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聚集及活化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2016-09-23 05:27戢运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活化血小板血栓

戢运建 况 娥

湖北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房县 442100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聚集及活化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戢运建况娥

湖北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房县442100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4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的75例为对照组,利用相关检测仪器观察2组在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CD62P等活化指标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在血小板聚集率为(71.94±5.92)%,观察组为(89.68±10.42)%;对照组聚集时间为(4.53±0.24)s,观察组为(3.12±0.45)s;在血小板活化指标上,对照组P选择素为(31.42±6.71)%、GPⅡb/Ⅲa为(44.85±8.23)%、CD62P为(3.29±1.04)%;观察组p选择素为(61.94±10.35)%、GPⅡb/Ⅲa为(76.83±10.34)%、CD62P为(14.63±3.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升高,聚集功能明显增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活化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造成血流减慢,血小板处于黏附状态,一旦脑病小动脉缺血、缺氧则会引起脑组织软化坏死。研究[1]称,血小板活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伴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脂代谢异常等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对其有深远影响性。本次研究就基于以上观点,进一步观察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指标对该疾病的影响性,以期更好的有针对性治疗该疾病,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4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的75例为对照组。2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即持续性胸痛至少30 min,至少两个相邻胸前导联ST段抬高超过0.2 mV或Ⅱ、Ⅲ、aVF导联中至少2个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 mV及血清CK-MB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水平2倍以上。均排除肝、肾功能损害,近期急性感染、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排除患有血液病、近期有出血倾向等危险者。

表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方法观察组在治疗前抽取外周静脉血,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抽取静脉血2.7 mL,以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则抽取静脉血2 mL,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对照组以上指标抽取同观察组。

血小板聚集功能采取血小板聚集仪(美国Helena公司,型号Agg-RAM),所有检测试剂均为配套设备,诱导剂为腺苷二磷酸,浓度为5 mmol/L,操作进行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选择美国Bc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试剂均为单克隆抗体,P选择素由藻红蛋白标记,GPⅡb/Ⅲa则由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均严格按照试剂操作步骤进行。CD62p采用PE荧光抗体,为藻红蛋白标记的抗P2选择素单克隆抗体,轻轻混匀,避光室温孵育15 min,各管加入1 mL冷固定液,充分混匀放置于2~8 ℃冰箱中30 min,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操作。

2 结果

对2组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指标进行比较,2组在血小板聚集率、聚集时间,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GPⅡb/Ⅲa、CD62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2组血小板聚集指标比较±s)

表3 2组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s,%)

3 讨论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重要生理特性,是血小板和血小板之间黏附和聚集作用下形成的结果。血小板相互之间聚集成团,参与了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聚集后增强了血栓的形成,而血栓又能通过磷酸化进一步激活血小板,从而造成血栓形成。王引明等[3]报道,在正常人中,机体血液中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抗凝血酶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是主要的凝血抑制因子,其灭活凝血酶、纤溶酶等多种凝血因子是防止血栓的重要物质。胡瑛等[4]称,脑血栓形成后,血液循环中的抗凝血酶迅速被激活为凝血酶、激肽释放酶等,促使xa等凝血因子灭活,避免其他部位发生凝血,故凝血时间会缩短。从结果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延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

通常情况下,P选择素表达水平较低,甚至不存在表达。研究称,P选择素在多个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均表明,血栓前状态存在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会明显增高。而P选择素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受损[5]。研究[6]还称,P选择素反映了活动性炎性反应,同时说明疾病存在斑块不稳定情况,结果显示出P选择素会明显升高,这说明了该指标参与了急性脑梗死过程。

CD62P是目前临床上最有特异性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是膜表面P选择素脱落物,有较好的相关性。当血小板从静止状态转变为具有功能的活化血小板时,其形态、生化代谢等均会发生改变,而随着颗粒内容物释放,颗粒膜蛋白和开放管道系统膜融合而整合为活化血小板质膜[7]。当血小板受到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等刺激后,CD62P就会迅速表达在血小板上,以高浓度形式存在至少1 h,其后会迅速和表面受体和相应的配体结合,介导血小板单核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黏附,促使血管活性物质,氧化代谢产物等释放,启动血栓形成全过程。CD62P作为血小板表面重要黏附因子参与了血小板之间,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起到重要的参与性作用。研究[8]称,在急性脑梗死中,血小板会大量活化,CD62P会被大量释放,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后CD62P表达程度会下降,当和正常人比较仍处于较高一个状态,这说明了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方法。故CD62P是急性脑梗死演变重要物质。

GPⅡb/Ⅲa是细胞黏附受体整合家族中一员,其内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蛋白特异性结合位点。童保文等[9]研究,GPⅡb/Ⅲa是以三级结构存在血小板膜表面,当血小板活化后GPⅡb/Ⅲa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暴露出纤维蛋白原等结合点。王辉等[10]报道则认为,GPⅡb/Ⅲa会识别配体中RGD氨基酸序列和配体结合,同时纤维蛋白原也会发生改变,形成桥链,造成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同时会跨膜信息传递,造成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释放。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GPⅡb/Ⅲa会明显升高,和报道结果是一致的,均说明了GPⅡb/Ⅲa是急性脑梗死病情演变的重要因子。电镜下观察发现,在低切变率上,纤维蛋白原分子会和至少2个GPⅡb/Ⅲa结合,促使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间参与聚集,而在高切变率上,则和vWF因子结合,促使血小板活化,从而促使GPⅡb/Ⅲa受体暴露,造成血小板聚集反应,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故GPⅡb/Ⅲa是介导血栓形成的通道[11]。

综上,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CD62P等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疾病演变过程,在临床上可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选择素的改变及其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18(5):335-337.

[2]彭宇生,王鹏,邓剑,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2013,26(8):512-514.

[3]王引明,刘春风,冯萍,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变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19(6):408-410.

[4]胡瑛,朱蓝玉,张冬,等.急性脑梗死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08-110.

[5]成亚琴,柯开富,曹茂红,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水平的改变[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1(5):389-391.

[6]张长春.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

[7]熊丽丽,魏文宁,马怀安,等.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聚集及活化功能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5(20):3 041-3 043.

[8]赵香梅,高传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率、活化凝血时间和抗凝血酶Ⅲ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25(9):750-753.

[9]童保文,林志鸿,谢良地,等.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及阿托伐他汀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8):1 162-1 166.

[10]王辉,刘刚,罗顺德,等.莲心碱对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和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6(6):768-772.

[11]吴培堂,陈贝健.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2,50(33):90-92.

(收稿2015-09-22)

R743.33

B

1673-5110(2016)18-0055-02

猜你喜欢
活化血小板血栓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