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预防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2016-09-23 06:26李高华王胜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抗栓中重度充气

李高华 王胜英

辽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 抚顺 113008



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预防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李高华王胜英

辽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抚顺113008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预防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中重度脑出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人工按摩康复方法,观察组采取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治疗。结果2组治疗5d、10d、15d偏瘫小腿腿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t=3.24,P<0.05;t=3.28,P<0.05)。2组在治疗5d、10d、15d偏瘫肢体血流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5;t=3.16,P<0.05;t=3.24,P<0.05)。2组DV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2组主诉有疼痛等不适感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5)。结论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预防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传统按摩式预防在临床上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

脑出血(ICH)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占我国脑卒中患者的20%~30%[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脑出血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这是由于脑出血患者多伴有肢体瘫痪,需要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液失去肌肉泵的挤压作用,血流缓慢淤积而成。它的发生和由它继发而来的肺栓塞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2]。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并发DVT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国内骨科术后的DVT预防工作己深入展开,临床上大量采取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进行对DVT的防治,并取得明显效果。但在卒中等内科疾病患者中进行预防干预还未广泛开展,临床医护人员对脑卒中后DVT的形成认识不足[3]。本文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预防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01—2015-06收治的60例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 52~74岁,平均(65±7.4)岁;病程1~3d,平均(2.1±0.7)d。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8 ±3.5)岁;病程1~4d,平均(2.9±0.8)d。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脑出血患者;(2)采用Hemphill提出的脑出血分级量表判断为中重度脑出血患者;(3)均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证实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4)均为一侧偏瘫的患者;(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排除标准:(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急性皮肤炎症患者;(3)严重心功能不全、肺水肿患者;(4)其他下肢血管疾病患者;(5)凝血功能异常患者[5]。

1.3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h,每2h协助翻身,按摩活动双下肢。包括踝关节的背屈、内翻、外翻、旋内旋外运动,4次/d,30min/次,髋、膝关节的屈膝屈髋、髋关节旋内、旋外运动及拱桥运动,4次/d,30min/次;腓肠肌按摩:一手将患者下肢抬高,另一只手有节律自下而上挤压,挤压与放松1s交替进行,持续15min[6-7]。实验组采取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治疗,每日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2次,60min/次,每10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具体方法: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患者取平卧位,瘫痪肢体套上套筒,松紧度以能容2指为宜[8]。将4个Y字型连接管分别连接在气管插头管上,再将Y型管的两个末端分别插入左右套筒的空气注入口,袖带接头与气泵接头相连,确认连接管没有缠绕或打结;打开电源开关。旋转压力调节钮(右旋压力增人,左旋则压力减小),压力调节在25~180mmHg,设定好时间开关。该装置即会按照脚踝一小腿、一膝盖、一大腿的顺序进行充气,将下肢血液向近心端挤压,之后2个连接管开始放气,3.5~4.0s后再次充气,周而复始[9]。

1.4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后5d、10d、15d测量患者小腿腿围。具体方法为:患者仰卧,屈髋屈膝放松,测量患者髌骨下缘下15cm处偏瘫小腿周径。正常情况下,周径变化不超过1.5cm。分别在治疗后5d、10d、15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瘫痪下肢平均血流速度。具体方法为: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患者保持静息状态并仰卧于检查床上,以腹股沟韧带下1cm处股动脉搏动点内侧作为股静脉探测点,检测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15d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瘫痪下肢,确定是否有DVT的发生。并询问患者主观感受,是否有疼痛麻木等不适感。

2 结果

2.12组偏瘫小腿腿围比较2组治疗5d、10d、15d偏瘫小腿腿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t=3.24,P<0.05;t=3.28,P<0.05)。见表1。

2.22组偏瘫肢体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组在治疗5d、10d、15d偏瘫肢体血流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5;t=3.16,P<0.05;t=3.24,P<0.05)。见表2。

3.32组DVT发生率和患者主观感受比较2组DV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2组主诉有疼痛等不适感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5)。见表3。

表1 2组偏瘫小腿腿围比较

表2 2组偏瘫肢体平均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3 2组DVT发生率和患者主观感受比较 [n(%)]

3 讨论

脑出血(ICH)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多有高血压史。ICH发病后多有血压明显升高,和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约70%的脑出血发生于基底节的壳核和内囊区,其中壳核出血最常见,占ICH的50%~60%[1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根据具体出血位置的不同,有的患者以感觉障碍为主,有的患者以运动障碍为主,严重者还可累及呼吸中枢,威胁患者生命[11]。深静脉血栓(DVT)是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这不仅是因为肢体偏瘫导致的长期卧床使血流缓慢血液淤积在下肢,还因脑出血患者为对症治疗所使用的脱水剂、利尿药等一系列药物。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DVT的发生率分别达到0.74%和1.37%,由此可见,脑出血患者发生DVT的几率很高。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极高,故临床上必须加大防治力度。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偏瘫小腿腿围、血流速度,患者主诉偏瘫肢体出现疼痛等不适和其DVT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上较传统护理起到一定的加强效果。传统人工按摩康复锻炼和借助机械进行预防是目前临床上预防DVT的两种常见方式。传统的按摩式被动运动主要是瘫痪肢体的按摩和关节的被动运动,其按压的力度不达标,范围不均匀和间歇、持续时间不准确等问题,不能很好满足促进连续的血液循环和增强回心血量的要求,故临床预防达不到满意的效果[12]。本文观察组所用的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就是机械性预防的一种。其操作原理是将仪器设定在一个特定适宜的压力上,按下电源开关后,绑在下肢的气囊会按照脚踝-小腿-大腿的顺序定时的充气加压和减压,每次加压达到设定的压力时便不再升高,持续数秒开始减压,周而复始。其优势在于气囊可以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均一一致的按摩和挤压,可为患者下肢提供动态连续梯度压力,且挤压和刺激根据设定值的提升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及淋巴管[13-14]。加压时由于血液回流速度快速有力,流经局部的血流量增多,增加了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同时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并加速了有毒物质的排泄,因此具有清除肿胀、防止DVT形成的作用[15]。骤然减压时血液快速充盈,从而提高了血流速度,减少了DVT发生的几率。

综上所述,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预防中重度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传统按摩式预防在临床上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1]杨春霞,马小芳.气压治疗仪对ICU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 367-2 368.

[2]李润生,邢壮杰,赵晖,等.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11,6(3):367-368.

[3]郝立松,曹道白音,王青云,等.下腔静脉滤器对预防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7):42-43.

[4]林小玲,朱疆艳,刘燕,等.医用弹力袜和间歇充气装置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5):2 986-2 989.

[5]唐水娟,刘丽,李文彬,等.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1 436-1 438.

[6]曹妙君.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12-13.

[7]于书卿,季楠,钱珂,等.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0,32(10):779-781.

[8]黄淑君.3 种方法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1):154-156.

[9]刘霞,陆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8):567-568.

[10]李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6-37.

[11]张冬梅,刘敏.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783-784.

[12]尹方,刘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0-91.

[13]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37-38.

[14]MorgensternLB,HemphillJC,AndersonC,etal.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spontaneousintracerebralhemorrhage:aguidelineforhealthcareofprofessionals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J].Stroke,2010,41(9):2 108-2 129.

[15]余凤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87-88.

(收稿2015-08-31)

R743.34

A

1673-5110(2016)16-0058-0-0060-02

猜你喜欢
抗栓中重度充气
充气恐龙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遥控充气枕让您睡出健康
补气养血通脉饮辅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
两种不同抗栓治疗对冠心病心房颤动支架术后病人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三)
循证护理在预防中重度哮喘患儿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Ustekinuma b 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