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特点、现状和实践探究

2016-10-10 07:47朱建国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榜样激励机制高校学生

朱建国

(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2)



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特点、现状和实践探究

朱建国

(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2)

学生榜样激励机制是榜样教育活动的内在机制,是有效解决不同学生价值观需求的重要形式,具有目标引导、价值观整合、路径依赖性和效应双向性的特点。当前该机制还存在着不稳定、不合理、激励条件不对等、预期价值不确定等问题。该机制的完善应以创新榜样激励教育理念为前提,深化教育改革;以提升榜样激励的竞争性为突破口,构建具有价值预期的机制。围绕着机制创新,常州工学院在榜样激励教育类型、激励教育模式、激励传导机制以及激励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

学生榜样激励机制是榜样教育活动的内在机制,体现了教育主体的特性及其本质要求。从教育视野考察,榜样激励是凝聚主流价值观正能量、满足学生思想需求、实现思想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源于给予榜样的荣誉以及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缺失和信仰危机发生的背景下,为了有效避免榜样激励出现“失灵”现象,就必须认清当今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运行状况,探寻榜样激励教育机制“失灵”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实现榜样激励教育机制的转型和重构,从而使榜样教育活动的主体行为效应最佳化。

一、榜样激励机制的定义及其理论阐释

(一)“机制”的基本内涵及榜样激励机制的定义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最初指“机器的构造、工作原理或事物的内部原因”[1]148,后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用以说明生物和“社会事物与现象的结构、相互作用”[1]148,成为各学科使用的术语。

在各学科领域关于“机制”的定义和基本阐述中,机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机制“作为系统的内在联系,在系统内部自发地产生作用”;二是“机制存在于系统内部,促进、维持、控制系统的运行,使系统在机制的作用下运行”;三是“机制是客观的,不同的机制作用在运行中产生不同的结果”[1]149。

因此,可以把榜样激励机制定义为:在榜样激励“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1]149,形成的影响榜样激励系统运行的内在制约和因果关系。榜样激励机制作用的结果是榜样激励成效或者榜样激励效力的变化。

榜样激励机制概念以简单的函数关系表示,即:

EF=f(M)

其中,EF表示激励效力,M表示榜样激励机制,由许多子系统构成。

我们界定榜样激励机制这一概念试图探究以下问题:学生榜样在某特定时期内的激励效力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榜样对不同学校及学生,其激励力是否一样?若不同,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系统地研究榜样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对学生产生有效激励的要素,这对考察当前榜样激励教育效果弱化,以及学生思想实际需求,无疑具有一定启示。

(二)学生榜样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榜样激励机制作为高校一定时期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运行的机制,是由学校、学生、榜样激励内容、媒介、环境和反馈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见图1)。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榜样激励机制作用产生结果的基础。

图1 高校榜样激励机制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榜样激励始于学校,学校是核心,是动力之源。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将榜样激励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校园内外的环境因素,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影响着学生行动的转化。

(三)学生榜样激励机制的特点

1.目标明确的引导平台

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机制构建的目的是在当代社会价值观变迁过程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加以引导,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成才,并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单向整合和双向融合的运行模式

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是一种单向整合和双向融合的信息传导模式。这是因为,在自上而下的运行过程中,信息交流是贯穿于全过程的,并且是双向的,榜样激励机制始终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以及校园核心价值观内核的助推,同时它又有满足高校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的作用,学校和学生之间交替扮演着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色。这一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榜样激励教育的效果,构筑一个榜样与学生“共同的生活世界”[2]103,使榜样与学生之间更加具有共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校园价值观并主导校园价值观内核形成的基础。

3.榜样激励机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

榜样激励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榜样激励教育的既定发展路径对该教育机制的变迁具有制约作用。一方面,学校榜样激励教育现存机制及其运行模式、理念形成后,会强化现存制度的惯性及其既定发展方向。而且这种机制的运行与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紧密相关,它处于一个发展的制度环境中。另一方面,榜样激励教育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在现存机制中既得利益者对现存路径会有强烈的需求,不愿选择新的发展路径,即使新机制更有效率。

因此,当价值观多元化成为新时期学生成长的底色,而高校榜样激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仍然缺位和落伍时,高校榜样激励机制构成要素与学生需求发生冲突不可避免。高校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创新教育机制,把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价值精神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融于一体,才能实现榜样激励所具有的功能。

4.榜样激励机制“蝴蝶效应”的双向性

高校榜样激励机制“蝴蝶效应”的双向性是指学校层面榜样激励的放大作用,表现为使整个榜样激励机制优化或劣化两个方面,从而产生“小事件,大结果”现象。当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蝴蝶”日趋多样,社会时尚和潮流等各种潜在的影响榜样激励教育的因素,如不加以及时引导,经榜样激励机制逐层运行传导,可能会导致整个激励机制恶化或失灵。通过正确指引,经过努力,榜样激励机制的效率将会提升,从而实现“小投入,大收入”,产生轰动效应。

二、当前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的现状

(一)运行机制不稳定、不合理

榜样激励教育作为高校历经实践的一种学生思想教育形式,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沿袭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偏重说教。这种教育模式虽有可依赖的制度体系,但其内容、程序和成果对当前学生没有表现出较好的约束性,榜样激励教育实践尚处于各自利益要求和主张阶段,学校的重视度以及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决于各自的价值观和利益需求,这种无约束的教育形式及由此产生的矛盾严重影响着机制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在实践中甚至出现了一味追求“榜样类型‘高、大、全’”[2]104,以及形式化教育现象。在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教育机制难有竞争优势,学生对学校榜样激励活动兴趣不大。

(二)激励条件不对等

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榜样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也是学校有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然而学校在构建激励教育机制时,更多的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与此同时,在校园文明和当下社会现实对话中,高校学生不断表现出自信独立、敢于抵触和叛逆的生活态度,主动昭示着自我的某种需求。这一定程度表明高校榜样激励机制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预期价值面临不确定性

预期价值反映了学生对榜样激励教育目标的信心。信心越大,预期价值越高,则学生愿意付出的努力也越多。因此,预期价值是学生对榜样激励教育回报的一种预期,是由学生自己设想的。

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被边缘化,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自我化、功利化。一些学生在面临具体问题进行价值选择时过于重视实际而轻视理想,一方面因为高校学生面临成才和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榜样激励教育预期价值兑现出现了问题,因而双方期望值之间出现落差,降低了榜样激励教育的影响力。

三、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的实践探究

(一)实践探究的基本思路

1.创新高校榜样激励教育理念是基本前提

坚持以现代科学的理念谋划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榜样激励教育中树立系统意识、目标意识和效益意识,秉持服务人才培养、满足学生需求的理念,使榜样激励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2.深化榜样激励教育改革是主要手段

创新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对榜样遴选、激励教育过程及评价进行改革,其中激励教育过程的改革是核心。要在“三个推动”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形成榜样激励自上而下的有向传导机制,优化榜样激励教育层次结构;二是推动榜样激励机制的内容创新,提高榜样激励教育质量;三是推动榜样激励模式创新,改进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

3.创新具有价值预期的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是迫切要求

创新具有价值预期的榜样激励教育机制符合高校及学生的客观实际。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突破原有榜样激励教育模式,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即重形式轻过程环节、重榜样类型轻价值内容、重榜样塑造轻学生需求,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即在榜样遴选上更加注重以学生需要为导向,在榜样激励教育方式上更加注重激励教育条件,在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预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参与榜样激励教育活动的信心。

4.提升榜样激励的竞争性是重要突破口

创新榜样激励机制,目的是推进榜样激励教育,提升激励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竞争性。其中,竞争力的提升是当前榜样激励教育十分薄弱的环节。要在校内下大力气创造满足榜样激励运行的诸种条件,包括与学生历史经验具有同构的榜样类型、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关联的榜样活动、与学生未来目标趋同的预期内容等[2]103。

(二)常州工学院学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围绕以教育理念、价值预期和竞争性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思路,常州工学院积极开展榜样激励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活动,突出表现在榜样激励教育类型、教育模式、传导机制以及目标内容等方面。

1.多样化与生活化的榜样类型

常州工学院构建了一个层次清晰、类型多样、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激励教育体系,形成了以优秀校友、“‘感动常工’人与事”和优秀学风班及优秀学生为最高层次榜样,由学生工作部遴选的“学习之星”“服务之星”“创新之星”“示范寝室”和校团委推选的各类社团积极分子等不同榜样组成的多层次的学生榜样类型体系。这些榜样不仅思想道德水平高,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文体活动或社会工作方面表现突出。所评选的榜样是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身边人,和普通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这为有效提升榜样激励的竞争性提供了条件。

2.结构化选树、差异化激励的榜样教育模式

在学生榜样激励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常州工学院结构化选树、差异化激励格局基本形成,以学生工作部、团委为主渠道的多层次结构化选树机制逐步健全。这一机制保持了榜样激励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校内榜样教育缺什么选树什么的问题,实现榜样激励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摒弃了“一刀切”的低效教育形式,突出了“以人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榜样激励的需要,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科学化与协同化的榜样激励传导机制

榜样激励传导机制是榜样激励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实现学校既定教育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常州工学院榜样激励传导机制由学校、学生、榜样激励内容、宣传媒介、环境和反馈等要素构成。其中学校是核心,是榜样激励教育的动力源泉,提供组织保障、制度政策等支持;通过制度政策、榜样材料等,学生接收教育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上述各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常州工学院榜样激励传导的有机整体。这一机制既保持了激励教育传导的定向有序和协同高效,也充分考虑了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有利于激励机制功能和目标的实现。

4.趋同化和预期化的激励目标

通过对榜样激励机制目标控制增加其与学生价值预期的一致性,这是常州工学院榜样激励机制又一创新性实践和探索。无论哪种类型什么层次的榜样,注重的是与学生具有趋同价值,使学生感受并不遥远的榜样世界。如选树优秀校友张天然,只是从普通学生的视角考察她成长成才的过程,客观地告诉学生她曾经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同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榜样激励教育的预期。

四、结语

学生榜样激励机制是一个目标引导、价值观整合与包容的教育平台,是一个自上而下传递、具有双向“蝴蝶效应”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当前还存在不稳定、不合理、激励条件不对等、预期价值不确定等问题。对创新理念和机制、深化榜样激励教育改革、提升榜样激励的竞争性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是有效解决新时期榜样激励教育机制弱化等问题的有益尝试。

[1]郭湛,曹延莉.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J].河北学刊,2009(2):148-151.

[2]李基礼.榜样教育法内在机制及实践反思:以北京大学实践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9):102-105.

责任编辑:赵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4.024

2015-06-16

朱建国(1965—),男,副教授。

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SJD498)

G641

B

1673-0887(2016)04-0109-04

猜你喜欢
榜样激励机制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