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篮球: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一课的思考

2016-10-11 07:22陈钦梳董海红浙江省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35007浙江省舟山第一初级中学360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运球投篮本课

陈钦梳董海红(.浙江省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35007;.浙江省舟山第一初级中学,36000)

对《篮球: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一课的思考

陈钦梳1董海红2
(1.浙江省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325007;2.浙江省舟山第一初级中学,316000)

《篮球: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一课作为复习课,在“复习成环形”的教学环节中,学练内容选择缺乏指向性和目的性,在教材的深度挖掘上比较表浅,导致技术教学落实不够。那么,如何促进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技术教学向运动技能合理转化,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形成运动技能与技术、组合、运用之间有关,如何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是提高动作技术教学质量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

一、技术、运用、技能之间的关系

动作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是指经过训练或练习而掌握,并能执行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体系。从运动技能来看,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运动技术包括动作结构、动作组合、动作运用,运动战术包括战术形式、战术行动、战术运用。由此可以理解为,运动技能是基本技战术学习和技战术教学运用实施的过程。根据概念的定义,可以厘清技术、运用、技能之间的关系。技术是实现技能的基本单位,运用是若干个技战术的组合,技能是若干技战术自动化运用的表现。

二、如何打通技术、组合、运用通向运动技能的通道

1.精确把握动作技术核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立峰老师说:从动作技术层面来说,要求教师对技术的内核研究透彻精确、细致,为选择教学内容做好技术储备;从学的角度来分析,要求充分了解学情、技术基础和能力水平,来确定教学难度。简单理解为教师应精确处理动作技术的核心内容,并根据学情认知基础,选择适合学情需要的动作技术教学。

高一学生的技术认知有持球脚步突破、急停急起、直线运球。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技术认知有直线向曲线体位变化、直线运球、变速运球等认知基础;缺乏认知是曲线运球时改变球和人的方位及控制球的认知能力。从本课的体前人球方向改变的教学中也发现,多数学生出现手腕带着球做蹬跨同步练习,而不是瞬间按拍球反弹变向。由此可见,建立学生改变球和人的方向变化和提高控制球的能力水平,成为学习该项技术的关键。

那么,如何改变球和人的方向变化和提高控制球的能力水平?根据动作技术细化研究和内容选择可由技术环节、技术细节、技术基础组成的逻辑来看,篮球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技术环节是由运球、变向组成;技术细节是球和人方向改变,球和人之间的协调一致;技术基础是控制球的基本能力。

由此可以厘清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的动作技术核心内容为变向、换手、运球。

变向:球的方向由体前向体侧变化,人的方向由原地或向前或向侧向移动(如何实现人体移动的方位变化?同侧脚的蹬、跨、转是改变体前向体侧变化的关键)

运球由体前向体侧变化(运球如何由直线向曲线变化?运球的部位由球的上部或中后部向球的侧中部改变,通过运球手腕控球稍外翻得以实现),人球方向改变的同步协调(当球反弹至最高点,同时运球变向跨步转体探肩,实现协调用力)。

通过学情分析和动作技术细化可清晰地看到教学思路,即为如何建立人球方向改变和提高球的控制能力,形成动作技术教学核心细节:运球时细化反弹、翻拍、蹬、跨、转、换的技术流程,即当球反弹时手腕稍外翻按拍球右侧,同时蹬跨迈步换手运球。

2.动作技术组合

技术组合是实现技术运用的重要表现方式。技术的组合可由单个技术、多种技术、局部技术组成。本课在组合内容上选择了运球过障碍物、运球过障碍结合投篮、运球结合跳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目标指向性。运球过障碍物的技术关键在于当球反弹瞬间手腕稍外翻按拍球右侧变向,同时蹬地、跨步、转体、探肩换手加速。因此,教学中要强调侧拍、蹬地、跨步、转体、探肩换手。而本课的教学中仅强调“贴”和“加速”,达不到技术教学效果。

在采用不同的组合时,其要求、作用、目的、标准定会有所不同。本课在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过障碍结合低手投篮的技术组合教学中,未曾讲解清楚在过障碍变向时方向的细节,如面对右侧篮筐,由左侧向右侧变向可以直接结合低手投篮,由右侧向左侧变向需要调整到右手才能做低手投篮,或者右侧向左侧变向不换手由左手投篮,而从教学实践和学情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尚不具备用异侧左手低手投篮的能力。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由于教学目标细化不够,技术教学效果差异也是明显的。

3.运用的分类和运动技能形成通道

单个技术的运用是指学生在掌握单个技术过程中结合技术运用的教学方式,它是技术向技能发展的基础环节。本课在单个技术运用上,主要通过过障碍和消极防守来实施,仅通过简单动作练习,缺乏练习价值的内在思考。通俗地讲,即“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组合练习效果的指向性比较模糊,影响了教学效果。

多个技术的运用是指多个技术有效内化过程,是技术通向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多个技术组合运动可从技术和战术层面进行组合。本课在多个技术运用环节上,采用运球和投篮的组合,选择内容手段跨度过大,实用性不强。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技术在实战运用中很少涉及到单个动作使用,实战运用中比较多结合的组合有上体假动作或急停急起技术与体前变向运球组合。由此可见,本课在技术组合练习设计上缺乏对技术作用和相关技术的分析,导致组合运用的技术针对性不强,存在着练习目的性和指向性模糊的问题。简而言之,缺乏对技术运用的思考:技术运用目的是什么?达到怎样的技术运用标准?

动作技术和局部配合的运用。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技术局部配合,可通过运球突破形成局部“二打一”。进攻队员运球突破之后可吸引同伴防守队员防守,将球传给同伴发动进攻。从本课的单元设计来看,缺少这块内容设计。篮球技术运用是综合技术和意识的运用,可以拓宽技术运用的思维,让技术运用的维度加大,使技术运用在多维度运用的基础上向技能形成方向迁移。

基于单个技术的熟练、多个技术组合运用、局部配合技术的运用,可设计规定技术向局部比赛运用转化。如三打三比赛中,防守队员消极防守,比赛时规定运用假动作结合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突破、急停急起结合体前变向运球突破等,突破之后根据临场状况可以急停投篮、运球上篮或传球,每人进攻一次,三次之后攻防转换。根据技术运用熟练程度,可拓宽技术运用比赛概念,如防守队员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假动作突破结合投篮、体前变向运球回拉技术等实战运用,从而使动作技术进一步向技能靠近,逐渐完成技术在局部运用中的过渡。

局部运用熟练之后,可进一步向技能运用的阶段迈进。半场三打三中结合局部战术的传球、掩护、策应、突分及运球突破进行比赛运用,但采取技术进行进攻时,都必须出现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突破,但不强调出现的具体时机。通过轮换和攻防转换练习,实现技术运用自动化。在此基础上过渡到不规定技术运用,从而达到技术运用的实战水平,实现技术运动向技能形成的转变过程。

因此,在技术教学中要努力发现或寻找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体前变向运球在单个技术复习环节中,学生练习技术的目的是什么?练习多少次能掌握基本技术?练到什么程度可进入技术运用?多种技术组合如何组合与运用?如何进入实战运用?在教学中所有这些问题都凭着经验操作,缺乏量化的指标,而这些恰恰是技能形成过程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动作技术通向运动技能形成桥梁的捷径,值得大家继续研究与探索。

[1]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J].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2015.4.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4]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运球投篮本课
看着自己
完形填空一则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今天你投篮了吗
“双人运球”乐翻天
投篮王和盖帽王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