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

2016-09-28 10:29刘洋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作曲民族音乐

刘洋

【摘 要】音乐艺术发展历史十分悠久,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调动人们的感官神经和丰富其精神世界。民族音乐具有民族性的色彩,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联系密切。对于民族音乐发展而言,作曲技术理论在其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为民族音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就音乐创作而言,作曲技术理论是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民族音乐中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民族音乐的起源和音乐作曲技术理论,并提出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39-02

民族音乐源自人类社会实践,深刻反映着中华民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底蕴。对于民族音乐而言,具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给人以思想启迪。作曲技术理论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运用作曲技术理论,才能为民族音乐创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繁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方面来开展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

一、民族音乐的起源

所谓的民族音乐,主要指通过我国传统乐器进行演奏的民间音乐,其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独奏、合奏。就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来看,民族音乐从西周时期开始,到春秋鼎盛时期,人们能够有效运用琴、瑟、笙等民族乐器演奏音乐,如《高山》、《流水》等著名乐曲,在现代音乐史上仍然占据较高地位。自秦汉时期以后,民族音乐形式更具多样化,包括鼓吹乐、琵琶乐等,使用民族乐器更为多样复杂化,且演奏水平趋于精湛。

我国民族音乐起源时间相对较早,其来源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发展中,不断与异域国家或民族相互交流,使音乐艺术文化逐渐碰撞,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其次,黄河流域音乐文化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即中原音乐,为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源头。最后,四域音乐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包括民间歌舞、民间乐器、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由此可见,我国民族音乐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信念等,直接对民族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

二、音乐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创作是促进民族音乐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曲技术理论是音乐创作中的有力理论支持,能够为音乐创作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可见,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遵循作曲技术理论的音乐创作作品,更具感染力,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而言,主要包括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方面,只有对各方面技术理论加以有效掌握,才能使音乐创作者在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中得心应手。

首先,和声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演奏效果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和声过程中,创作人员将多声部音乐音高进行有序排列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和声。就广义层面讲,和声是指超过一个频率组合形成的声音;就狭义而言,和声在民族音乐作品中的引用,能够为不同民族乐器演奏创造有利条件,在有效处理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实现对音乐声部的组合、曲目结构的构建和表现音乐作品中的深入内涵。其次,复调主要指有区别或联系的声部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同时进行。在民族音乐中,复调技术理论应用相对较多,能够带给受众以跌宕起伏的听觉感受,也是民族音乐艺术感染力之所在。再次,所谓的曲式技术理论,是指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作品制定的结构框架或章法等,能够为音乐创作奠定良好的开端。最后,所谓的配器,是指根据音乐声部而合理配合乐器,有助于增强音乐演奏效果。在民族音乐演奏过程中,传统民族乐器多样化,只有合理配置各乐器的频率,才能为音乐作品增分[2]。

三、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是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是民族音乐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因而相关人员对民族音乐中作曲技术理论加以深入研究尤为重要,不仅能够为音乐作品创作者提供有力的借鉴,而且为更好演绎民族音乐创造良好条件。

(一)和声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和声在民族音乐中占据灵魂主导性地位,赋予民族音乐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民族音乐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演奏过程中,以三度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交替使用为表现形式。和声是最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法,只有将多声部音乐中高音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将音乐声部进行合理组织,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和声是作曲中的重要技术理论内容,应用于民族音乐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音乐声部进行有效的组合,有助于构成完整的音乐主体;其次,通过和声方式将音乐框架进行合理的布局;最后,和声具有彰显音乐内容的作用,可以作用于人的情感。由此可见,和声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应用成效良好[3]。

(二)复调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复调是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音乐创作中,通常以对比、模仿等形式而彰显。其中对比形式主要包括节奏、调性、旋律线条等方面的对比;模仿形式主要有变化模仿、严格模仿等。将多种形式的复调运用于民族音乐中,能够使音乐创作更具活跃性、灵活性、多样性。民族音乐中富含人类社会实践因素,因而在音乐创作中,能够对人民劳动生活实际加以模仿,给受众以纯朴自然之感,且复调的应用,在同一旋律在演奏过程中,对某声部进行细微的变化,可以从本质上对音乐作品进行改变,增强音乐旋律感,使音乐作品更加动听。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创作者通常利用复调技术来丰富音乐内容,不仅能够增强音乐的声势,而且可以使声部更具独立性,其视听效果倍增[4]。

(三)曲式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曲式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有应用,曲式主要包括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两种。音乐艺术具有时间延续的特点,使民族音乐创作中可以获取固定的创作结构、章法等,而创作者依据该创作结构或章法进行有效创作,对提高创作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传统民族音乐而言,其曲式类型相对较为多样化。首先,以变奏曲式、奏鸣曲式为主的大型曲式是其主要类型之一,能够为受众传递更加跌宕起伏的音乐;其次,以一部曲式、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等为主的小型曲式类型,也为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提供章法结构借鉴。就我国民族音乐创作而言,许多创作者遵循对比原则、变奏原则、重复原则而建构音乐曲式,在章法结构交替的作用下,达到音乐创作目的[5]。

(四)配器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演奏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配器是演奏效果的决定性力量。配器是作曲技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效应用于民族音乐创作中,能够为民族音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然而,配器是音乐创作中难度较大的环节,通常为音乐声部进行配器时,必须依据音乐作品整体结构而开展,包括对民族乐器种类与频率的选择等。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配器属于音乐的再创作[6]。

四、结论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融入,能够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作曲技术理论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协调应用,可以使音乐家完成更多优秀的作品。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博大精深的音乐内涵,既反映中华民族人民社会实践,又凝聚精神力量,更加彰显中华民族的意志,因而有关人员有必要加强对民族音乐中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为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

[2]王洪.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提升高校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中的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王矛.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现状分析[J].艺术教育,2011,07:84-85.

[4]李丽.我国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现状及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孙炯.深化音乐创造类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对教师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1,06:60-61.

[6]郝梦.关于高校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整合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1,09:89-90.

猜你喜欢
作曲民族音乐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逐梦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George Gershwin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