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2016-09-23 06:27鲁宗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量表康复

鲁宗兰

河南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 新野 473500



早期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鲁宗兰

河南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野473500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06—2015-06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干预,观察2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8周2组NIHS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4、8周2组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1%vs62.5%,χ2=5.37,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脑卒中后抑郁;心理干预;心理护理;早期干预

选取我院2013-06—2015-06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中56例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以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06—2015-06收治11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关诊断标准[1];(2)均经头颅CT或MRI等检查确诊;(3)患者以抑郁为主要心理异常表现,并通过相关量表评估;(4)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及失语症状,能配合完成各项评估。排除标准:(1)患严重精神疾病者;(2)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各种躯体疾病者;(3)心理障碍不能配合及完成随访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50~88岁,平均(67.8±8.4)岁;病程(3.2±0.6)个月;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6例,出血性脑卒中20例。观察组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51~85岁,平均(69.0±10.2)岁;病程(3.2±0.3)个月;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4例,出血性脑卒中22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干预措施。

1.2.1提供精神支持:护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能够针对不同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及其所处的心理阶段,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指导,同时耐心倾听其诉说,想其所想,把各项护理工作做在前面,这样,既能极大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很大的精神力量,对患者精神压力的缓解、心理状态的改善意义重大。

1.2.2心理方面的干预:护理人员通过跟患者的双向沟通,要及时认真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不同的途径让患者能够主动告知其心理变化,以评估患者所处的心理阶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及引导,帮助患者摆脱压抑的心境,如可根据患者的不同兴趣爱好,帮助其选择适当的娱乐方式,放松身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自然而然不良情绪也得到缓解[2]。

1.2.3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患者家庭的支持永远是不能忽视的一股正能量。患者需要家人的陪伴,情感上渴求医护人员的关心。因此,应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和治疗中,提供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支持,消除患者的孤独感,避免让其产生是家庭的累赘而被厌弃情绪[3]。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干预前后所有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评分的变化,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4]。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DS)17项版本作为疗效评定依据,显效:HDS积分降至7分且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积分降至8~10分及部分症状改善;无效:积分>18分且症状无缓解。

2 结果

2.12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干预前2组NIHS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8周2组NIHS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NIHSS、SDS评分比较,分)

2.3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PSD的发生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会直接影响其接受治疗和康复锻炼的自觉性,减缓了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进程。通过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加强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更易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也拉近了与患者家属的距离,通过其家属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改善其心理情境,使其积极、乐观地配合躯体疾病的治疗,事半功倍,提升了护理的效能,患者的康复效果也更为明显。

House等[5]研究报道,抑郁不仅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且加大脑血管病的再发几率,延迟了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治疗PSD患者原发病的同时,对其抑郁情绪的干预可降低脑血管病的再发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针对PSD患者给予疏导抑郁情绪、加强护患双向沟通交流、加强健康教育、提供精神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等实施早期干预,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极大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早期心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2]雷春玲,李艳.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3):73-74.

[3]祝素敏.心理护理联合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120-121.

[4]陈晨,陈艳,李春利.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4):532-534.

[5]HouseA,KnappP,BanmfordJ,etal.Mortalityat12and24monthsafterstrokemaybeassociatedwithdepressivesymptomsat1month[J].Stroke,2001,32(3):696-701.

(收稿费015-12-18)

R473.74

B

1673-5110(2016)16-0112-02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量表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