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携手20年合力脱贫攻坚

2016-09-28 09:14
人民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闽宁西海固对口

杨振武++李增辉++许正中++吴焰++赵鹏++杨学博++朱磊

曾经的茫茫戈壁,挺立起排排白杨;昔日的连绵沙丘,绿染了片片果园。20年前,由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共同建设的银川闽宁村,如今成为有6万多人的崭新城镇;而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更是旧貌换新颜、生机盎然。闽宁协作20年之际传出消息:宁夏有望提前实现全区脱贫。

当年的援宁干部领队、福建省扶贫办主任马国林闻之激动不已。他清晰地记得挂职出发前那一幕幕情景:1996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包括4个单列市在内的东部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宁夏。当年11月,福建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习近平明确表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要坚决完成。

六盘山连着闽江水。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为指导原则,以“宁夏所需,福建所能”为具体指向,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一个以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协作模式日渐形成。

协作机制创新接力。两省区率先建起高层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双方主要领导出席,定方向、立项目、督落实,20年来,从未间断;率先建立市县结对帮扶机制,福建沿海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市、县(区),与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结成对子,拓展了协作的多领域;率先建立互派干部挂职交流机制,先后互派360多名干部到对方挂职,确保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措施的层层落实、持续推进。

扶贫开发形成合力。在1997年的第二次两省区联席工作会上,习近平对扶贫开发提出了“动员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具体措施。20年来,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为目标,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开展移民搬迁,解决饮水困难,援建医院学校,发展扶贫产业。160多个生态移民村、闽宁示范村拔地而起,大批贫困人口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互惠共赢迸发活力。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共赢为动力,闽宁协作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多级联动、广泛发动”的新模式。创新理念,福建女企业家林水英创立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被称为“华林模式”进行推广,西海固成了全区最大冷凉蔬菜基地;创新产品,福建企业家严国圣在西吉县创建了“薯业帝国”,开发出29种土豆休闲食品,使当地农民增收超三成;创新模式,由驻宁闽商组成的投资公司牵线,闽商潘文贤的人造花工艺企业在西海固异地绽放,成为当地第一家出口创汇型企业;创新平台,福建“9·8”投洽会、“海峡论坛”,宁夏“中阿博览会”,两地联手,加快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步伐。

海风吹绿黄土地。20年间,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投身宁夏扶贫开发事业,无偿援助各类资金12.8亿元;20年间,对口扶贫主战场西海固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元提高到近6500元,近4年增幅连续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年间,福建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农业和医疗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超过2000人……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资金、物品的流入,是技术、人才的引入,更是观念、理念的输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感慨地说:“闽宁协作,对于缩短东西部差距、增强宁夏经济内生动力,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闽宁协作20年,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新阶段;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的新格局;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发展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对口协作新机制。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走出了山海牵手、东西部协作的新路,提供了脱贫攻坚“扶真贫真脱贫”的样本。

携手发力改变苦瘠面貌

这里是宁夏西海固——曾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代名词的地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小康路上,任何一个贫困地区,都不能掉队!伴随着国务院“三西扶贫开发计划”的启动、东西部对口帮扶战略的施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海固脱贫战役,就此打响。相距2000多公里的福建与宁夏,由此拉开了一段跨越20年的“帮扶接力”。

强力部署,组织架构迅速组建。1996年,福建成立了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19个省直机关为成员单位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当年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福建召开,会议确定:两省区政府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建立扶贫协作发展基金;从沿海5个省辖市中选出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对口帮扶宁夏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

狠抓落实,实地调研随即展开。1997年4月,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6天里,习近平走访了5个对口帮扶县,查看了吊庄搬迁、井窖抗旱,探访了贫困家庭……在移民搬迁的玉泉营闽宁村考察时,他提出,要集力聚资,打造样板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持续发力,资金投入确保到位。连续3年,福建每年从财政中拿出1500万元,用于解决西海固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玉泉营的“闽宁村”,也率先启动。千年的戈壁荒滩,因为闽宁协作的伟力,海市蜃楼般地出现了公路、学校、卫生院,扬水灌溉及井灌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次第展开,伴随着人欢马叫,第一批自发搬迁的移民,打破了荒原的寂静。

随着百万移民出荒山,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全面铺开。昔日不毛之地,如今已是满坡皆绿,在固原,草原植被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5%跃升为73%,彭阳的森林覆盖率从3%提高到26.2%,年均蒸发量也降了不少。西海固地区的人均收入,去年也首次达到6446元,当地群众的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大大改善。

政府领跑带动市场接棒

闽宁对口帮扶一开始,双方高层意识到,政府主导还需市场发力,引入市场机制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增强造血功能。政府领跑,企业接棒,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扶贫,在西海固展开。

林占熺带着使命进山。这位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人称“菌草之父”,被福建省领导点将上阵,任务是帮助宁夏发展菌草业。从1997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5批205名技术人员到宁夏推广菌草扶贫技术,并分别在彭阳、原州、海原等地和闽宁村建立示范点,很快就发展菌草种植农户1万多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柯允君带着规划“落户”。他是当年习近平邀请座谈的11名在宁福建企业家之一。座谈回来,这位日盛化工集团董事长就立下宏愿:把家搬到宁夏,把公司打造成百年企业。他请人设计了一座寓意“东西合作”的不锈钢雕塑,立于公司门前。如今,他的企业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发泡剂和水合肼生产企业,今年正增资10亿元扩充产能。

成功模式引来“投资编队”。严国圣“一投再投”,利用西吉盛产的土豆开发休闲食品,建起了土豆变金豆的“薯业帝国”,实现了西吉现代工业零的突破;林锦云“一转再转”,先做服务业,搞建材大市场,再种植万亩油用牡丹,搅活了市场的一池春水;林晓辉“一招再招”,通过以商招商,在位于隆德的闽宁扶贫产业园里,引来了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13个项目,让工业基础薄弱的西海固,延伸出一个个产业链条……

思路决定成效。20年过去,福建成为西海固投资项目最多、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最好的省份。“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当年闽宁双方确立的对口帮扶16个字原则,走出文件,变成现实,催生出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也改变了西海固人延续千年的思维。

医病医“志”激发内生动力

据统计,1982年“三西”建设之初,整个宁夏西海固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只占总人口不足1%,文盲却占到57.4%。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归根到底要靠知识传授、靠人的改变。第六次闽宁联席会议决定,福建百所学校与宁夏贫困地区百所学校结为帮扶对子,实施“闽宁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

斩“穷根”也要斩“病根”。与此同时,一场大规模的医疗帮扶也在全面展开。

尽管刚下夜班,一身白大褂还没顾上换,黄仰发、苏一鸣、王承胜小哥仨依然青春洋溢,他们来自福建协和医院:一个主管麻醉、一个主管影像、一个主管开刀,刚好组成了泌尿外科一个手术团队。这正是西海固地区最急需的专科——当地水质偏硬,泌尿系统病症极为普遍,然而限于条件与水平,他们所挂职的固原市原州区医院,以往开出最多的处方便是转院。

“一地一病种,一病一团队,五年一周期,填补一空白”,福建集中省内所有三级医院,按宁夏所需,20年间累计派出348名骨干医生援宁支医。

手把手,一带一,上完白班连夜班,动完手术再授课。小哥仨的到来,填补了固原市原州区医院一项空白,副院长高小平拍着胸脯给年轻人打气:“手术你们放开做,服务协调我来扛。”3个月下来,泌尿外科病人转院率由过去的50%下降至5%。全院上下各科,如今是“争病人、抢病人、留病人”。

次第开花,全面结果。20年来,闽宁合作在各领域务实推进,务求实效:援建宁夏六盘山中学等236所学校;推动两地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帮助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

观念冲击带来发展提速

从银川到固原,从吴忠到中卫,采访对象聊得最多的是观念冲击波。新视野、新观念、新模式的冲击,深刻改变着宁夏的干部。

20年来,福建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农业和医疗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超过2000人,宁夏也先后选送了14批231名基层干部到福建挂职。双向交流,贴近学习,深度互动,在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开放与封闭、传统与现代之间,不仅开行了直通车,搭起了连心桥,也办起了开放教育、市场熏陶和观念洗礼的“速成班”。

到莆田挂职一年多,西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金平坦言“受刺激,受教育”。为了给企业排忧解难,莆田干部白天在厂区现场办公,晚上访客户联系业务。政府如此这般“把企业放在心上,把心放在企业上”,对马金平触动很大。将台镇党委书记戴华盛,挂职回来变了个人。他借鉴莆田经验,运用“模式招商”“思路招商”“蓝图招商”,成功实现2000万元撬动资金聚拢3.6亿元市场资本,被赞为“将台速度”。西吉县委书记马志宏对福建人的敢拼敢试、敢想敢干印象深刻:“福建有的山区自然条件不好,经济也不发达,可他们仍然尽心尽力帮扶我们,这是怎样的一种大局意识和深厚情谊?我们若不奋起,有何脸面面对父老?”“西部地区要想站起来、赶上来、走得远,必须抛弃‘等靠要思想,让每一个宁夏人成为自立的主体、创造的主体、活力的主体,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更有信心通过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实现提前脱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对于打赢这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

“北国的凤凰,南国的龙,党中央圆了千年梦。福建宁夏手拉手,奔向共同新繁荣……”一首流传在西海固的新“花儿”,唱出了闽宁协作20年的真挚感情。

站在被誉为“胜利之山”的六盘山山顶,天高云淡,长空列雁,胜利豪情油然而生。当年走过雪山草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翻越六盘山时,肩负着民族解放的重任,胜利的号角曾经激荡三军;今天,怀抱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从这里启程,打响了消灭贫困的总攻。今日长缨在手,何愁缚住苍龙?

六盘山,曾经记录下历史转折的奇迹,也必将见证一个摆脱贫困新时代的开启。

猜你喜欢
闽宁西海固对口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用爱接力 守望相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