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自信破除抹黑英雄

2016-10-14 11:18段培华
群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邱少云信仰英雄

段培华

最近,邱少云烈士被辱案在京宣判,判决两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邱少云的胞弟邱少华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该案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应该说,被告将“邱少云烈士在烈火中英勇献身”比作“半面熟烤肉”,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是对英雄、历史的抹黑,是信仰的缺失和文化的不自信。对历史、先人乃至英雄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否定一切的结果,必然是否定自己。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邱少云也应属于他们中的一员,他是一个符号,是千千万万默默为国奉献、为民牺牲的代表,其精神内核,永远是民族之脊梁。既然如此,为何抹黑英雄屡见不鲜呢?

抹黑英雄是价值观的不自信。不相信英雄,更多的是不相信英雄所坚守的价值观。远离战火和硝烟的年代,许多人不了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清楚“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不知道英雄所具有的价值是与中华传统一脉相承的。君不见,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君不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不见,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君不见,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信仰缺失的人,把麻木当深沉,把怯懦当稳健,把油滑当智慧,视英雄气概为傻里傻气,将舍生取义当作鲁莽幼稚。殊不知出英雄、重英雄正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其实,英雄只不过是危急关头当人之所不敢当、能人之所不能的“常人”,只比“常人”多一份信仰,多一种执著。对英雄的不理解,是信仰的缺失,是对民族优秀价值观的不自信。

抹黑历史是文化的不自信。鸦片战争以后,外战的连续失败致使国人一步步否定自己,进而逐渐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失去信心。事实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掀起大规模的“疑古”“疑史”思潮,但随着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代表的古史新证的重建,随着民族自信的提高,国人最终走出了“疑古时代”。需知“疑史”不是“灭史”,怀疑不是最终目的,怀疑更不等于否定。质疑历史既要有科学的方法,也应有合理之界限。我们需要怀疑精神,但当下,许多人怀疑历史、怀疑英雄,不经深入地思考,不做科学地考证,而是一味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人云亦云,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为了哗众取宠而肆意诋毁民族的核心价值,这是不可取的。

过度怀疑会陷入“怀疑综合症”,陷入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导致价值迷茫与文化不自信,进而削弱民族认同,使整个国家精神分崩离析。我们认为,怀疑英雄、质疑历史应有底线,对于那些经过历史评定的、民族达成共识的,进而成为整个社会象征符号的历史人物,不可随意触碰,这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价值。否则,“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走出疑史”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摒弃抹黑”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当下,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营养,应以大众更为容易接受、更为符合事理逻辑的方式讲好英雄故事、传播核心价值,赋予主流价值观更多切身感和时代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与凝聚力。

责任编辑:王 婷

猜你喜欢
邱少云信仰英雄
英雄犬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