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2016-10-14 10:54徐子佳
群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科技企业发展

徐子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三个面向”,是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鲜明目标导向,也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苏北经济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科技创新是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推进器”

近年来,淮安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底,全社会研发投入是2010年的2.1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9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达85%,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2个。2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4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产品,井神盐化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康乃馨织造建成全国首家“酒店布草技术研发中心”。

二是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建成成果转化中心大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入孵企业22家,覆盖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红相光电科技公司研发的人工晶体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是知识产权取得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其中共创草坪与康乃馨织造入选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

四是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纺织等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开票销售年均增长19%。同时,引进施塔德电梯、仁寿药业、捷群电子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努力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目前,淮安区人均GDP达到40873元,已经总体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渡期。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也倒逼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促进科技和经济融合为着力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要素齐全、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

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最根本的是要让企业“唱主角”。共创公司创业十年,从偏居乡镇一隅的小企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人造草坪生产企业、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靠的就是科技创新。我们注重发挥共创公司等企业的带动效应,引导广大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生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十三五”期间,规模企业研发机构比例要达80%以上,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创建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3家创新型领军企业、5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推进装备技术改造。支持重点企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加快推进井神盐化、施塔德电梯、双环齿轮智能化等重点技改项目,构筑企业永续发展动能,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其中井神盐化围绕盐碱钙联合循环生产技术、中高端食盐开发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加快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制盐生产企业;施塔德电梯以“机器换人”为切入点,通过对生产线设备更新,形成完整的全自动电梯生产操作线,实现创新“蝶变”;双环齿轮重点加快电动工具生产线转型升级,成为全球一流的传动产品制造企业。

更加注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作为后发展地区,我区人才家底薄,更要把招才引智看得比招商引资更重,深入实施“淮上英才计划”和“533英才工程”,采取“项目+人才”模式,扎实开展“十大高端人才招聘”、“百户企业引才引智”等活动,加快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来淮安区创新创业。积极探索推进离岸孵化模式,在更大范围集聚高端人才,努力实现“研发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创新格局。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积极抢抓新常态对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把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突出位置,一方面着眼打牢基础,采取综合措施,倒逼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使之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一方面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科技招商,重点围绕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全力引进一批科技型、环保型、龙头型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十三五”末,新兴产业产出规模占比超过50%。

加快构建富有生命力的科技创新生态

创新型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历史机遇,是提升竞争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后发展地区加快振兴崛起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构建富有生命力的科技创新生态,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进而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以政策体系吸引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是保障。要用足用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科技型创新创业的新政策,加快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确保让市场主体得益受惠。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形成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多元化投资架构,确保“十三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2.5%。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政策环境和联动开放的创新资源集聚体系。

以平台建设带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有平台,在这方面我们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要加快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孵化器+加速器”创新服务链条,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园,确保入孵企业30家以上。加强园区提档升级,力争开发区创成国家级开发区,施河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创成省级开发区和省级科技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创成省级特色产业园,催生和布局价值链高端产业。

以宜居宜业涵养科技创新。抢抓淮安即将迈入“高铁时代”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坚持完善功能和提升形象并举,加快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形成吸引科技创新企业入驻的新“增长极”。加快推进河下古镇与萧湖保护利用等旅游观光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级生态区,以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增强对科技创新要素的吸引力。

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创新。创新文化浓郁的地方,经济社会就充满活力。苏南之所以创新浓度高,就是因为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我区施河镇之所以成为全国教学具之乡,也是因为施河人具有创新意识。淮安区自古就有创新传统,大运河文化、西游记文化就是创新文化的代表。要大力弘扬淮安人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把创新文化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努力形成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创新成果充分涌现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科技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