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

2016-10-14 02:06李婷朱明旭陈洪转方志耕
价值工程 2016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对策建议人才培养

李婷 朱明旭 陈洪转 方志耕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各大高校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通过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有效资源整合,使得大学更多地走向社会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科研与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市场应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剖析了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在分析我国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框架,基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分析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给出了控制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建议和对策。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training, the reform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colleges,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akes the university access to the society, get more social resources to sup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mprov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rate and market utility ratio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Based on analyz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in China, the framework of improving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in China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hallenge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personnel training are analyzed, the gui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are given.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对策建议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talent cultivation;quality control;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5-0244-03

1 问题提出

自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宣布要在全国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1],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引入中國,30多年来这个模式在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高校而言科研与生产需求紧密联系,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需求,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还能促使高校开放办学,推进高校改革进程[2]。同时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在校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统一于一个整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技术和管理相交叉的学科,包含着工程和管理的双重属性,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其中包括:知识层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强硬的技能和素质,牢固的专业基础;素质方面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浓郁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严谨的科学素质;能力方面要求较好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出这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同时还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知识结构,又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素养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学研合作对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就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

本文通过剖析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际案例,针对工业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对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经验借鉴,旨在推动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提高工业工程人才的质量。

2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经验剖析

经过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多年探索,国内不乏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纵观这些案例它们的主要发展经验不外乎以下三种:

①灵活建立合作研发平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于1996年12月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研究院集聚了大量优秀人才包括教授、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和海归学者,多达200多人,建成了深圳市最大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招收了64名博士后。该研究院成功构建了数字电视、物联网、高清数字生活、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盐碱地治理改造五条产学研合作创新产业链;还设立创新创业、融资担保、百花人才三项扶持基金,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的高级专家队伍,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和论证,同时从清华大学获取充足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利用本部实验室作为基础研究的强力支撑建设自主创新研发平台。此外,研究院从企业那里承接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并与企业进行合作将高新技术转移到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还建立起产业联盟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探索出“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成为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

②政府规划与政策引导。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是2001年由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股东共同出资构建的新型科学园区。该科学园拟通过吸引各类国家级工程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及高科技企业,以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产业链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园区内的科研人员和国内外高科技人才提供创新服务。同时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园区内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建立起完善的孵化体系,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并运用政府优惠的财税政策,依托园区内形成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坚持科学的产业功能定位,形成产业链,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风险,实现人才与产业集聚的放大效应。

③依托专业优势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依托行业资源,积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复杂产品制造,建立了“前期联系、初步合作、深度合作、功能升级”的工业工程实践基地全生命周期运作与维护制度,同时在中国商飞、沈飞、沈阳黎明等50余家知名企业建成实习和实践基地;另外学校本身通过实验项目的持续优化提升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功能,建成了国家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示范区、教育部创业教育实验示范区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人才实验教学平台,并针对实践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集成的虚拟化实训平台并引入知名企业的流程管理案例,实现了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知识化、集成化和共享化,还通过多种激励与约束手段,推进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担任学生的理论知识顾问,企业导师帮助解决学生的关键技术问题,两者结合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国内还有其他多个诸如此类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案例,比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创办的科技园区,东北大学软件中心;上海汽车总公司投入4000万元在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建立了8个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将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技术以的股份与北京玻璃仪器厂合作,成为“国家产学研工程”的典范。

3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3.1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業工程在美国诞生,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工业工程为世界带来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工业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于1993年获批试办IE本科专业,从而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IE 学科建设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3]。发展至今,我国已有一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工业工程专业并培养了大量相关技术人才。然而由于国内外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行业背景、优势学科、目标定位等存在差异,每个高校的教学体系各不相同,其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呈现多样化。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制造工程和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制造和管理工程师,在此培养目标基础上,诺丁汉大学第一学年安排专业基础课和分析方法课程;第二学年安排制造工程课程,其中包括了基于制造的设计模块、制造过程模块、自动化模块,管理课程包括了工业关系模块、质量模块、商业会计模块;在第三学年安排了广泛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空间。此外,诺丁汉大学第四学年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安排学生对实际项目按模块进行为期13周的调研、分析和答辩,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密西根大学设立多样的IE必修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从而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其中必修基础课程包括了数理化和人文,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了工业和运作管理、工程概率统计学、人机工程学、运筹模拟等学科,选修课程包括了生产和库存控制、设施规划、物流系统、制造战略等等[4],除此之外学校还安排了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河南科技大学在2001年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时将目标定位于主要为机械工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将专业设置设在机电工程学院。为了培养懂技术懂管理面向机械制造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该校设置了对应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其中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另外设置专业基础课和选修专业课,并根据培养目标将这两类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模块;工业与系统工程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5],另外在每个模块下面都设置了具体课程。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学校与当地知名企业如中信重型机械公司、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进行合作,将企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并把生产活动反馈到课堂与教学相结合。

通过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比不难看出,尽管专业历史背景、战略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发展趋势基本都定位在三大模块,以专业必修课程为基石注重学生基础教育,辅以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的自由和空间,达到因材施教之效果,同时更为强调教学与实践相扣,寻求和企业合作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

3.2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20多年来,虽有不少发展比较迅速人才培养相对而言也比较完善的成功案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绝大部分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还面临着多重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①专业培养目标与战略定位不明确;②培养方案不完善,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术课程比例不协调,同时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欠缺;学科划分不够广泛,学生选择空间狭小;课程要求低,与国际接轨脱离;③实践教学缺乏,学校内部ERP沙盘、模拟仿真类的综合性试验不充分,试验环境和设施不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积极;④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方式的落后弱化了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师资的落伍也会阻碍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

4 工业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要求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深厚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熟悉现代管理理论,同时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达到对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和创新活动的高要求[6]。本文基于前述各个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案例,从中总结出相关经验并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工业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其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①根据产学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学校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工业工程专业强调的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打造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精选技术基础课程、优化配置管理定量方法课程,引进建模仿真等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方面的了解,开设计算机与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对复杂系统的认知、建模、优化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依托工业工程项目将大量的实际案例充实到课程体系中,把产学研合作中的研究命题经过教学化改造为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产业发展;强化与工业工程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实现与国际学术接轨的目标,同时提供更多校内教师出国进修的机会,并引进国外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由此形成学校特色化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衡问题,也使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具体专业的学习更好的结合,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

②依托专业优势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合作平台。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课堂传授,需要强化实验性教学,可通过实验项目优化工程专业实验室功能,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实验教学平台,并依托行业的资源,积极开展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和学校之间设置问题导向,从而避免“有项目有合作,无项目无合作”让项目主动渗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传递人才需求信息,寻找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最佳利益契合点,双向选择合作意向和程度,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将科研成果和技术实践化,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反馈人才培养信息,学校根据反馈将其引入实际教学中,改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工业工程建设有用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强化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塑造创新的竞争力,而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应该调整相应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与产业界的合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一些知识溢出效应大、扩散作用明显的项目要慎重选择,提高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③政府强化参与程度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仅仅依赖大学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示范工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等方式促进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些工业工程项目从研发到最后的成果转化有时需要大量的投入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巨大风险,在企业和学校无法承担的情况下就可由政府出面协调;同时企业在相互竞争的情况下会导致投资分散、重负研究的状况,既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更是降低了成果创新水平,因此政府可以进行引导和协调;另外创新成果的研发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投资回报周期也就相对变长,为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热情政府就可以介入加大资金的支持或者是相关制度的的保障;最后政府政策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效率,实现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左健明.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2]罗克美.产学研合作中卓越人才培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89-91.

[4]贾国柱.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国内外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3):30-34.

[5]杨晓英,韩建海,范卫峰.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07(1):90-92.

[6]胡开顺,李帅,赵少勇,黄辉宇,张智聪.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109-11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对策建议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