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6-10-11 11:07张颖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张颖

摘要: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代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对未来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今“90后”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多元、心理脆弱等表现,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而客家文化中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团结友爱等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贯通之处。通过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带入宿舍等手段,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关键词:客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135-03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青年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应当具备的基础。现今社会处于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年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90后”却因特立独行、思维前卫、个性张扬等特征广受社会热议,对于“90后”是否有能力、有实力成为社会未来栋梁已引发广泛的讨论。“90后”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与前辈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的思想独立却又盲目、心理成熟却又脆弱、价值观多元却又凌乱。这些特点都注定了“90后”要历练为社会中坚力量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付出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地域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载体[1]。在客家地区,客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在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后,可以得出客家文化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性意见。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

“90后”大学生泛指1990年后出生的在读或已毕业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蓬勃进行的时期,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得到了父母的全心的呵护,让他们得以享受到比“80后”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90后”同时处于信息发达时代,电视与网络的普及让他们有着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下,“90后”大学生表现出特有的状态。

(一)思想行动独立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90后”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媒体时代为“90后”认知社会获取信息提供了基础,使他们接触到了比前代人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先进国家的思想和理念。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居民生活物质条件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令他们拥有了相对自信与成熟的气质。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让他们视野开阔、见识广泛,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敢想、敢问、敢说,也由此形成了与前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独立,是近年高校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一大特质。他们看待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会依附别人的想法;他们的行为独立,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喜欢我行我素。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

社会的高度融合以及信息的迅速传播,令世界上多样的价值取向、多元的思想都可以为人知晓,“90后”在这个社会大熔炉中,在丰富的信息源的熏陶下,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优良价值观已不再是追求的目标。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现实和功利,例如,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时候考虑更加自我,较少估计他人的想法。部分学生甚至还存在反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在他们眼里,爱国、敬业等标准早已过时,只要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是最好的。

(三)心理状况复杂化

“90后”的心理状况也较为复杂,他们自信而又轻狂、勇于进取而又过于偏激、成熟而又幼稚,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心理状况构成了“90后”的心理反映。首先,从高校环境来看,因贫富差距、城乡差异、能力高低等造成“90后”学生的弱势心理。其次,缺少理想信念、功利心强烈、甚至暴力叛逆等现象的频频出现也让“90后”大学生被冠上特立独行的称号。最后,“90后”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弱。在武汉大学首份关于“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中显示,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

总归而言,“90后”并没有很好地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没有很好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迫切需要理想信念教育、优秀文化教育、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等,只有从多方位的塑造,才能让“90后”回归正轨。

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特征

客家民族祖先来自黄河流域,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背井离乡,从中原迁至当时的南蛮之地——广东福建的边远地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客家祖先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团结一心,最终开辟出了客家人的一片天地,在日积月累之下形成了爱国爱家、孝敬长辈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文化,也让世人对客家人留下具有艰苦朴素、坚忍不拔精神的深刻印象。目前,学术界对客家精神已做了大量研究,综合学术界的基本观点,可以把客家精神的内涵归结如下:

(一)艰苦奋斗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在《客家情歌》指出:“客家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关系,所以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间的,很占多数。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之严厉的差别……他们的气质,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的恶习,犹保存古代人民的风范。”[3] 从钟先生的描述中可见,客家人保留着艰苦、耐劳、朴素、节约的作风。尤其是客家妇女的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历来为中外人士所赞扬。现今客家地区,依然保留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老一辈中显得更为明显。

(二)崇文重教

著名作家程贤章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谈到,客家人喜欢读书,大部分人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以此走出围龙屋。大人甚至可以为了孩子读书而卖田卖屋[4]。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观念由来已久,清代法国神甫赖里查斯在《客法词典》中说:“(嘉应)我们可以看到到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数十间小学,学校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也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是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5] 从描述中可见,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观念由来已久。例如,现今梅州地区,家家户户都重视子女的教育,众多乡贤也乐于回到家乡创办学校、支持贫困学生,这都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观念。

(三)团结友爱

人民网《人民论坛》载人民出版社编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乔还田在《天下客家一家亲——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漫谈》一文中认 为:“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 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 [6] 团结友爱是客家人在迁徙家园和安家立业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互帮互助,好善乐施都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三、客家文化对培养“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来源于传统文化,可以说,两者之间有着融会贯通、互相促进的作用。客家文化在客家地区有着深厚的基础,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团结友爱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内容。“90后”还未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可看出,对于青年的价值观取向的引导是刻不容缓的。

(一)客家文化入校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1客家文化进课堂

客家文化是生动的、感性的、具体的,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凸显。把客家文化带入课堂,尤其在客家地区的高校,更应发挥地域优势,在开设以客家文化为主导的选修课乃至必修课,让客家文化贯通至校园之中。例如嘉应学院,位于客家人集聚地梅州,该校对客家文化教育颇为重视,成立客家研究院,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诸多客家文化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从2003年开始,该校利用客家乡土资源,开设了“叶剑英生平与思想研究”“当代民族精神与客家优良传统”等富有客家乡土特色的选修课程,把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纳入大学生成才培养的全过程[7]。

2客家文化进宿舍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宿舍文化的好坏也决定了学生思想状态的高低。走进宿舍,点燃关注客家文化的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恰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客家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客家文化带进宿舍,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例如,将客家文化团结友爱的精神作为文明宿舍的主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客家传统文化的精神。

3客家文化进活动

大学是社团活动丰富的地方,大学生对各类活动的参与热情高,覆盖面也广。将客家文化带入学生活动,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如2014年嘉应学院组织客家廉洁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将客家文化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用创新的方法,把客家文化的廉洁理念传授给学生。

客家文化进入校园可以很好的辅助“90后”大学生学习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宿舍、学生活动三位一体的结合,将客家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领会客家优秀文化的精髓,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和感悟。

(二)客家文化多宣传,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

1政府主导宣传思路

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客家文化宣传的带头人,在客家地区形成多方位的宣传,让“90后”大学生身处客家地域是无处不在地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公众场合设置客家名人名言,举办客家名人讲坛,等等。只有在政府重视的基础上,客家文化的价值才能辐射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2高校落实宣传方案

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客家文化的宣传,充分运用校园报刊、广播台、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在固定的校园媒介开辟学习客家文化专栏,组织专题访谈活动,及时、全面、加强不同媒体的互动,形成宣传声势,打造立体宣传格局。

增强客家文化的正能量与辐射力,把深厚的客家文化加以宣传,覆盖当地,辐射周边,将客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现出来。这样,可以充分运用地域优势,将客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将客家文化带入校园乃至整个城市的各个区域,起到良好的宣传效应。

(三)客家文化深研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提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针对意见中提到的要点,高校需认真贯彻落实各环节,那么,客家地方区域高校在落实文件精神的同时,应当对客家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思考如何在“90后”学生面前,将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优的效果,提升客家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是当前高校迫切的任务。客家地域高校可以很好地结合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客家文化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个综合平台和实践载体,从而实现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在长期积累过程中才能有所体现和提高。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陈红兴,纪任才,廖延建弘扬地域文化传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福建理论学习,2010(05):24

[2]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里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01

[4]晶报记者客家精神:崇文重教艰苦创业——著名作家程贤章漫谈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N]晶报,2006-10-23(6)

[5]张卫东,王洪发客家研究(第一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178

[6]乔还田天下客家一家亲——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漫谈[J]人民论坛,2005(01):17

[7]李俊夫客家文化资源与大学生诚信、成才、成功特色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3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