适合所有人试用。身体羸弱的曾纪泽令曾国藩十分忧心,时常叮嘱,“泽儿虽体弱,而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服药多也”。曾国藩不建议儿子频繁服药(补药),认为多食药会增强身体抗药性,减弱抵抗力。他认为清心静养是最好的良方,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心理养生,通过治心来治病,达到身心合一。

五、结束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思想教育的国度,家庭教育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曾国藩家书》作为家训史上承前启后的巅峰之作,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曾国藩家书》的治家思想远不止上述读书之道、齐家之术、女子之训、养生之法四方面,还有治国大略、处事交友等,其家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形式自由,简单朴实,在家训史上具有重要的传承发扬和研究价值。随着国学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浪潮兴起,家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重新解读的机会,必将闪烁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徐德勇.《曾国藩家书》主体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9.

[2]徐德勇.谈《曾国藩家书》中子女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J].鲁东大学学报,2009(03).

[3]刘朝晖.浅析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李卫平.论曾国藩的家教思想[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04).

猜你喜欢
治家养生家庭教育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探春治家新论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