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的研究

2016-10-14 19:34黄晓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建议高职院校

黄晓强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126

摘 要: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走访、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前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合现阶段改革发展的现实条件对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院校 社会体育专业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12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各地院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高职体育院校也不例外,据统计,国内15所高职体育院校中13所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现实的建设中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专业发展的现状,适应现阶段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改革和发展专业。

1 现阶段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条件

1.1 全民健身提升国家战略为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4年底国务院刊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明确了创新体制机制、简政放权,扶持中小企业,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鼓励康体结合和发展健身休闲项目等方面的任务。这些将有利于扩大内需,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就是服务全民健身战略的对口专业,应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

1.2 高职教育的建设理念对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专业的发展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等,这些对年轻的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来说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相应的行业和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同时,增强办学的特色,都提出新的發展要求。

2 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通过走访一些院校发现,有的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有的定位为管理型人才;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出现的名称类别较多,如全民健身方向,健身健美方向和休闲体育方向等,这些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院校在适应社会的需求上侧重点不同,但在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上,虽然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对口就业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综合素质相对不足,适应岗位过程较长,这表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需要进一步明确。

2.2 课程体系顺应不了就业岗位的需求

走访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仍有部分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课程开发的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没有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特点;设置过程中没有围绕就业岗位的要求,对具体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析不透彻,仍存在本科教育的影子;导致课程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够,故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3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走访发现国内部分高职体育院校是由原有的体育运动学校升格而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薄弱,相当一部分是由教练员转型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念学习不足,任课教师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相比本科院校,高职称、高学历的一线教学人才不多,缺少一些职业资格的培训,且社会实践经历不足;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聘请了一些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但缺乏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承担的校内课程教学的比例不大,主要在集中在顶岗实习和专业实习的环节。

2.4 实训基地建设对接行业不够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彰显出专业办学特色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体育院校实训基地主要以体育场地为主,数量不少,基本满足学生的校内比赛和课外活动的需求,但在缺乏一些对接行业的设施、设备,例如:国内一些院校都把健身教练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健身俱乐部、健身会所就是将来的就业场所,但是原有的力量训练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生竞争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3 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几点建议

3.1 主动适应当下全民健身战略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包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社会体育专业是全民健身领域的对口专业,主动适应当前形势下全民健身战略的需求专业建设的关键点,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发挥体育院校在行业中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注重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这样才能体现职业院校鲜明的办学特点。

3.2 进一步明确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在全民健身领域中的社会需求非常广泛,且东、西部之间在经济、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这要求社会体育专业根据当地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来说就是全民健身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结合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地域的特点来合理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全民健身领域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3.3 强化课程体系化建设,增强实训针对性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周建松认为在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遵循基础课程体现高等教育属性、专业课程面向产业和职业岗位和技能课程直接对接实际需求的基本原则。

3.4 校行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首先要立足体育行业资源优势并创新机制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练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加快教练员向教师的转型,加强教育理论和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完善符合体育特点和高职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校外实践等活动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专任教师职业资格培训,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师证书;聘用在体育健身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加大健身企业“能工巧匠”承担校内教学的比例,真正做到校行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5 建设“全真性”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理念对实训基地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当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的教学真实性需要“全真性”的实训基地,同时具备社会服务的功能,具体来说要能够服务区域的全民健身领域。

4 结语

高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在发展应主动适应全民健身战略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对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特点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强化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有针对性的建设对接行业校内实训基地,拉近校内实训和未来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在实训中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总之,社会体育专业应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注重提高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建议》(教职成[2011]12号)[Z].

[2] 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5-119.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建议高职院校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三代人的建议
FOOD