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016-10-14 22:37洪银兴
群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短板生产率结构性

洪银兴

我国前30年的改革可以说是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改革。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经济增长问题表明,只是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

一、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对经济新常态有准确的认识。目前经济仍然处于下行中,虽然还处于合理区间,但有滑出宏观经济合理区间的压力,如果速度持续下行,中高速增长不能维持,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因此,稳增长的前提是保增长。实体经济止跌并回升,在稳增长实现后,才有条件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就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着力点转向供给侧改革时,决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努力。没有需求,没有需求的增长,供给能力再大也无济于事。需求侧的发力突出的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

首先,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其路径之一是培育消费力,包括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发展消费经济,消费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密切相关。三是拓展新型消费业态,也就是满足新消费需求的业态,其中包括网络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尤其是网络消费,借助“互联网+”可以在广度和深度上促进消费需求。

其次,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这里要克服一个误区:即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指的是以消费拉动替代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可能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目标,但现阶段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像预期的那么高,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拉动型的。实际上改善民生的消费需求目前仍然需要投资拉动。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品供给等方面的投资既能促进消费,又能拉动经济。

第三,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这对开放型经济水平较高的江苏尤为重要。国际经济不景气造成扩大出口的困难,但也提供了调整出口结构和出口战略的机会。这就是由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一带一路”也成为扩大出口的新方向。

二、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当前经济下行问题不完全是周期性问题,周期性问题是短期问题,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长期问题,与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相关。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并存;高杠杆和高成本使众多企业成为僵尸,没有活力。

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无效产能去产能、去库存;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需要补短板;三是针对企业负担,去杠杆、降成本。这三方面任务必然会触动其背后的供给侧的体制问题,需要以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明确要求,这就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改革目标:

改革目标1:寻求供给侧的经济发展动力

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不仅有需求要素,也有供给要素。在需求拉动没有充分的力量阻止经济下行的压力时,更要在供给侧寻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说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原因时指出我国的供给推动力消退,不等于说供给侧不再有新动力。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供给要素包括:投入、技术、结构、效率等。供给推动力消退只是指物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供给能力消退。而在供给侧还有其它动力,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提高效率都是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尤其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很大的空间。相比需求的拉动力,供给侧的推动力更为长期。

改革目标2: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有效供给不足实际上是结构性短缺,表现在现行停留在低收入阶段的供给体系,不能满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消费者对供给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的需求,不能提供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和服务。现行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不仅涉及供给的产品结构,还涉及供给品的数量和质量。与此同时,低端和无效产能占用资源,造成库存和积压。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要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建立精细化的治理体系和文化,加强质量管理和重塑精细文化;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品牌。

改革目标3:释放企业活力

需求侧的经济学关注的是选择问题: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市场选择资源流向。供给侧的经济学则关注激励企业问题,其中包括减轻企业负担,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从而激发企业活力。在信息经济学中提出激励问题,是基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机会主义行为,建立激励性体制,可以克服影响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道德风险之类的机会主义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坚持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这也应该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

三、准确认识供给侧“三去一降一补”任务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同时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任务。这些是需要在改革中解决的任务,但不完全是改革的目标。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如上所述,是要在体制上针对无效产能去产能、去库存,在改革和发展中补齐短板和降低成本。现实中相当多的过剩产能、高库存和高杠杆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不发展带来的。实体经济止跌回升就可能消化和吸收过剩的产能和库存,并且去掉部分因速度持续下行所产生的杠杆(金融债务)。

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将供给侧改革目标与所要解决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降成本”。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的基本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各种要素都有生产率问题,如: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要素集合所产生的生产率之和大于各单个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之和,其中的差额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涉及:投入要素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规模效益等。

包括物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在内的资源配置,有两个要素起着黏合和引导作用,一个是投资,一个是企业家。这两个要素的作用就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和着力点。

一是着力提高投资配置的效率。目前资源错配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较多涌入地产和虚拟经济,而不是用在与新产业相关的物质资本和技术要素上;二是投资偏重物质资本,忽视人力资本投资。针对这种要素的结构性错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着力点是重视高新产业投资,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二是重视企业家的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企业家的创新所推动的要素的新组合,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现阶段难以遏制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了过剩和无效产能,其体制原因是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遏制了企业家作用的发挥。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推动经营者成为企业家,放手让企业家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组合要素,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去库存”。

解决有效供给不足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过去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增量扩能方式,效果不佳。针对严重的过剩产能和库存,结构调整需要加大力度调整存量结构,通过去库存去产能,腾出被无效和过剩产能占用的资源。

存量调整涉及出清市场。既需要供给侧本身的调整来出清,也需要需求侧采取扩大需求的方式来出清。针对严重的过剩产能和库存需要在供给侧“去产能”和“去库存”。“去”的路径需要供给和需求两侧共同发力。

在需求侧,需要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由市场来淘汰过剩生产能力。供给侧改革要求以新的体制和发展方式保证不再产生新的无效产能和库存,关键还是要解决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真正转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强化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和竞争机制。

在供给侧,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有效的政府行为是“标准”的调控。供给侧改革要求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依靠这些标准来淘汰无效产能、低端产能、落后产能和污染产能。

“去产能、去库存”本身也有降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的要求。在供给侧,可以采取化解的方式,过剩生产能力并不都是无用的生产能力,寻求新的用处和去处去化解过剩产能,包括对过剩产能的再开发,以适应新的需求。在需求侧,需要创造需求,在发展中化解过剩产能,包括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第三,创新驱动和“补短板”。

有效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市场供给存在短板,不仅涉及产品供给的短板,还存在质量、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短板。这些短板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增强创新的驱动力。科技创新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更要在技术上满足消费者在质量、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需求。按此要求,创新驱动和补短板衔接需要突出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是建立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有效衔接的机制。现在不仅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两张皮,离产品创新更远。能造原子弹、造不出圆珠笔尖的“圆珠”就是证明。这进一步说明科技创新要实,要能解决产品创新问题,解决质量、安全和卫生的技术问题。

其次是补创新驱动的人才短板。驱动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是人才的短板,与有效供给不足相关的人才短板,一是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二是缺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补上这两类人才,就会大大提高增加有效供给的创新能力。因此在人才供给结构上,不能只是瞄准高精尖科技人才,需要重视高级技工和应用型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供给。

第四,实体经济企业减负和“去杠杆、降成本”。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企业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现在进行的“去杠杆”和“降成本”,着力点是要使企业这个经济细胞在减负中活起来。 针对企业的“高杠杆”和由此产生的高利息负担,需要从改革的角度“去杠杆”。这就要改革投融资体制,企业投融资结构需要更多地由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方式转变,相应的重点是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从而在投融资体制结构上建立企业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机制。

从改革的角度“降成本”,目标是为企业减负,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当前的“去杠杆”和“降成本”不排除在债务链条中寻找突破口“精准滴灌”,有限度地、精准地加必要的杠杆来去企业杠杆,不失为是四两拨千斤的方式。

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话题,但不能被引向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僵尸企业是个模糊概念,与其说关停“僵尸企业”不如说关停污染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需求侧的市场淘汰的方法,但是考虑到降低社会成本,不能简单采取破产倒闭的办法,着力点还是救活“僵尸企业”。保企业还是保职工之争实际上是伪命题。保职工固然比保企业成本小,但国家能在多大程度多长时间保这些失业的职工呢?没有企业何来就业?处置“僵尸企业”应该在供给侧采取更多的办法,降低社会成本。其路径包括:并购重组,依靠优势企业带动其走出困境;引导企业转产,浴火重生;僵死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等。

总的来说,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准确认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还需要明确市场干什么,政府干什么,社会干什么。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是市场的职能,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政府要做的是确保处置僵尸企业后的职工生计和社会稳定。社会需要针对可能产生的职工下岗之类的社会问题提供保障。

(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戈尚达

猜你喜欢
短板生产率结构性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