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扬州样本

2016-10-14 11:04沈娟娟
群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扬剧木偶扬州

沈娟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传承久远、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评话、扬剧、扬州工艺、淮扬美食等汇成了一幅幅光彩夺目的人文画卷。目前,扬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9项、省级项目61项。多年来,扬州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育人才、夯基础、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扬州样本”。

出力抓保护,促进非遗“活”起来

自觉+自信,非遗保护“制度化”。扬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意见》和《扶持发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意见》等政策,坚持聚力聚焦、培优培强,突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体系以及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产业格局,以扬州地域内可开发利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主,建设以雕版印刷、玉器、漆器、剪纸、琴筝、金银细工等扬州工艺和扬剧、木偶、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等地方戏曲为一体的非遗产业基地,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市场开发有机结合,建成多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打造非遗产业发展的新品牌、新亮点,建成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示范园区。

常态+动态,非遗传承“活态化”。推进非遗项目走进大众、融入生活,常态开展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惠民的方式施展保护之力。扬剧、木偶、清曲、评话等都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从2005年开始,政府每年补贴19万元,实施“扬剧周周演”项目,社区曲艺书场每年演出超过1000场。近几年,由政府买单的扬州市音乐厅公益演出项目、广陵周末剧场等,有近30%—40%的专项演出场次和节目是扬剧、古琴、木偶、评话、清曲、弹词等非遗项目。在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推广开展“一学校一非遗项目”活动,成为孩子们的兴趣课堂。扬州漆器厂开发生产点螺工艺的漆器手机套,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热捧。漆器、玉器、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更多地注入现代生活的元素,推出了一批既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又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形成了一批非遗活化的成果。

融合+融入,非遗发展“产业化”。将非遗项目积极融入城市旅游等产业,提高覆盖面,放大影响力。成立“扬州工”专业委员会,大力打造扬州“486”非遗集中展示区,聚集了扬州雕版印刷、玉器、漆器、剪纸、刺绣、毛笔、金银细工等一大批具有“扬州工”特色的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20多个,系统地对扬州传统手工业进行跨行业的保护与发展,建成主题突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开放互动的非遗集聚区,有力促进了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播。“扬州486集聚区”将成为扬州城市的新亮点和新地标。培育“中国古琴第一街”、谢馥春古典美妆等项目。举办扇文化活动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展,在世界绿色设计论坛扬州峰会、第六届江苏书展期间专门设置“非遗展示馆”。

出新抓传承,促进非遗“强”起来

实施名家传承传世工程。从2015年开始,扬州组织实施文化名人访谈录工程,以传世、传承、传播为目的,分学术、艺术、技术三个门类,首批30位扬州文化传承人已完成生平学术资料的留存。该书和纪录片合集《守望与担当——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在江苏书展上首发,被誉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口述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为营造文化非遗项目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的良好环境,扬州积极实施“名家传承”计划,设立各艺术门类的25个文化非遗名师工作室,着力健全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和扶持政策体系。近日,文化非遗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市人才办每年补贴4万元,连续补贴3年,专门鼓励和资助名师大家进行师带徒传承。

实施非遗标准化工程。近年来,扬州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大力实施标准立市战略,积极探索运用标准化手段保护和传承我市传统技艺,提升扬州工艺的品质,创造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目前,全市共制定《玉器雕琢通用技术要求》《漆器通用技术条件》等服务业国家标准2个,行业标准2个,地方标准13个,市级服务规范40个。

实施文化志愿服务计划。从2015年开始,每年开展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扬州注册志愿者34.6万人,其中文化志愿者约2万人,从事非遗及相关工作的近8000人。广陵琴派传人、古琴大师刘扬的个人工作室里,有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琴人。文化志愿服务为非遗传承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出彩抓人才,促进非遗“传”下去

加强本土人才培育。通过“自培+委培”、“专授+专培”模式,市政府以每年每人2万元的资助标准,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开办了多届扬剧班、曲艺班、木偶班、淮剧班,大多数班均为3年制、6年制。以定向委培的方式为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和两家民营剧团分别开办了6年制和3年制扬剧班。学员在艺校培养时,各剧团派出名师及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前来授课,并邀请京剧、昆剧、晋剧、越剧等剧种的“梅花奖”得主前来授课,使学员高起点、早入门,受业多师、开阔视野。同时,还选派优秀戏曲艺术表演人才赴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进修,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2014年,13名青年扬剧演员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成为百年扬剧史上的首批本科生。

打造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非遗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嫁接高端资源,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扬州落地生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分别与中国戏曲学院、扬州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培养基地,解决了中专学历的限制问题。扬州市歌舞剧院与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共建全省首家艺术类“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共同培养音乐舞蹈类高端人才。中国音乐学院在扬州设立“民族乐器研发基地”“音乐科技系扬州教学实验基地”,培养琴筝技术设计、研究制作人才。最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批准中国扬州工专业委员会开设非遗高级研修班,并同意在扬州试点“小小传承人”项目。“小小传承人”将分别在扬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传承从娃娃抓起。随着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增挂“江苏省木偶剧团”牌子,杖头木偶传承和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目前已有3名工艺大师获称“亚太手工艺大师”称号。

积极为非遗搭建平台舞台。积极为非遗人才,特别是戏曲人才搭建平台、舞台,为他们成才创造条件。排演扬剧《县长与老板》《衣冠风流》《不破之城》,编创木偶剧《嫦娥奔月》《100个成语故事》,让扬州戏曲演员唱主角。3项剧(节)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一批非遗剧目荣获曲艺牡丹奖、木偶金狮奖等国家级奖项,以雕版印刷、玉雕、剪纸等为代表的“扬州工”斩获多项业内顶级大奖。出版了“扬州曲艺传统名篇丛书”、“扬州艺术丛书”。在大力依靠工艺美术集团、扬剧团、曲艺团、木偶团等非遗传承保护主力军的同时,积极发挥民间力量和草根队伍的作用,一批批非遗的民间院团、民营企业、个人工作室、文化志愿者一直都活跃在非遗传承的舞台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扬剧木偶扬州
木偶和木偶戏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扬州的秋日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下扬州
扬剧的历史传承及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