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嘀咕”现象

2016-10-09 17:57姚天栋
关键词:关怀物体心理

姚天栋

【摘 要】

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嘀咕”,教师一般很“感冒”,通常都是一棒子打死,错失了无数次教育契机。文中笔者主要从“放大嘀咕”的教育视角,探究嘀咕背后所蕴含的有效教学资源。从关注、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于嘀咕。旨在培养有个性,有思想,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生,充分应用放大嘀咕这一睿智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真的活起来。

【关键词】

嘀 咕 教学策略 创新

“嘀咕”: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现象,通常表现为学生间的窃窃私语、或独自小声自言自语。很多教师对此都比较“感冒”,认为这是学生不注意听课或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表现,习惯性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死,以此实现自己预想的教学情境。“嘀咕”成了所谓“坏学生”的标志。其实一切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把嘀咕声放大一点,你就会发现在很多嘀咕的背后都蕴藏着学生智慧的灵感和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嘀咕”,放大“嘀咕”,并有效利用这一常被忽视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一种睿智的教学策略。

一、放大“嘀咕”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一个迷信权威的学生更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如,一位教师在进行低年级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请学生走到物体的不同方向观察,有个孩子在下面小声嘀咕:“直接把那个物体拿起来转着看不就行了吗?”老师马上鼓励他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孩子的启发下,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解决方法,但这一句嘀咕,却真实地反映出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学中老师及时将学生嘀咕放大,不仅使资源得以共享,更是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的肯定与鼓励。学生的这一句嘀咕,充分显示出他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能不去重视这样的嘀咕呢?只有让小嘀咕变成大声表达,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展。

二、放大“嘀咕”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毋庸置疑,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喜欢学生上课时候坐的笔直,鸦雀无声,静静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如果哪个学生窃窃私语,小声嘀咕,定会招来老师的一顿教训。我曾经有位同事在接手一个班级时,因为有学生嘀咕前任老师没有讲过这个问题,于是这位老师就说了一句“这么重要的知识点都没有讲,你们以前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结果这句话让全班的学生都产生了逆反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当新教师中途接手一个班时,学生产生的逆反行为与平时我们常见的学生的逆反行为有所区别,这个时候较多的逆反行为是因为换老师后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造成的,是学生对新教师的一种排斥心理的具体体现。尽快拉近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不妨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师应该有一个博大而又细腻的心,能时时刻刻关注到学生的细微表现。要做到这点,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倡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要敢于让学生嘀咕,支持、接纳学生的嘀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情绪上的“安全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才能有创造性的嘀咕。

三、放大“嘀咕”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体现

众所周知,我们需要的是有心理安全氛围,能充分释放个性又能愉快合作的课堂。在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通过潜移默化而感化。容易把外在的社会利益变为内在的心理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所以,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能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使之臻于和谐。学生课堂上的嘀咕,一个看似违纪的现象,其实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思维发展的真实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的需求信号,它是教师真实了解学生心理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正因为关注到了学生的嘀咕,教师才主动地成为学生的启发者、合作者、赏识者、激励者。

例如,在一次古文教学后,要求学生背诵全文,这可是小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果不其然,刚布置完作业,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开始嘀咕:“怎么背呀,根本不顺口”“昨天我都背半天了,什么也记不住,烦透了!”“我才不背呢,批评就批评。”……我听着心里很着急,决心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后来我和学生一起试着给古文谱上曲,建议学生唱背;或配上画,边看边背;或配上背景音乐,吟诵下来;甚至可以考虑到个别学生的实际困难,列出纲目,加强记诵。通过多方面的暗示、刺激,拉近文与人的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文的精彩之处,不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在思维、表演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放大镜下看“嘀咕”,关注学生的嘀咕,发自内心地给学生鼓励和帮助,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鼓舞、被感动、被启迪的欢欣,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息,让语文课堂真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2】柳春梅.折射学生思维动态的课堂嘀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1)

猜你喜欢
关怀物体心理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心理小测试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