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6-10-11 00:32叶云
科技视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创新路径

叶云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及其网络的迅速普及,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群体接受着来自各方面、多元化的思想冲击,对他们的政治信仰及认知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拥有正确合理的信仰,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本文选取景德镇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政治信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1 调查背景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受到各方面、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其政治信仰已呈现出了各种问题。本课题组根据这一选题于2014年申报的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有幸被立项。在立项后,我们经过精心研究,设计了相应问卷,希望借此可以了解景德镇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引新的努力方向。

2 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活动所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选择题形式为主,自主答题形式为辅。

2.2 调查对象

来自景德镇地区三所高校,分别是景德镇学院经管系、人文系、政法系、艺术设计学院和信工系的部分学生,共计1000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和工商学院的部分学生,共计300人;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工商管理系和材料工程系的部分学生,共计500人。其中党员占5.3%,预备党员占14.8%,团员占75.9%,群众占4%。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问卷1651份,其中有效问卷1588份,有效率达88.22%。

3 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

3.1 大学生政治信仰变得多元化、模糊性和功利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占比重仍然是最高的,但他们信仰的多元化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信仰已转为拜金、享乐、权利等方面;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有坚定的信仰,但愿意相信马列主义信仰的人却不多,更有甚者认为马列主义是没有说服力的空洞理论,这不仅是信仰模糊化,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同时,虽然有大部分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们的入党动机已经非常地不纯洁了,他们所关注的是入党给他们带来的评优评先机会、荣誉甚至是以后找工作的“一块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利性显露无疑。事实上,接受调查的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成长的年代不会让其体会到战争年代时那种政治信仰给人带来的精神财富是多么地可贵。他们的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选择信仰个人主义;受同学和他人崇尚时代潮流思想影响,崇拜某一个人;更有不堪者,可能受网络不良文化影响,选择暴力、色情等。

3.2 大学生获取思政教育途径单一、主动性不强,思政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三所高校大学生获取思政教育的途径主要通过思政课。实际上,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网渠道已经得到大大地拓宽,上网时间和地点也不受限制,利用网络实施思政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虽然各高校均设有思政网站,但从总体上看,其点击率不高,网络资源更新速度不快,大学生们感兴趣程度很低。究其原因,该是氛围营造不够,网络思政教育这种方式还没有全面地铺开,很多学生或许不清楚该网站的存在和作用,加之思政网站在网页设计、板块布局、字体颜色、图案排列等方面不足以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大学时代是个信息互通和共享的阶段,一门课程、一位教师甚至一个道理都有可能深入内心,引起共鸣,进而引起他们在某领域的关注和兴趣。所以思政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把理论衔接现实,并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将是对思政队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3 高校教育供给难以满足大学生们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育环境也是思政教育的构成因素之一,只有高校学习、生活环境舒适安静,学生们才能安心,家长们才能放心。三所高校的大学生对就读学校的教学、管理、学团、后勤、环境、师资素质等方面的总体满意度呈中等偏上层次,但在某些领域高校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供需数量的失衡。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供给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其教育需求更加强劲,其供需数量失衡问题一直存在;第二,供需结构失衡。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及模式与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及高新产业所需人才的创新型、综合型、技术型能力之间的不均衡显露无疑。

4 高校思政教育未来工作的思路和路径思考

4.1 以人为本地引导大学生了解和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确立是信仰者对相关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的内化。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善,在信仰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他们很可能受到任何一种思想的影响,而将其做为自己的信仰而进行不断地追求。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实施信仰教育。同时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少发号施令,而是尽可能多地告诉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4.2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就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因此加大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力度迫在眉睫。首先,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国情,突出时代性,找好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衔接点;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遇到问题不能绕开走,要在加强理论修养的基础上给以信服的分析讲解;第三,是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并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第四,可以尝试改革考试方法,比如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半闭卷考试,或是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等,结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死记硬背。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宣传力度和途径

网络时代,思政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站版块设置、内容更新、页面设计等。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板块应当注重兼顾政治性、娱乐性和服务性,具体应涵盖时政要闻、网上党校、思政理论、传统文化、校园见闻、BBS论坛、影音资料、就业服务和心理咨询这几个板块。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丰富宣传渠道,坚持网上网下宣传相结合。

4.4 培养一支高素质、有技术的专门的思政队伍

高校应以校党委统一部署,把握网站建设的总体方向,由校党委宣传部管理审核,由学校网络中心具体实施,建立一支集教师、技术人员、学生于一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同时注重选拨优秀的学生干部以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可采取“从低年级发展、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培养策略,从大一选拨优秀学生组建技术小组,由高年级担任网站管理职务的学生帮助新生进行分工,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

4.5 利用市场和政府干预来调节高等教育的供需失衡

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的供需与价格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超过了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势必会引起教育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教育供给而言,只要教育需求者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其需求价格足以支付教育生产成本并不低于教育产品价格时,实际的教育供给就会增加,即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供求均衡。在这个新的领域里,供需双方在一定空间里都能寻求到各自的利益。但现实是市场并不是总是有效的,当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显得尤其重要。在高等教育市场,政府所要做的并不是消除人们逐利的行为,而是在制度安排上建立大家愿意接受的“在允许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同时又不损害他人利益满足”的规则。在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不但可以寻求供需双方的新均衡点,而且还能高校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和抑制高等学校盲目的非理性的膨胀。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和整合[D].2005,6.

[2]房晓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2013,5.

[3]邵雅利.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2013,6.

[4]胡磊.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对策研究[J].2014,4.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创新路径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转型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