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有一种失望叫归隐

2016-09-28 18:47莲花
百家讲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致远东篱才华

莲花

夕阳红如火,映照着萧瑟的旷野。古道西风中,走来身披一袭青衫的马致远,他尘埃满面,两鬓如霜,落寞的眼神里,透着几许苍凉、几许沧桑……马致远拍拍身边瘦骨嶙峋的老马,走向炊烟升起的地方。漂泊半生,他终于回到熟悉的故乡,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那时,他正值少年,才华初露、文采斐然,经常邀朋友一起吟诗作赋、挥毫泼墨,过着畅意人生,被方圆一带称为“有才少年”,并挥笔写下“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发誓要开辟出一条自己的仕途之路。

接下来的日子,他策马扬鞭,以为功名理想近在眼前,以为单枪匹马,凭着胸口的一股热气,就可以纵横捭阖,独步天下,不料命运不济,几次科举不试,难免让他有些心灰意冷。但志在四方的他不忍放弃功名,于是也学前人那般,“写诗曾献上龙楼”,给当朝皇帝写诗献赋,以求得到赏识。只是所有的努力并没有改变现状,深深失意的马致远转而寄情于山水间。

山水有色,人生无彩,马致远在漫游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还有梨园戏子。当时元朝的戏曲刚刚兴起,戏曲创作及演出比较繁荣。马致远起初只是观戏取乐,借以排遣心中烦闷。渐渐地,他发现戏曲不仅能令人赏心悦目、兴致盎然,还可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声。无论有着怎样的心境,尽可付诸戏曲之中。

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心境竟也跟着开阔起来,科举不第的阴影慢慢消散,他心中重新燃起了走上仕途之路的信心,并不遗余力地前后奔波。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马致远在他人的引荐下,终于得以补缺,成为浙江省的一名小官吏。

当时元朝政治黑暗,地方官场更是腐败不堪,本想有所作为的马致远在宦海沉浮中越来越失望。官场如舞台,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却全然不顾生活在底层的贫穷百姓。马致远是一介文弱书生,虽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举措,怎奈势单力薄,无人响应……渐渐地,他深感回天乏术,报国无门,无奈写下:“东篱半世蹉跎……倒大江湖,也避风波。”感叹于岁月蹉跎,他最终辞去曾经追逐的官职,开始四处漂泊。

一路上,故国山河破碎,满目荒凉萧瑟,在行走途中,马致远心中的感触越来越强烈。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原百姓、巧取豪夺的乡绅、不顾民众生死的官吏、当权者的残暴冷漠,让马致远萌生了书写戏曲的愿望,借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这或许是唯一能够让他慰藉的方式了。

此时,马致远的人生已经过半,犹如百花凋零,唯有东篱菊花刚刚绽放,于是,马致远自号“东篱”,从此收起浪迹天涯心,专心于戏曲创作。

反映元朝社会现实、百姓疾苦的剧目在他笔下如花绽放,马致远压抑许久的艺术才华喷薄而出。梨园里每每上演马致远的新戏曲,都会引起极大轰动。创作剧目取得了成功,马致远的内心却是孤独的——世人只知观戏,却没有人能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痛楚更让他力不从心。

内心苦闷的马致远只好再次逃离现实,寄情于访仙求道,期待出现没有欺凌与残暴、人间处处是美景的神仙乐土。为表诚心,马致远甚至皈依全真道,潜心道法。然而梦境再好,怎能改变活生生的现实?

加上年龄渐长,尘世消磨,一连串的孤独、压抑的思想、无处施展的才华让他慢慢失去往昔的豁达与散淡。

倦了,累了,他只想回归家园。他觉得,或许只有那里才能安放自己积攒半生的失望与疲惫。他收拾起简单的行囊,牵着一匹瘦马上路了,全然没了走出家门时的自信和热情。

也许是近乡情更怯吧,马致远安静地坐在自己家小村庄不远处的古道上,一壶老酒,就着夕阳独饮,一首《天净沙·秋思》朗朗吟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熟悉的小桥流水,依然潺潺不息;熟悉的草房炊烟,依然袅袅不绝;熟悉的枯藤老树,依然栖息着乌鸦。几滴清泪落入尘埃,马致远抬头望向远方,耳边回响起了那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既然命运如此不济,不如做一枚安静的隐居者。

他喃喃自语道:“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难道他后悔了吗?应该不会。没有一个男人在最初启程的时候不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就如他,要金戈铁马,要鲜衣怒马样样红。

可是,当所有的壮志雄心都在时光中渐渐消磨,染上灰,才不得不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普通人,在那样一个乱世,连自己的人生都主宰不了,又何谈其他?

漂泊许久的马致远最终隐居于故乡,过起了“春来播种东篱下,清风朗月度晨昏”的清贫日子,留给世人的是其经久不衰的戏曲作品,和一个踉踉跄跄的背影……

编辑/夏涵

猜你喜欢
马致远东篱才华
李久香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深秋
马致远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
拼才华的古代花美男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何不采菊东篱下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